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一百零一章 队伍建设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零一章 队伍建设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所谓革命改造,自然是苏大为取法后世,针对倭岛的情况,所做出的一番设计。

要知唐军在倭岛上属于客军。

而且满打满算,登岛的唐军,一共也就两千余人。

这还不算各种原因的减员。

在苏大为与高市在筑紫野的决战,以及安文生后续对四国和本州用兵,唐军那两千余人,已经全部散下去做基层和中层的将领。

以唐军为骨架,大量吸收倭人加入军中。

以倭治倭。

如此,这场征服之战,才有可能打得下去。

但如果只是把这些投靠来的倭人当做仆从军去用,迟早会生出祸患。

大唐征调仆从军的前提是,唐军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压得住那些异族仆从。

这一点,在倭岛上,以唐军两千人的实力,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至于增兵……

百济这里都只有万余唐军,征兵就别想了,洗洗睡吧。

这个问题不解决,接下来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恶果。

要么,就是在唐军的帮助下,倭国本土势力觉醒,最后叛军四起,将唐军赶下海。

要么,就是军事哗变,大量的倭人,会将那点唐军给侵蚀,吞没。

最后提前帮倭人实现农民起义,建立农民政权版的大和国。

图啥啊?

为他人做嫁衣?

苏大为疯了才会这么做。

为了解决这件事,他在离开九州前,真的是几天几夜睡不着。

最后,终于想到了办法。

那就是取法后世,用革命改造之法,改造倭人。

具体的方法是,以都察寺探员和带去的不良人为骨干,迅速搭建起一个新的机构,暂以“不良人”为名。

建立的机构,实则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类似后世党派。

在倭人仆从中悄然推行。

只有作战最勇猛,最唐军最忠臣的倭人,经过层层选拔,才有一定机会能加入不良人。

加入了不良人,相当于就加入了唐军在倭国的高层,得以参与核心议事。

并且共同制订策略。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除了金字塔的层级,这个机构也将荣誉推到无以复加的境界。

不过倭人就吃这一套。

所谓万世一系,武士道精神,与大唐建立东亚共融,为大唐天可汗献身,忠于不良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做一个有意义的人,高极趣味的人,本质上并无区别。

