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五十一章 剑指辽东

大唐不良人 第五十一章 剑指辽东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李治心中把这些关节想清楚,长长吐了口浊气:“朕也是这般认为,方才在朝堂上,朝臣有许多人,居然替吐蕃说话,说吐蕃与大唐乃是姻亲之邦,岂有不帮姻亲,而帮外人的。

朕就觉得不对,现在听你一说,果然如此。”

李治嘴里说着自己英明神武,其实心里,却暗叫一声惭愧。

如果不是上次苏大为回来面圣时,在他面前极力描绘吐蕃一统雪域,现在已经是高原一霸,有可能威胁到大唐西北安全,他这次,只怕也会迷惑,很难判断孰是孰非。

真实历史上——

吐蕃于显庆元年,以大相禄东赞率领十二万吐蕃兵,侵入吐谷浑。

禄东赞领兵越过巴隆河,进抵位于柴达木盆地一带的白兰氏。

当日,吐蕃军向驻扎白兰的吐谷浑国守军发起袭击,双方苦战三日夜,吐谷浑战死千余人,退出白兰地区。

吐蕃顺势占领了吐谷浑西南辖境,并屯兵白兰以作为日后吞并吐谷浑的跳板。

但凡灭国之战,旷日持久,绝非一两场战斗,能分出胜负的。

而这样的战争,就必须顾及内外形势。

对外,那时大唐还在征战西突厥,注意力全在突厥人身上,无遐顾及其余,是一个极佳的时间窗口。

对内,吐蕃已经完全消化象雄古国的势力,国力空前强大。

此时击吐谷浑,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算如此,吐蕃仍做了一番精妙的“微操”。

一方面,吐蕃派精锐封锁前往大唐的通路,尽全力捕杀吐谷浑的使者,使吐谷浑无法向大唐及时传递消息求救。

同时,吐蕃人自己不断派出使者,通过对大唐鸿胪寺,及一系列高级官员释放虚假消息,并用珍宝厚币,对朝中高官展开一系列“游说”。

对能在朝堂上说上话,能对李治施加影响力的贵族高官,重点“照顾”。

以致于朝堂上大量的声音,都是替吐蕃说话。

是不是很熟悉?

战国时,秦赵决战长平,秦国也正是用这一招,来搞定东方六国,使六国在一旁吃瓜,坐着看赵括军被秦军歼灭。

就算千百年后,这种游说它国高官,实现自己战略意图的阳谋,仍是屡见不鲜。

正史中,正是因此,李治一时难以决择。

而当时李治又一心想征服高句丽,实现太宗未完成的功业。

大唐战略由此向辽东倾斜。

这就给了吐蕃最宝贵的时间窗口。

在大唐显庆四年,吐谷浑大部被吐蕃给吞并。

残余部纷纷内迁,“内附”大唐。

直到那时,李治才如梦初醒,派出大唐名将苏定方,与吐蕃展开大战。

可惜为时已晚。

虽然有苏定方乌海之战,以一千破吐蕃副相达延莽布所率八万吐蕃兵的战场奇迹,但终究无法改变大唐战略被动的局面。

吐蕃吞下的吐谷浑土地,基本都保住了。

而随后大唐为了夺回吐谷浑这个战略缓冲地,做了一系列的战争动作。

直到,大唐名将苏定方逝于军中,一切戛然而止。

大唐高层才意识到,吐谷浑真的丢了,无法再复国。

这原本是高宗朝难以言说的重大战略失误。

但眼下,此刻,在苏大为面前,一切都将发生改变。

苏大为不愿看到日后自己的好基友薛仁贵遭受大非川之败。

亦不愿苏定方以白发皑皑之年,奔忙与平定乱局,四处充当救火队,最终活活累死在军中。

“陛下,臣愿以性命担保,此次吐蕃与吐谷浑之战,是吐蕃想要侵吞吐谷浑。吐谷浑若在,我大唐与吐蕃尚有战略缓冲之地,若吐谷浑有失,吐蕃可以吐谷浑为基,剑指巴蜀剑南道。

到那时,吐蕃占有地利,我军若想再攻回去,必须翻越丛山峻岭,战略十分被动。”

苏大为的一番说辞,显然触动了李治。

他轻轻拍打着膝盖,两眼微眯,沉吟良久。

做为有为的帝王,他虽没去过雪域高原,但对于军略,也非一无所知。

有吐谷浑在,唐军若出巴蜀,便能以吐谷浑为前进基地,得到粮草和人力补充。

若失了吐谷浑,正像苏大为所说,唐军想跨越群山去攻吐蕃,无异于强弩之末。

难难难。

李治手掌轻轻拍打着膝盖。

膝盖,真疼啊。

就像他此刻的内心,无比纠结。

从理智上,他很清楚,如果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大唐将在战略上陷入补动。

可从情感上,征服高句丽,平定辽东,这是多大的诱惑?

太宗没做到的事,若在我手里做成了,岂不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

开疆拓土之功啊,哪怕以后见到太宗,朕也能挺起胸膛吧?

