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二十二章高句丽攻略(下)

大唐不良人 第二十二章高句丽攻略(下)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听完李治的话,武媚娘略一思索,笑道:“三郎,熊津都督府的职责首要是镇抚,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又有何不可?

再则如刘仁愿奏折所说,可暂命阿弥为代都督,待百济事定,便可取消,又有何好担忧?

都察寺是恶犬,现在把这条恶犬放在敌国里,岂非正合适?”

武媚娘的话,令李治陷入了沉思。

良久,他拍了拍掌:“媚娘提醒的是,临时任命,暂代都督一职,无品无级,行不良人之事,对眼下的百济,确实是一剂良药。

如此,我才能将苏定方抽出来,投入一场对大唐更重要的战役。”

“三郎能如此想,我也替阿弥高兴,他有能力,只是缺一个施展抱负的空间。”

“机会我给他,能做到哪一步,就看他自己了。”

李治意味深长的道。

正是有了这次李治与武媚娘的对话,熊津都督府代都督之职,才会落在苏大为的头上。

这本是无奈之举。

王文度的暴毙不但引发半岛新一轮的格局变化,而且也大出李治的预料,将他原本的计划完全推翻。

大唐的名将能将不少,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去处。

不是想抽调,就能马上抽出来的。

西边,维护着大唐与波斯大食的贸易,河西走廊,草原诸部,这部份需要重点巩固,包括安西都护府,一系列的举措和人员,几乎耗尽了大唐半数的力量。

此时在东边,所能动用的力量,是有限的。

“陛下命我为平壤道总管,此次率军前来,为的不是百济,而是高句丽。”

刘伯英目光从苏大为到刘仁愿面上扫过。

整个公廨内的空气为之一静。

这个消息对苏大为来说,算不上意外。

但在此时经由刘伯英的口说出,则有别样的意味。

刘仁愿反应极快,向刘伯英拱手道:“陛下的意思是要对高句丽用兵了?”

刘伯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其它:“去岁十一月一日,扶余义慈及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被大总管苏定方献俘于东都洛阳则天门。

大总管前后灭三国,都活捉了他们的国王。

朝廷为庆祝攻灭百济,赐天下大酺三日,并加授苏庆节为尚辇奉御。”

这消息现在还没传到百济,以致于在军中的苏庆节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自己阿耶灭百济之功,已经跟着鸡犬升天。

“苏定方战功如此,军中谁不羡慕,现在自英国公李勣以下,人人上表,向陛下献言,愿为先驱对高句丽用兵,以全太宗未竞之功。”

这当然是表面上的一层理由。

更深层的则是,武人们需要军功,军事贵族必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去征服。

否则,养兵有什么用?

这些军中勋贵岂不是被边缘化?

至少在这个阶段,大唐的国策,还是积极向外扩张的。

也怪苏定方灭百济太过迅速,让李治心下认为,自己的确是找到了灭高句丽的正确打开方式。

太宗时期,虽然也曾启用张亮为水军都督,水陆并进去征讨高句丽。

但那时大唐水师的力量还是太弱,并没有真正形成跨海大量投送兵力的能力。

但是到了李治这个时期,大唐水师已成。

灭百济便是明证。

此外,占有了百济,便能从前后两个方向,去夹击高句丽。

这正像大汉与匈奴人争河西走廊一样。

“张掖”,张帝国之臂,断去敌人的臂膀,让帝国有能力伸出手,从敌人的弱点给予痛击。

征服百济的意义正在于此。

受到吞并百济的鼓舞,李治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灭掉高句丽,祭拜太庙,以告慰太宗皇帝了。

“总之,征高句丽已经提上日程。

具体的方略,要等陛下进一步的诏令,我等只用奉命行事便好。”

刘伯英抚摸着花白的胡须,目光又落到苏大为的身上。

而苏大为,此时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历史上,显庆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李治任命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率兵分道进击高句丽。

龙朔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又以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回纥等诸部兵进军平壤。

五月二日,唐军作战部署发生重大变化,朝廷改命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同中书门下三品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统率大军及诸胡兵“水陆分道并进”,以讨伐高句丽。

