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医侦朝野 > 第621章 共克时坚 完 砥砺前行

医侦朝野 第621章 共克时坚 完 砥砺前行

作者:沐轶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7:23 来源:笔趣阁

1270年,7月7日,连云郡。

江级“吴淞江号”拖着一连串的平底粮船,顺沭水而下,抵达了连云郡港口。

连云郡地理位置偏南,受旱情的影响较小,同时境内水脉充沛,有着良好的灌溉条件,所以这次成了东海国本土中的一片乐土,非但没有粮食减产,反而因为超过预期的移民涌入而更繁荣了。

在大势影响下,连云郡田地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垦,城市工商业也有了发展的苗头,总之一副前途大好的样子。既然如此,那么它也得承担一部分的义务,向灾区输送更多的粮食。

输送粮食更多的是个运输问题,粮食总是有的,但如何从田间地头将粮食汇聚到一起,再装车装船运到别处,又批发零售到吃粮人的手上,可是个大学问。在农业时代,运输环节消耗的粮食比送达的更多可是再常见不过了。

所幸之前连云郡以沭水为大动脉进行开发布置,人口聚集在沿河地带,所以通过沭水运粮就比较容易了。而现在有了蒸汽船,能够在水面上无视风向和水流主动移动,就大大加快了物流的速度。

“吴淞江号”就是海洋部指派来协助运粮的蒸汽船之一,这艘船与之前在东北大出风头的“黑龙江号”和“松花江号”同属江级,设计基本一致。不过,由于出厂较晚,再加上主要部署在本土不太用担心可靠性问题,所以它采用了更强的动力源,也就是在“洪流-260”四缸单动蒸汽机的基础上升级成了四缸双动的“洪流-280”,同时配用了更大的锅炉。这使得它的功率达到了180kw,足以在条件适宜的水域中达到十节的航速。也正是因此,使得它有充沛的动力完成运输任务——虽然它本身没有多大载货空间,但可以作为拖船拖着别的驳船走啊!

江级吃水浅,因此可以深入长江以北的内河水系,在沭水、沂水、黄河、运河、淮河等处都可畅通无阻。吴淞江号和它的姐妹船们,这些天来就是卸除了大部分武装,满载着煤炭奔波于这些水系之中,把散布在各地的粮食有效地聚拢在一起,运回临沂、连云郡,再通过铁路和海运运回灾区,为抗旱救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是关大富关舰长吗?”

吴淞江号靠岸后,早已在港口等待多时的王世明领着几人来到了舰桥中,看到关大富的少校军衔,就朝他打起了招呼:“之前收到电报了吧?这是正式调令,今天把这批粮食卸到我的‘y-020’实验船上,然后明天我们就返回本土。”

关大富当年在北清河一战中擅自脱离战列线而被上峰责罚了一顿,之后好不容易才补救回来,但现在也只是个少校。

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王少尉”实际上是正牌东家,不敢怠慢,接过调令看过没问题之后,便说道:“好的,港务联系好了吗?好了的话这就开始装卸吧。对了,这y-020是什么船?难不成又有新船出来了?”

王世明神秘地笑了一下:“不是什么新船,只不过是旧船改装而已。少校要是有兴趣,可以跟来看看。”

关大富按捺不住好奇心,安排好手下的轮值,就跟着王世明去了他那艘“y-020”上。不过让他有些失望,这果然不是什么新锐船只,真的只是一艘普通的顺风级运输船而已。

“有些失望?哈哈,没必要嘛,又不是什么船都得做成战斗船只的。”王世明一边带他走进底舱,一边介绍起来,“你也知道,靠拖拽的形式拉着驳船走,行驶效率是很低的,不如把货容积都集中到一艘大船上。这艘就是一艘实验性质的蒸汽运输船。”

现在本土对粮食需求很大,正是四面八方往内运粮,需要大量运力的时候。不过作为东海国海运主要力量的顺风级顾名思义,在顺风时表现不错,但逆风时就不怎么样了。进行季节货运的时候这个问题不明显,但现在要求频繁在两地之间往返,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所以,海洋部就试图把蒸汽动力应用在这级别的海船上,以改善航行性能、增加运力。