人首先满足物质需要,其次便会升华到社交需求,和精神需求。

经过这种方法,在极短的时间里,已经拉拢了一批倭奸和死忠份子,投入“不良人”之列。

并且心甘情愿,百死无悔。

每个加入者,还要对着大唐都督苏大为的画像宣誓,此生对大唐奉献用命,绝不背叛。

整个仪式那叫一个虔诚。

没能加入的人,都还不高兴,急得跳脚。

不让加入还不成。

削尖了脑袋都想加入。

除了这些积极份子,更多的则是俘虏。

大量原本属于武士、贵族、外藩和倭王的私兵,在战斗中,成为唐军的俘虏,这部份人,与普通的农户不同,属于敌对力量。

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改造的过程。

这是一个的系统的工程,绝非一句话,就能简单的令这些人投诚的。

而苏大为留下的方法,也十分管用。

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纠正这些倭人俘虏错误的观念。

列数倭王及上层贵族,向天下共主,天可汗的唐军发动白江之战,是错误的,是不顾兵卒死活的。

纯为私欲而让兵卒们去送死。

光是这么宣传,很难让这些倭人俘虏从心里认可。

这就涉及第二件事。

将之前加入“不良人”做为骨干的倭人,将他们陪送成政治工作的干部,让他们去向那些倭人俘虏做思想工作。

这些骨干里不少人原本就是地方的贵族武士。

如新右三郎。

有他们现身说法,再加上唐军搜集的一系列资料证据,终于令倭军俘虏改变了想法。

他们本来也只是底层的士卒,打仗送死有份。

真正的富贵,他们也享受不到多少。

反而被上面的贵族欺凌的事,时有发生。

这就涉及到第三件事,那便是“诉苦大会”。

通过倭人骨干细心耐心的引导,通过诉苦大会上,从投靠的骨干到地方农户的声讨,到倭军俘虏中,有人主动站出来历数那些倭国旧贵族对下层的欺压,凌辱。

这场变革,已经从星火燎原,化作熊熊烈火,一发而不可收拾。

过去压在人心上的贵族大山,开始崩塌了。

这是倭国从旧王室,到贵族,整个上层阶层,系统性的崩塌。

做完这些还不算。

之后还有许多配套的制度。

比如倭人骨干下去,做政治教员。

唐军将士下基层,与底层士卒同吃同住同训练,并不断强化加入唐军和不良人的好处,荣誉、愿景。

实现军中有团,有不良人组织,有支队,有小组。

保证唐军对基层绝对的领导。

发展加入不良人积极份子。

并且每训练几天后,加入对旧贵族的控诉,对地方贵族吸血的诉苦运动。

此外,将俘虏的倭军,分批接受教育改造。

发展积极分子留用。

大多数轮换教育。

其中死硬分子进行清洗。

并对倭军中有才能的,破格提拔,不吝封赏。

不断开展荣誉和唐军纪律教育。

还有说历史,讲故事,大讲自古以来。

最后是以战养战。

在战斗中,将这些俘虏完成最后的淬火转化。

经历唐军这一套手段下来,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消化吸收了大量的俘虏,并将之转化为立场坚定的唐军士卒。

并且发展出一大批倭人不良人。

还有更多等待加入的积极分子。

这个结果,别说安文生、高大龙没见过。

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最近几个月下来,之前投靠的两万倭人仆从,已经大半转化为唐军直属战兵,而且忠诚可靠。

进攻本州岛,就是以这些人为主力。

此外还有从筑紫俘虏的倭军近两万人,也已经改造了大半。

按这个效率,唐军边打边改造,只怕年底打下倭国列岛后,安文生手里就会有一支数万人的精锐“唐卒”。

确实是精锐。

虽然不是真正的唐人。

但精神和身份的认同,荣誉感和晋级制度的打造,“不良人”组织的入驻。

使得这样一支军队,远比现在的大唐府兵,纪律更强,也更忠诚。

苏大为看完这些,合上信后,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只说了一句:“这是伟人的力量啊……”

他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想想今后这些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倭人士卒,扛着比身体还要长的竹枪,口里喊着守护大唐荣耀,共建大东亚乐土什么的,想想还挺带感的。

倭人性子单纯啊,这些人虽然个人身体素质远不如唐人。

但思想改造更加容易。

苏大为想了想,大笔一挥,给安文生回了一封信。

信里让安文生在安定了本州的形势后,抽调一万人的倭军来百济。

如今百济的熊津都督府,虽然有一万府兵。

但其中大半都是刘仁轨的麾下。

接下来是要抽调入辽东战场征高句丽的。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大为手里可用之兵,可能也就三千余人。

还要协助李勣在大同江一线,牵制高句丽人。

牵制……

手里没兵拿什么牵制,难不成用头去顶吗。

唐军的援兵是不用指望了。

李治陛下对于军队的福利待遇是越来越苛刻。

从今年开始,大唐百姓参军,再也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负担,提着脑袋卖命还得不到任何封赏。

今后逃兵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这方面是不指望了。

也只能从仆从军上想想办法。

若不是为此,苏大为也想不起要狠敲新罗人一笔竹杠,硬是要了一万人过来。

虽然如此,但新罗人毕竟没那么可靠,将来也是要还回去的。

倭人就不同了。

经过思想改造后,倭人恨不得身为唐人,一个个以加入大唐熊津都督府,和魔改后的不良人为荣。

暂且,就这样办吧。

抽调一万倭人,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说不上为何,苏大为就是有这种直觉。

时间如梭,进入十月底。

所有的消息都呈现在苏大为面前。

而大唐对高句丽新一轮的战事,终于拉开序幕。

大唐的战争机器,虽然疲弱,但依旧隆隆的开动。

整个半岛,整个远东,乃至更遥远的西陲吐蕃,所有的藩属国,臣服于大唐的小弟,又或者是敌人,都在默默关注着这场战事。

想知道,如今的大唐,武德究竟还有几分。

李治一朝,征高句丽不论大小战事,这已经是第四回了。

若此次还是无功而返。

不说天可汗的面子挂不住。

只怕唐军武德充沛,战无不胜的旗帜也要不牢靠了。

李勣说过,大唐之强,在于以最少的人口,达成最盛的武德,打下最大的疆土。

但这样的后果是,大唐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镇守这些疆域。

若不靠着唐军不败的金字招牌,如何威服四方?

这块招牌,丢不得。

广阔无垠的青海,故吐谷浑之地。

论钦陵抽打着战马,高声喝叫。

在他身后,数以十万计的吐蕃铁骑,沿着青藏高原的高山,向着东方,倾泻而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