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问对(下)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问对(下)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李治在看苏大为,隔着紫宸殿中香料燃起的烟雾。

武媚娘的手握着李治一只手,眼波温柔。

殿内安静到极点。

苏大为不能让李治等待太久。

他不能只说些老生常谈。

因为这次入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叙职报告”。

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才能让李治满意。

“回陛下,要想高句丽减少叛乱,乃至彻底融入大唐,臣倒是有些浅见。”

李治没有说话,但腰身好像略微挺直了一些。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苏大为继续说下去:“首先一点,要将原本的势力铲除,若有叛逆则,须斩草除根。

第二条,是扶持亲唐之人,使高句丽之民不能凝聚一体,分而化之。

第三点,须用我大唐优势的文化,技艺,不断渗透,改造高句丽人的思想,令其慕我大唐文化,以加入大唐为荣。”

苏大为说的这些话,其实并不算新鲜,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对这种手段都十分熟练。

打掉顽抗者,扶持投降派代理人。

最后是文化渗透,教育改造。

苏大为说的这些,李治虽然没出言反对,但明显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就在这时,苏大为又说出一番话。

“铲除叛逆,扶持亲唐之人,这些我相信大总管他们都已经在做。

这些能解除一时,却是治标不治本,真正有用的,还是文化渗透,虽然耗时较久,但却是治本之法。

臣以为,可以给高句丽及百济之人,一个向上的梯子。”

“梯子?”

“就是晋身之阶,我们打破了高句丽和百济原有的阶层,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只靠杀,是杀不出稳定局面的。

必须要有晋升的阶梯,将高句丽和百济中的精英吸纳入我大唐。

以臣之见,可效仿大唐制度,以都督府在辖区设力选拔机构,以对大唐立功,或本地有才名,得推荐,可入都督府设立的机构,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制度,其中优秀者,可再送入大唐深造,甚至入国子监深入学习我们的文化。

通过考核,其中优异者,赐其入大唐为官的机会。

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手段,可以令半岛的人才,为我大唐所用,同时扶立起亲大唐的阶层,稳固高句丽和百济。”

李治一直认真听着,直到苏大为说完,他细细思索了一番,点头说了一个字:“善。”

这代表他对苏大为说的这番话认可了。

其实大唐做为天下共主,一直有吸纳各蕃国人才为己用的习惯。

在唐廷一直有大量的蕃将,甚至是外国官员。

比如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过去都是被大唐征服的部族,最后举族内附归降。

从此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这种武力的吸纳,毕竟与半岛情况不同。

草原这些部落,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谁强大就跟谁,千百年来都习惯了。

反观高句丽和百济,都属扶余别种。

这两国都存在了数百年,其正统和民族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

想要同化,殊为不易。

但是苏大为所提的,确实给了李治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打击顽抗的叛逆。

到扶持亲唐的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缓慢渗透,这些之前都有人提过,不足为奇。

但是苏大为最后将这些散招串了起来,提出建立新的秩序,培植和吸纳当地人才,进入大唐的内循环,加入大唐官僚机构。

由此,双方在精英层面,可以实现共融。

具体的执行,当然还需要无数的细节和章程,但至少听起来,确实是可行的。

有苏大为提出的这个框架,李治对治理和消化高句丽及百济,心里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仔细咀嚼一番,他的脸上终于多了丝笑容:“阿弥你不错,这几年,熊津都督任上历练得不错。”

听了李治的话,苏大为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感觉自己的“叙职报告”算是通过了大半。

就在这时,李治突然开口道:“倭国那边,是怎么回事?”

咯噔!

苏大为心里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前面的部份,只是暖场。

李治真正在意的,只怕是苏大为征倭之事。

这事虽然后来给李治上过奏折,但却是先斩后奏。

以李治的精明,不可能不在意。

甚至他对大将掌兵上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

苏大为在入宫之前,就知道李治肯定会拿这个话来质问。

第一次李治召他入宫,他是借着被刺之事给回了。

说是给李治缓冲时间,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寻找最合适的时机。

深吸了一口气,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我为熊津都督,首要职责,便是守住百济。”

“守百济,便要征倭?这是何道理。”

