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一百零二章 何以教我?(下)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零二章 何以教我?(下)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不知。”

苏大为感觉颇为头秃。

他毕竟是后世人,对这时代的门阀世家,了解不太多。

之前对朝中事也是一头雾水。

还是在执掌都察寺后,通过大量阅读信息,才算摸清一些门道。

不过,在具体一些细节上,涉及世家门阀,若不求教安文生,他还是很懵逼。

李弘抿了抿唇,像是下定了决心道:“我曾听人说起过,山东五姓中荥泽郑氏,郑善果。”

停了一停,见苏大为没有打断的意思,他继续道:“其父诚,讨尉迟迥力战遇害,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受册悲恸,观者莫不为之流涕。

其母出自清河崔氏,贤明晓于政道。

每善良果理务,崔氏于阁内听之,若处事不公,母则不与之言。

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

苏大为仔细听着,知道这说的是山东五姓中的郑善果。

他记得这郑善果好像做过大理寺卿。

甚有贤名。

对了,好像是太宗朝的事,贞观年前此人好像做到江州刺史。

不过人现在应该已经挂了,不知李弘提起这郑善果是什么意思?

继续听下去。

“隋末,治书御史韦云起冒死揭发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今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或减言少,官军失利,贼党日滋’。

大理卿郑善果称韦云起所言不实,底毁名臣,妄议朝政。

致韦云起被贬官,郑善果从幸江都。

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署郑善果为民部尚书,随至聊城。

淮安王李神通围之,郑善果为宇文化及守城督战,为浪矢所中。

后窦建德攻克聊城,俘获郑善果,嘲之曰: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

虎牢之战后? 高祖命郑善果为山东道招抚大使,安抚窦建德故地。

结果河北二次反,郑善果坐选举不平除名。”

李弘说完? 一脸期待的看向苏大为。

等待苏大为的评价。

苏大为想了一会,才算理解他的意思。

方才李弘说的? 和史书上记载的半文言差不多。

大意是说郑善果少有贤名,但是长大后人就变了? 变得十分无耻。

韦云起是忠臣? 但郑善果却包庇奸臣。

在江都之变,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 郑善果又从贼。

以致于替宇文化及守城? 被窦建德给抓了嘲笑。

说他是隋朝的大臣? 却为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效力。

简直毫无臣节。

而在投奔大唐后,在高祖李渊命郑善果为山东道招抚大使后,郑善果招抚不力,令山东再次反叛? 掀起刘黑闼之乱。

简单来说,这位山东郑氏门阀的贵族? 欺上满下,助贼附逆,公报私仇。

但居然还能留贤名于世。

仔细想想,这其中的门道。

会发现很多问题。

首先是世家掌握了舆论喉舌。

哪怕郑善果行为如此不堪? 在当代,乃至后世,居然都有贤臣之名。

但是观他的作为,说一句无耻也不为过。

第二层意思是,世家门阀勾连颇深,掌握了土地人口,掌握了地方基层舆论,皇权与其天然存在对立面。

如何是好。

第三层意思。

阿舅你方才说好皇帝要像太宗那样有胸襟,连敌人里的人才,都要放下仇恨,吸纳为我所用。

可像郑善果这样无耻之徒,也要收纳吗?

这才是李弘想问的。

苏大为皱眉苦思,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太敏感了。

说世家无耻,这等话,太子能说,他苏大为不能。

就算李治那个位置,也是只做不说。

面上笑嘻嘻,背后掏刀子,把那些不对付的世家,一个个给打发回家。

权力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

这是李治的权谋之道。

这种活,李治能做,苏大为做不了。

李弘,也做不了。

“舅舅~”

“太子,你这个问题很复杂,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苏大为沉吟道:“世家之所以存在,有其必然,事物一体两面,存在,有它的道理,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舅舅,你这是在和稀泥吗?”

李弘拉着他的衣袖,有些不依道:“方才舅舅知无不言,怎么说到这里,便是支支唔唔?”

苏大为看着李弘仰起的清瘦小脸,真想苦笑一声。

这孩子,这是和稀泥的事吗?

老子这就是在和稀泥啊。

门阀贵族这玩意,从汉末,从魏晋南北朝兴起到如今,两百余年了。

直到现在,大唐朝廷上也依旧充满了世家的身影。

山东贵族,关陇军事贵族。

哪一家是好对付的?

