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七十五章 没有仁慈

大唐不良人 第七十五章 没有仁慈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所有人都让契苾何力归顺真珠可汗。

结果契苾何力拔出佩刀向东面大喊:“岂有大唐忠烈之士受你们的污辱,天日昭昭,我心终不可移。”

说完,他挥刀将自己左耳割掉,扔在真珠可汗面前,誓不叛唐。

等契苾部背叛的消息传回大唐时,太宗身边的人都说契苾何力投靠了真珠可汗。

太宗却坚信:“这不会是契苾何力的本意。”

身边人道:“这些戎狄之族臭味相投,契苾何力归顺薛延陀又有什么奇怪呢?”

太宗则说:“契苾何力心如铁石般坚定,必不会背叛我。”

不久,有使者从薛延陀那里回来,详细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太宗听后当众落泪,对身边人问:“我必救契苾何力回大唐。”

之后,太宗命兵部侍出崔敦礼持旌节晓谕薛延陀,许诺要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为妻,以此换回契苾何力。

这才终于将契苾何力换回来。

此后契苾何力为大唐征战沙场,战不旋踵。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

契苾何力与阿史那社尔皆以刀刺己面,鲜血淋漓,以此来表达对太宗的哀思。

并请求李治,允许他们自杀殉葬,陪伴太宗于地下。

后来李治说太宗有遗旨,不许殉葬,这才作罢。

终太宗一生,像契苾何力这样的蕃将,不是个例,而是有很多。

除了契苾何力,还有执思失力,阿史那社尔,史大奈,阿史那忠,突地稽等等。

能令异族归心,可见太宗用人之道。

但是,苏大为同时也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还有着另一面。

就像光明背后是黑暗一样。

善恶、强弱、高下,这些本就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大唐一代战神李靖,世人只知道李靖用兵如神,一战灭东突厥,却不知道灭东突厥之后的故事。

李靖灭东突厥回朝之后,御史大夫萧瑀随即弹劾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

在李靖立下盖世奇功之下,居然有御史大夫敢弹劾,这御史背后要没人撑腰就是活见鬼了。

比起灭东突厥之功,抢点东西算什么?

何况唐军战后劫掠,乃是激励士卒的潜规则。

否则那些兵士放着家里田不种,跟着跑出来打仗,脑袋悬在裤腰带上,图啥?

何况就算唐军不动手,那些蕃属国的仆从军,也是一样要洗劫一番的。

唐军先搜刮一遍,最好的上交朝廷,次一级的,兵士将领大家分一分,也算没白来。

剩下的就是仆从军们掘地三尺,从锅碗瓢盆到茶砖牲口,搜刮得干干净净。

朝廷吃肉,大家喝汤,仅此而已。

大唐立国之后,民心思定,大家都不想打仗了。

若不是有战后的财物激励,唐军这口劲早松掉了。

现在大唐虽然仍以府兵制为主,但天下田地都是有数量的,上好的田地越来越少,府兵制越来越难推行下去。

就连当初征突厥时,主力也是靠的太宗精挑士卒编练的新军。

这已经近乎于募兵制了。

而且弹劾的是什么?

弹劾的是李靖治军无方……

首先,李靖只有战时统兵权,并无平时治军之权,其次,征东突厥的新军是太宗一手训练出来的,说军纪不好,打谁脸呢?

若李靖治军无方,大唐里还真找不出几个比他更重军纪的。

此事,细品一番,便知其深浅。

太宗借着弹劾之事,大手一挥,对李靖训斥道:“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随朝不予奖赏,以致于灭亡。朕不会这样做,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之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

在不世之功下,先敲打一番。

然后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实录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封地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

此谓恩威并施。

如果联想到卢国公程知节实封七百户……

对灭掉东突厥的大唐军神,这等封赏,实在算不上丰厚。

李靖自此失掉了独自领军的机会,转为文职雪藏。

而李靖也深知功高震主,知道要低调避嫌。

在朝堂上从不发一言,昏昏如老者,可以说是低调得过份了。

贞观十八年,太宗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这时李靖已经73岁了,太宗命他随行。

李靖表示臣虽然很想去,但是年迈体衰,真的去不了啊。

结果太宗抚其背说:“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当年司马懿虽然看起来病歪歪的,然而他却很能干,在魏国建立了功勋,你可以向他学习。

懂历史的都知道司马懿晚年在魏国干了些什么。

李靖一听,吓得立刻表示愿意随行,行至半路,因病无法再随军,停在了相州。

此后更加不问政务。

直至贞观二十三年病死。

你品,你细品。

大唐两大军神,一为李靖。

李靖之后,要数李勣,也就是徐茂公。

那么太宗又是如何对待李勣?