李理的语气,透出几分冷意。

从他微眯起的眼睛里,闪动着危险的光芒。

这是天可汗,在质疑领兵大将,是否有了不臣之心。

苏大为额头上隐隐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是此次入宫,最关键的考验。

李治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有怀疑,他便会弃而不用,甚至斩尽杀绝。

若是他能确定臣子的忠心,哪怕能力差一些,他还是会留任。

在李治这里,忠心才是第一位的。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样的马上皇帝,开国君主,自然不能凭借军功和威望统领天下。

李治驾驭大唐,凭的是他的眼光、智慧、隐忍,以及高明的帝王权术。

正如他废掉王皇后和萧贵妃,扶武媚娘为皇后。

借着废后之事,同时打击了关陇和山东门阀,打压了长孙无忌。

再将武媚娘推到台前,与那些老臣和门阀打对台。

他则在幕后,平衡内外。

终李治一朝,军事、财权、人事任免,这些最关键的东西,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里。

武媚娘手里唯一亲近一些的官员,一个李义府,一个许敬宗。

这两人,一个因罪被流放,一个辞去相位。

几乎没有提供武媚娘任何可靠的助力。

至于娘家亲人,至今引入宫的也只有其姐武顺,其母杨氏。

武媚娘真正掌握大权,要在李治驾崩之后。

李治是一个非常擅常玩平衡之术、借力打力,隐身幕后,并且牢牢抓住权柄的“天可汗”。

大唐的疆域在他手里,达到巅峰。

而这样在一位雄主,后世居然会落个“懦弱”之名。

苏大为亲眼见到李治的成长,自然不会有任何侥幸心理。

整个大唐,最信任武媚娘,最防备武媚娘之人,只有李治。

对于武媚娘,他既信且用。

但对武媚娘身边之人,他非常警惕和防备。

苏大为被武媚娘视为亲弟,又是年轻一代将星,实在是武媚关系网中的“异类”。

其身份,位置,在李治眼中,万分敏感。

苏大为心如明镜一般。

他深吸了口气,定了定神,拿出腹中已经想了无数次的答案,向李治抱拳道:“陛下,臣自跟邢国公习兵法以来,常记在心里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百济虽已被我军征服,但百济王室与倭王乃血脉之亲,世代交好。

否则倭国也不会以倾国之力,率师远征白江。

若非有赖陛下神明,臣与刘仁轨适逢其会,在白江一举击破倭军,若被数万倭军登陆,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我们在泗沘城只有一万唐军,再加上数千新罗仆从。

若倭军与百济叛军相为奥援,再加一个高句丽,百济局势必然翻天覆地!”

这番话,绝非危言悚听,而是极有可能之事。

几万倭军,在海面上受限于战船和战术不如唐军,被苏大为和刘仁轨再加刘伯英,打得大败。

但这几万倭军若是登陆上百济,那战斗必将是另一个局面。

前有倭军,后有百济叛军。

再加上心怀鬼胎的新罗人。

还有高句丽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是必死之局。

全赖苏大为当时的反应快,而且连战皆胜,在高句丽、新罗、百济叛军和倭军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前,先袭取高句丽买召唤,劫去高句丽人的粮草。

再返身打崩了扶余丰这些百济叛军。

接着再在白江口大破倭军。

最后挟着大胜,又用分化之策,裹挟了新罗世子金仁泰,使其与金法敏争夺新罗王之位。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镇守百济泗沘城的唐军,都将万劫不复。

但苏大为硬是凭着强悍的智谋和执行力,在不可能中,打出一个时间差,打出一个大胜之局。

如今的百济能有这样有利的局面,那是苏大为带着众将士,拿命拚出来的。

这番话,即便是心有犹疑的李治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李治声音放缓道:“以朕留在百济的兵力,能有现在的局面,殊为不易。”

停了一停,他接着道:“既在白江打破倭国,何须再跨海远征?”

“陛下,倭国野心勃勃,陛下不在前线,不知倭人狂妄,若不重挫其野心,打掉他们的根基,只怕百济永无宁日。”

见李治面上不以为然,苏大为急道:“陛下,倭国看似遥远,但其国对大唐野心一直不小,一直向长安派驻细作,刺探大唐和陛下的**,并且倭国中大兄扬言,大唐不过尔尔,要派兵打败唐军,马踏中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