不过,由于当前的蒸汽机械仍然相当落后,这就使得功率和运力不能兼得。如果为了省空间而只装小机器,那么增加的动力相比风帆也未必有多明显,基本是白做工;相反,如果装上太大的蒸汽机,那么整套动力单元和煤炭会占据大量的吨位,挤压货物空间,细算下来未必划算。这次,阔马造船厂联合澎湃动力和湾口容器,详细计算了好一通,最后搞出一个“有效运力”的概念,也就是把有效载重吨位乘以平均航速,算出一个最大值。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他们认为蒸汽驱动运输船的航速有个五节就够了,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帆船在多变风况下的普通航速,有了实用价值,而所需的推进功率不会太大,相应的占用空间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有效运力最大。在这个思路指导下,他们改装了一艘旧顺风级,也就是这艘y-020了。

“为了尽可能减少空间占用,我们用了一台新型的三缸机和锅炉,放在底舱中央。实际上由于替代了一部分压舱石,所以这台机器的占用比想象中的小多了。这艘船原本的载重量是四百吨,现在扣除煤炭只不过降到了三百,影响可以说很小了。倒是螺旋桨有些麻烦,得从龙骨穿过去,加固结构废了好一番功夫。”王世明自豪地介绍着。

关大富似懂非懂地跟他进入了这艘船的动力单元中。

这个动力单元要比江级上的小巧的多,位于底舱中央,还占据了上层的客货舱的一部分。由于这艘顺风级是木龙骨,所以不得不用了格外的铁框架进行加固。煤舱就设置在动力单元两侧,既是为了隔音隔热,也有一定的减震作用,不过容积并不大。

“咦,这台锅炉,和之前的温泉系列大不一样啊。”

“哈哈,关少校识货啊。”王世明得意地拍着这座一人多高的新型锅炉,“这是一台原始的水管锅炉,虽然因为工艺问题只能用粗管子,但也足以把蒸汽压力提高到半兆帕,在船上这可是个大突破啊。”

这台锅炉并非常见的圆筒形,而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形状。关大富对此可能不明所以,但如果后世人看到它的内部结构的话,就会发现里面和太阳能热水器很像。也就是说,内部上方有个横置的圆筒形的蒸发容器,底下一左一右有两排斜置的水管,整体形成“只”字形,就像两个太阳能热水器组合到了一起。这种构型使得斜水管在一面受热时内部产生温差,进而产生自发的冷热水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趋近受热面,从而能有效地利用外部热能。这台实验锅炉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用一个顶置的大圆筒和两排斜水管构成了一套高效的蒸发系统。煤炭在只字底部燃烧,使得水管内的水高效地变成压力更高的蒸汽,从而可以更高效地推动蒸汽机。

这些细节关大富不知道,但他作为江级的舰长,恶补了一系列热机知识,对于“0.5mpa”这个压力意味着什么是很清楚的:“半兆帕?那岂不是甚至足够推动复胀机了?”

历史上蒸汽机最重要的改进之一就是复胀化。蒸汽机的原理是高压蒸汽进入气缸推动活塞做功,而这些蒸汽排出气缸之后仍然有一定压力,若是将它引入另一个气缸,岂不是就能再次做功了?这便是复胀化。当然,理论是很清楚的,想实用化却不容易,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次进入气缸的蒸汽压力要足够高,排出之后才能仍然保有足够的压力再次做功。之前东海产的船用锅炉只能产生0.2mpa出头的蒸汽,这就差点意思,而现在能达到0.5mpa,复胀蒸汽机就有实现的可能了。

王世明见关大富接上了茬,觉得找到了知音,非常高兴,当即就把他带到了锅炉房后面的机房,将一台新锐的立式三缸蒸汽机展现在了他面前。

这台蒸汽机外表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三个气缸位于顶部,通过竖向运动的连杆-曲轴驱动位于底部的传动轴,各类阀门和与轴联动的操纵杆倒是更复杂了,不过一时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所以关大富看了它,倒是没有太过惊奇:“嚯,看着精神啊。这气缸大小和洪流280的差不多,也是400mm级的吧?怎么工作的,有多少功率?”