平壤即高句丽都城。

大唐此番布置,与征百济时所动用的力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从始至终,在李治眼里,只有高句丽才称得上是大唐的敌人。

百济,只不过是不听话的属国,不遵天可汗之命,所以略施惩戒。

现在,在惩罚过百济后,大唐终于要对高句丽动手了。

李治很急,欲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次战争,他几乎集齐了大唐现在所有能动用的能将、名将,光是大总管便任命了五位。

征百济时,只任命苏定方一人为神丘道大总管。

这个重视程度,对比十分明显。

正因为李治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高句丽上,百济在大唐军事版图上的地位,就便得有些鸡肋。

既需要借助百济的地利,为征高句丽提供辅助之力。

又不想也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在百济本土上。

是以,李治对百济的配置,就有着他的考量和安排。

此时征高句丽为第一要务,不可能再另任大将,另投入大量军力在百济了。

刘伯英这支万人上下的军马,既是龙朔元年大唐对百济的第一批援军,也可能是最后一批。

自己手里掌握督察寺情报系统,对百济这种战地,行战时管制,足够稳定局面。

李治唯一担心的,就是过度放权后,怕自己的野心如脱疆的野马。

毕竟监察系统一旦松开控制,是每一个为上者所忌讳的。

奇怪,按李治那个步步算计的性子,为何会命自己为代都督?

此时苏大为心中还存着疑惑。

却见刘伯英向着自己道:“苏代都督,我这里,还有一封陛下给你的信。”

说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从身上取出一封被木匣封口,施以朱泥印戳的密匣,将其交到苏大为的手上。

“陛下说了,此信只由你一人看,苏都督可查看印信。”

说这话的时候,刘伯英脸上流露出一丝羡慕之色。

一朝天子一朝臣。

像他这种老将,李治会用他,但永远不会像对苏大为这样,引为心腹。

别说刘伯英,就是一旁的刘仁愿同样羡慕。

他的境遇和刘伯英差不多。

看着苏大为验过印信,捏碎泥封,取出里面的密信。

两员老将都自觉的退开一些。

让苏大为独自看皇帝陛下给他的信。

苏大为一目十行的看完这封由李治亲手写给他的书信,脸上的表情变得十分精彩。

刘伯英和刘仁愿虽然站远了些,但一直是暗中观察着苏大为脸上的表情。

如果李治是用勉强和亲近的用语,那苏大为的表情一定是十分振奋和鼓舞。

如果李治用的是严厉,命令的语气,苏大为的表情一定是凛然,是谨慎。

可是现在,苏大为的表情却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

而是一种似苦恼,似释然,又像是松一口气的表情。

这让刘仁愿和刘伯英两员老将,无法通过他的表情反推出,李治在这封密信里,到底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给苏大为。

虽然猜不出来,但三人的关系与进公廨前已经改变。

之前,苏大为仅为刘仁愿手下的折冲府都尉。

但现在,他已经受到李治诏书,暂代熊津都督之职。

这样,三人的身份,已经算是同一层级。

总的来说,唐军的军制里,都督府的地位弱于都护府,要受都护府节制。

比如大唐征服高句丽后,在辽东之地建起安东都护府,负责整个辽东的军政大事。

在百济的熊津都督就受其节制。

都督府的职能为: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

属于大唐设在百济的管理机构。

如果是在内地,还会任命刺史。

都督府是大唐维持地方势力平衡的裁决机构。

可以总判府事,可以叙功罚过,可以征讨。

这个权力非常之大。

另外,大唐任命的行事总管,主要负责军事征讨,其军事权力是大过于都督的。

都督执掌的主要是地方治安一类的战争。

唐朝的刺史相当于其它朝代的太守,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市高官。

这三者侧重各有不同。

现在在百济熊津都督府中,苏大为为熊津都督府代都督。

刘伯英为平壤道大总管,负责高句丽方面的攻略。

未来与他一齐行动的,会有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镂方道总管程名振,以及夫馀道行军总管萧嗣业。

至于刘仁愿,身为嵎夷道行军副总管。

嵎夷,古时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

魏晋时期的扶余在中国史书中被归为《东夷列传》之一员。

所以此嵎夷道行军总管,指的是对百济及高句丽方面的军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