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六章 玉华宫

大唐不良人 第六章 玉华宫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苏大为能想到的,便是自己的存在,对贺兰敏之和郭行真等人,是一种威胁。

可是真相到底如何,也只能待以后查明。

苏大为提笔,在纸上轻轻写下郭行真的名字。

他初来大唐时,用毛笔写字还颇不习惯,但这十来年的历练,如今一笔字倒也似模似样。

“郭行真,这人还得继续查,卷宗上的资料太过简陋,你回头找天字乙组,派他们细细挖一下,看看还能否挖出点东西来。”

“好。”

李博看了一眼,点头应下。

“至于贺兰敏之那边,明崇俨和他都有异人之能,不能等闲视之,也用天字组吧,看看天字丙组在不在,若在,就派他们暗中监察。”

“是。”

天字组,是都察寺历年网罗的奇人异士。

其中不乏从不良人中挑出来的积年老手。

未必个个是异人,但都有一两手绝活。

只有最狡猾最难缠的目标,才需要出动天字组。

都察寺内的组别,按等级分“天地玄宗,万气本根”。

是苏大为当年定下的。

天字组能力最强,后面依次递减。

安排完郭行真和贺兰敏之的事,苏大为继续道:“关于昨日我遇刺之事,你有何看法?”

李博看了一眼苏大为,微微一笑:“寺卿却又来考我。”

“说说看。”

“那人虽是行刺,但身手并不高明,而且并没有配合之埋伏,也没有后续的动作,依我看,说是刺杀,更像是一种提醒。”

“提醒?”

“提醒你,都察寺可能已经被人掺沙子。”

李博这句话,令苏大为有些警觉起来。

“这么说,行刺幕后之人,是友非敌?”

“那也未必。”

李博摇头道:“有可能是提醒,也有可能是想混水摸鱼,万一真的得手了呢?毕竟借着都察寺探员的身份接近你,有极大的隐蔽性。”

“敢这么想的,只怕是不太了解我。”

苏大为微微一笑。

以他异人四品,全长安能胜过他的,也就袁守诚、玄奘身边的行者、还有李淳风等廖廖数人。

李博点头应是:“却是如此,所以我有两个判断,一是幕后之人,想借寺卿之手,除去一些人;二是有人想混水摸鱼,或者试探一下寺卿,好比投石问路。”

“试探的话,会试探什么?”

“比如寺卿与宫里的关系,比如不确定都察寺内的备细,故意试探你是否寺卿?”李博有些不确定,明亮的眼神微微闪动。

苏大为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可能性太多,说明我们了解得太少,从行刺人身上,能查出什么来吗?”

“此人是一个逃奴。”

“逃奴?”苏大为微微一愣。

“苏定方大总管征百济后,带回大量百济的文武贵族,其中还有不少贵族门人,后来在洛阳发卖,不少人做了官奴,也有一些通过牙人行,卖给长安的一些贵人做私奴。”

苏大为略微点头,这事他略知一二。

怎么说呢,每当战乱,百姓最苦,其次就是那些中层贵族。

亦即后世所说中产阶层。

百济被唐军攻破后,为了补充唐军军费的不足,一场自上而下的劫掠开始。

百济顶层的如扶余王室,倒还好。

唐军最多只是抄没一些私财,但人身安全还是可以保证。

可是百济朝中的官员,中层的贵族以及下面的百姓,就难说了。

半岛女子生性温柔,倒是长安一些贵人们喜欢的。

唐军除了抄没财货,对青壮年劳力,以及女子,也俘虏不少。

大部份都用船运回大唐。

一部份在洛阳时发卖,另一部份运回长安,经牙人行卖掉。

大唐勋贵家中下人,除去少部份是破产的农人,很大一部份,是征伐各国所获的奴隶。

“这人是之前在长安牙人行发卖的奴仆,卖至荣国夫人府上,但此人后来逃亡了,不知所踪。”

“荣国夫人?”

苏大为眉头皱起。

荣国夫人,便是武媚娘的母亲杨氏。

这是巧合吗?

“总之从这人的身份上,很难挖到有用的东西。”

“你看看八指……算了,我一会亲自去一趟,请八指他们协同调查。”

钱八指如今还在长安县任不良副帅。

他的办案经验丰富,如果让他去查,或许还能从长安市行三教九流中,摸到一丝线索。

这类案子,以都察寺的人力,很难弄清楚。

好在还有不良人可以借用,算做都察寺的外围延伸。

其实说白了,都察寺便是升级版的不良人。

只是这个组织规模更大,组织更严密,更针对情报监察部份。

“陛下限我三日破此案,如果到了刺客这里就查不下去,只怕此次我会闹笑话了。”

苏大为起身:“此案你同我一起察探,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线索。”

“说起别的线索,倒还真有。”

李博道:“此人的牙……”

“牙怎么了?”