而朝堂上那些人,那些关陇的残余贵族,也该闭嘴了。

此事,从政治上,也是重大的利好,能令朕的皇位更加稳固。

但是……

吐谷浑也绝不能丢。

如果两边一起作战,只怕是顾此失彼,最后一事无成。

当真是……

难啊!

微眯的眼睛张开,里面精芒闪烁,显示出一位帝王壮年时期的强烈野心。

“苏大为,若以你看,这仗该怎么打?”

“臣认为,西北地势高,若吐蕃占下吐谷浑,便有了对大唐的地利,所以必须在吐谷浑被灭国前,施以援助,无论如何要保住吐谷浑。”

“何人可为将?”

“苏定方将军,他熟悉西北形势,虽然有些辛苦他,但现在辛苦,好过将来奔忙。”

“那你呢?我派你从旁协助苏定方如何?”李治突然道。

这一下,把苏大为给问住了。

他想了想道:“陛下,对吐蕃作战,臣本应义不容辞,但如今长安,也实在离不开臣。”

“笑话,什么叫长安离不得你?”

李治眼里光芒一闪,有些危险之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长安,唯一离不得的人,只应有一个,就是他,大唐皇帝,天可汗李治。

“陛下,昨夜倭正营刚审了桩案子,事涉倭国细作,我正要禀报陛下。”

当下,苏大为将案情及倭正营情况对李治细细说了一番。

“陛下若派我和苏定方将军对付吐蕃,我自是愿意,但是倭正营刚刚整顿,若无臣去操持,只怕又回归散漫,如此,我们在情报上,反而会居于劣势。

保证倭正营,好好利用此案,对倭人和高句丽、甚至是对吐蕃方向反渗透,建立我大唐行之有效的情报网络,也是为内外征战,做出有力支持。

若此时有人能替臣管好倭正营,臣甘愿交出营正之职。”

这番话说完,轮到李治闷住了。

仔细想来,大唐会断案的有不少,如那个狄仁杰听说就不错。

还有一些老刑名,刑部、大理寺也有不少。

但是,能如苏大为这般,对情报之事,了如指掌,能在如此纷乱的局面中,提纲挈领,将倭正营真正撑起来的,一时之间,似乎还真找不出来。

“情报……情报也是重要的。”

李治喃喃自语。

他自然是明白的。

大唐也非不重视情报,像之前派往百济的李大勇,还有许多如李大勇这般的,都是大唐散布出去的重要秘探。

在敌方境内,组建情报网,收集一切情报,给远在长安的李治,提供情报支撑。

但说起来,对外的情报是够重视了,对内,这方面,大唐确实还有些不足。

毕竟,大唐刚建立起来时,并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可是时移世易,做为一个区域性的大国,做为当世第一强国,天可汗的帝国。

大唐长安,早已成了各国争相渗透,争相打探情报的“谍报之都”。

对这一点,李治并非一无所觉,否则也不会拍板成立倭正营。

“如果你不能去吐蕃……”

“陛下,臣虽不能亲去吐蕃,但却有合适人选举荐。”

“哦,是谁?”

“安将军之子,安文生。”

李治微微皱眉,在脑海中仔细回忆。

他对安文生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一时想不到关于此人的印象。

“安文生此前做过长安县不良人的副帅,与臣为知交好友,之前入吐蕃时,是他替臣指路,他对吐蕃之情,比臣更熟悉。”

“他为何对吐蕃熟悉?”

“因为他的师父是袁守诚,袁守诚常年游走于西域诸国,想寻找传说中西王母之邦,安文生跟随袁守诚去过许多地方,也去过吐蕃。”

提起袁守诚,李治立刻有了印象。

“你既推荐安文生,可愿为他做保?”

做保的意思就是,如果出了事,你得负连带责任。

苏大为毫不犹豫:“臣愿意。”

“朕准了。”

李治长呼了口气。

有熟悉地形地理的人才引路,再加上苏定方之能,至少能保证唐军不败。

如果能稍稍扼制住吐蕃的势头,拖住他们吞并吐谷浑的战略,为大唐争取时间,也就够了。

“阿弥,你上次说过,吐蕃拥兵数十万?”

“控弦之士,不下三十万。”

“这些苦寒之地,真是出战士的好地方。”

李治长叹一声:“朕意已决,派苏定方出征,阻吐蕃,救吐谷浑,令安文生为副,率兵两万。”

噗~

苏大为好悬,差点没把自己的舌头给咬下来。

他一脸错愕的看向李治,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陛下,两万人……是不是太少了点?吐蕃人占地利,人数也有优势,给苏将军就两万人?”

神特么两万人,两万人对人家禄东赞十几万人?

虽说苏定方擅长以少胜多,打出逆风翻盘的战绩,但能不能别这样欺负苏老将军?

是看不起吐蕃人还是怎么回事?

“朕意已决,对了,朕同时还会派程名振及薛仁贵前往辽东……新罗金春秋已经派使者数度告急,若不去救,只怕新罗不保。”

李治的话,飘飘缈缈,仿佛从天边传来。

苏大为一时愣在当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