一串问题抛来,王世明不烦反喜,一个个讲解道:“边上的两个确实是400mm的,都是双动的,实际上如果把它俩单独拿出来,就是一台双缸双动的洪流-265了。这台机器的关键是中间那个缸,内径反而要小一些,只有300mm,这样横截面积就是其余两个缸总和的三分之一了。高压蒸汽过来之后,首先进这个小缸,做功之后排出去,大约还剩三分之一的压力,紧接着分流进旁边两个缸再次做功,输出相等的扭矩。如此就实现了一股蒸汽两次做功——这便是革命啊!

嘛,论起功率,这个系统也就90千瓦,比之前的洪流260还差一点,但耗煤量只有一半,前景可是大不一样了。可惜锅炉压力还是不够,最终出口的气压只剩一点点了,不然还能再胀一次,那可就更了不得了。不过这也不错了,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可要不得,而且出口压力低也就更容易冷凝,到时候在海上获取淡水也就更容易了。”

在有了罗氏动力机械这个竞争对手后,澎湃动力也不敢怠慢,把几年研究的技术储备一下子掏了出来,捣鼓出了这台实验复胀三缸机。至少在性能指标上,这台机器实在是令人惊喜,如果能成功应用,必将再次革新动力机械的市场。陆上应用暂时对效率还不太敏感,而海上更追求这一点,所以设计运输船的时候,首先就把它放上去试用了。当然,光有了指标,若是可靠性不行那也白搭,所以还是得多多检验才行啊。

关大富听了他的讲解,也赞叹起来:“可真是不错啊,省了一半煤,那就是腿长了一倍。有这么台机器,可真是纵横四海,哪里都去得了。对了,我看这套动力单元体积也不大,那岂不是装在江级上也没问题?”

王世明哈哈一笑:“当然了,以后还有更大的,到时候改装过去,江级就是又快又能跑了。嘛,不过现在这套系统也是刚出来,真跑起来不知道会出什么故障,所以还在实验阶段呢,跑熟了才能量产。我这次就是带这y020出来多跑跑的,顺便也运点粮,等跑上一阵子没问题,就可以推广了。”

关大富憧憬地说道:“那可真得快点才行了啊。”

……

事不宜迟,第二天y-020便满载着粮食,在吴淞江号的护卫下向本土的方向出发了。两艘船都冒着黑烟,在一片帆影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新型复胀式蒸汽机的推动下,这艘六百吨排水量的顺风级在完全不依赖风帆的情况下也可达到五节以上最高六节的航速,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慢如牛,但以风帆时代的标准来评价也不算慢了。不过现在他们向东北行驶,来自东南方的夏季季风是侧风,所以两艘船上都挂着风帆加速。两相叠加,使得y-020的航速超过了八节,嘛,实际上也就是吴淞江号不开机的速度。这个速度一直保持着,正午时分就过了一半航程,看样子,天黑前他们就能抵达黄岛了。这对于星火级之类的快船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顺风级这样的慢船来说可是破天荒啊!

“运输船还是要越大越有出路啊。”王世明看着海图,由衷地感叹道。

船越大,推进所需的功率自然也越大,但这个需求不是线性上升的,而是排水量越大,单位排水量所需的推进功率反而越小。比如说,现在的江级载货量不足一百吨,却需要180kw的功率才能达到十节航速;而二战时美国大量建造的“自由轮”载货量过万吨,却只需要1500kw就能达到更快的速度,运输效率可谓天壤之别。这中间当然也有技术水平的原因,但总的来说,想更快更省地运输货物,把船尽可能造大就对了。

“来了,来了!”

王世明一会儿下到机舱中观察新机器的运行情况,一会儿上到甲板上乘凉。这时他在甲板上,激动地叫了出来,却不是因为机器出了什么状况,而是因为东南方的海平线上出现了一大片黑云。这不仅意味着一场风暴可能要降临,还意味着……

旱灾要结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