“他的牙修补过,在长安,能补牙的铺子只有一家。”

李博面上微露出一丝得意:“此外,他牙中藏的毒,也不是寻常人家能做的。”

苏大为颇有些意外之喜:“那铺名叫什么?现在同我去看看。”

“不急,高大虎已经带人去了。”

李博向他拱手道:“其实还有另一件事,属下想报与寺卿。”

“何事?”

“玄奘法师病重。”

……

玄奘法师早已不在长安大慈恩寺中。

显庆二年,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

“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次日,李治回信拒绝。

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致力译经。

苏大为回长安,心里一直记挂着三个人。

除了柳娘子,第二个是丹阳郡公李客师,第三个便是玄奘法师。

本来想待俗事处理完毕,再前往拜见,但听得李博所说,玄奘病伤沉重,已经多日无法视事。

就连译经都不得已停了下来。

得知此事,苏大为无法再保持淡定,将手头之事交给李博,立刻赶往玉华宫。

玉华宫大致位于后世陕西铜川西北郊的玉华镇。

距离黄帝陵五十五公里,距离长安,则有一百二十余公里。

属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南端乔山山系。

海拔一千六百余米,占地两千四百余顷。

据说荣国夫人和魏国夫人,在这里都还有田产。

玉华宫原名仁智宫,是唐时四大避暑行宫之一。

是由唐高祖李渊于唐武德七年,营造的一座军事与避暑合一的山宫。

建成之际,李渊就率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来此避暑。

时值留守京城长安的太子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正到关键时刻。

李建成认为天赐良机,乘势起兵,发动了宫廷政变。

李渊得知消息后,迅速平定了叛乱,逼得李建成不得不来到玉华宫,向李渊负荆请罪,请求饶恕。

李渊将其关押,在此上演历史上著名的“扣释太子”事件。

在唐的四大避暑胜地中,玉华宫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佳。

李治也是怜玄奘身体每况逾下,又不肯放玄奘回归洛阳。

才特许玄奘在此译经以及养病。

玉华宫附近有郭玉沟、珊瑚谷洞天福地,有玉华湖,七叶湖风光无限。

阳春,这里山花烂漫,美不胜收。

盛夏,溪回松风,旷然神怡。

金秋,有秋叶静美,斑阑如画。

隆冬,银妆素裹,冰雪莽莽。

然而,生命已经渐渐走向尽头的玄奘法师,却无力去欣赏初冬的景致。

他如六年前,初来玉华宫时一样,盘坐于蒲团之上,跌伽而坐。

干枯苍老的手指,拨动着手里一串乌黑发亮的念珠。

只是过去做了无数功课,早已成为肌肉本能的动作,如今却显得无比干涩。

每一下拨动念珠,都很缓慢,都好像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玄奘的双眸一片晦暗,远眺着宫外的枯枝落叶。

这副画面,就像是定格了一样。

行者拄棒靠在门旁,时不时的回头看他一眼,再看向外面。

似乎在等待什么。

究竟在等待什么,行者也不知道。

他的心从来都如磐石一般,此时竟有些惶恐。

他感觉到,从玄奘老迈的躯体里,生命正飞速的流逝。

“法师,以你的智慧,若随我修炼异人之术,定能延年益寿,超脱凡人。”

“我自小生在洛阳,十三岁便许了佛,毕生唯一的愿望,便是弘扬佛法。

佛法浩荡无边,我便是用一生都未能窥其一二,又哪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别的事。”

玄奘当时的声音犹在耳边。

那时的玄奘,那样的年青。

从他的眼中,行者看到对佛法的坚持,对信仰的执着,对前路艰险的无畏。

“我虽不能像法师这样,发大愿弘法,但我敬法师,愿为师护法。”

一声悠长的叹息。

不知不觉,眼角竟有些湿润。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光阴如白马过隙。

记忆里还是青壮年的玄奘法师,如今已经垂垂老朽。

“法师,你既修佛法,还有何看不破的?若不是那些年西行路上,各种险阻磨难留下的病根,回大唐这些年一直拚命译经耗尽了你的元气,何致于……”

玄奘法师没有说话,只是枯坐着,缓慢的拨着念珠。

每一颗珠子过去,就像是逝去一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