据史载,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给他治病的医生为他开了一个奇特的药方,药方的药引,须人的胡须烧成灰和药服用。

李世民亲自去探望,听到医生如此说,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入药。

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李世民这个动作,大概相当于曹操割发代首。

李勣感动得连连叩首哭泣,把头皮都磕破了。

一位君王能为臣子做到这样,古未有之。

可以说,对李勣是相当的好。

而且太宗用人,是有着很清醒的认识的,谁有什么才能,谁适合放在什么位置,他心中有成算。

太宗对李勣是培养做顾命大臣用的。

一次宴会上,趁着酒劲,太宗亲口对李勣说:“朕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没有谁比卿更合适的了。你以前对李密很忠心,难道你会有负于朕吗?”

这话,不好捉摸。

当时李勣表示很激动,咬破手指,以血立誓,并且喝得大醉。

太宗见他醉了睡过去,解下自己的御服亲手披在他身上。

醒来后,又把李勣感动得一塌糊涂。

但是……

凡事就怕“但是”二字。

虽有剪龙须,披御衣的恩宠,在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时,他对李治有过一番交待。

“你对李勣没有恩惠,朕将贬他为外官。

朕死后,由你授给他仆射之职,让他对你感恩。”

遂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

恩宠归恩宠,信重归信重,但是该用的帝王之术,用起来一点也不含糊,该推心置腹时,极富于感染力,该理智时,又极其冷静理智。

这世上之事,原本就非简单的二元,并不是非黑即白。

而是极其复杂的。

很难用好或不好,去定义太宗的御人之道。

但凡是被太宗信重的,无不感恩戴德,愿为其效死力。

似阿史那贺鲁这样野心勃勃之辈,太宗在世时,从不敢有二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雷霆雨露,皆是天恩。”

程知节的声音,似乎从很远处传来,令苏大为从沉思中惊醒。

他看向面前的程知节。

这位唐军大总管的面上充满了疲惫,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阿弥,我刚跟你说的,不必多想,就是指点你一下,你现在并不是底层士卒,而是副营正,手下也管着不少人,这次深入突厥人的势力范围,我还会给你多配些人手。

放心,都是精锐的好苗子,你大可以恩威并施,以收其心。”

说着,他意味深长的看了苏大为一眼:“有了军功,日后回长安,对陛下和武后,也有个交待。”

苏大为心中一动。

从程知节的话里,品味到了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我知你是武后的人,所以会给你最好的机会,最好的资源,你放手去做。

有了军功,回去陛下也好重赏于你。

这是程知节在对苏大为“示好”。

程知节果然不愧是人精,论到人情事故,如何不露声色把人情做了,只怕唐军将领里也找不出几个比他更擅长的。

苏大为现在不过是一小小的斥候营副营正,按说与程知节的身份地位,天差地远。

然而程知节却不这么看,他看到的是,自己正在老去。

这一战,主要为了替陛下清一下军中的沙子,还有提携一下后辈,绝不可有争功的念头。

不出错,便是大功。

如果想弄个“灭国之功”,那李靖的结局,便是他的下场。

所以没什么心理负担,程知节立刻便能拉下脸面,几乎摆明着说是给苏大为立功的机会。

这就是他的处世之道。

或许不够热血了,但也绝不会让人觉得讨厌。

因为他毕竟是认真在谋划作战。

哪怕不是一战灭掉西突厥,也绝不会让阿史那贺鲁讨到便宜。

老而弥坚,说的就是程知节这种名将。

他用兵风格,首先是稳,其次是准和狠。

懂分寸,知进退,明火候。

李治并没有看错程知节。

“谢过大总管。”

苏大为心下有些激荡,也有些疑惑,只能先行礼答应下来。

无论如何,这是程知节对自己暗送出的一份大礼。

之前安文生其实也说过类似的话,这次出征,对西突厥之战,自己只是做到好,是不够的。

一定要出到出类拔萃,立下足够大的功勋。

以后的话语权才会重。

虽然苏大为自己此前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但大丈夫生于世,立功立言,谁不想?

他又跟立功没仇。

能创一番功业,将来兴许还能落个“青史留名”,而且功劳大了,相应的自由度也更大,岂不美哉?

“对了阿弥,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

程知节看着苏大为,脸上透出几分神秘:“这是关于我唐军此次征西最大的秘密,你附耳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