就算李唐起家,本身是关陇一员,又是多靠了关陇军事贵族之力。

这也就决定了,唐室是无法完全与门阀贵族摆脱关系的。

我反我自己?

提着头发能把自己攥离地面吗?

李唐本身就是关陇门阀啊。

若说科举这玩意,从隋朝时就开始搞了。

但这玩意它还不发达啊。

朝廷高官其本还是那几姓几家,轮流坐庄。

寒门想上升都难。

到李治朝,科举虽然一直在搞,但取士的数量,真的……不够看。

那么几个人,跟庞大的门阀贵族官员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恐怕要到武周朝以后,武媚娘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量提拔寒门,才将这个局面缓和一点。

不是替武媚娘洗地,从客观上来说,武周朝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主要斗的就是李唐宗室和世家门阀。

对寒门升迁,算是利好。

问了几遍,见苏大为只是不说,李弘未免有些泄气。

他悻悻然的甩开苏大为的衣袖道:“舅舅,我原本以为你会对我知无不言。”

“知无不言的前提,是要我知,我不知的事,岂能乱说。”

苏大为冲李弘笑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我也不是什么事都知道。”

听他这么说,李弘情绪才算好一点,点头道:“舅舅说的是,是弘儿强求了,对了……”

他想了想道:“舅舅和玄奘法师熟识?”

“是啊,怎么了?”

“说起来,这郑善果……”

李弘脸上露出一抹笑意:“善果曾让一个未及年龄的孩子,在幼年出家,那个孩子,便是玄奘法师。”

“还有这段因缘?”

苏大为有些讶然,又无语的摇摇头。

“因果难猜,如今郑善果和玄奘法师都已做古了。”

“舅舅,玄奘法师我有印象,他很慈祥。”

李弘踱了几步,叹了口气。

“太子见过法师?”

“嗯,我依稀记得,那是我四岁的时候,刚被父皇册立为太子,结果当年就重病,父皇和母后怕我夭折,日夜陪伴在我身边,还请来玄奘大师为我祈福。

在许多个日夜,我一张开眼,便看到法师慈悲的面容。”

李弘的眉宇间笼上一丝忧愁。

“法师的面容我现在都还能想起来,但是法师已经不在了,思之怅然。”

苏大为深深的看向李弘。

发现他身上,透着一种离索,一种孤独之意。

猛然想起来,虽然大唐太子,但李弘这些年,实在有些不容易。

比之寻常家庭的孩子,还要悲惨一些。

他是武媚娘的长子,可能武媚娘怀他时还在感业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

李弘身下来,身子骨便有些柔弱。

四岁重病险些夭折。

病愈后,李治为他建造了一座寺庙还愿,就是长安城数座皇家寺院之一的大西明寺。

后来为了感谢父母,李弘又在东都洛阳修建了敬爱寺。

八岁那年,李治和武媚娘手拉手去了东都,留下八岁的李弘在长安监国。

初离父母的李弘日夜痛哭。

后来被父母带在身边,在新落成的洛阳合璧宫里,一家人度过了一个极为快乐的夏天。

还在年幼时,他读《左传》,感概那些为了权力弑君之人的残忍,掩卷叹息。

最终向郭瑜说,不忍心看这些残忍之事,请求教授别的功课。

于是改读枯燥的《礼记》。

大部份孩子都喜欢故事多的《左传》,而李弘却不是。

在李弘心中,父母之情,是年幼多病的他,心中唯一的一抹温暖,他不忍有任何事物,去触碰心中的亲情。

尽和他出生在权力中心,尽管他的父母为了他在这个丛林世界里取胜,而沾满亲人的鲜血。

他的庶出长兄李忠,因为谋逆案,不久前被父亲李治赐死,无人敢收尸。

当时病重的李弘听说,上表乞求礼葬庶兄,李治准了。

这就是李弘,一个内心柔软多情得太子。

联系到历史上,他最后早早离世的结局,怎能不令人唏嘘。

“阿舅,你在想什么?”

“嗯?”

苏大为被李弘拉了拉衣袖,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一瞬间的走神。

他忙向李弘道:“刚才想到一些事,太子还有问题吗?”

“还有一个。”

李弘倒是毫不客气。

他的眼神清澈而干净,仰头看向苏大为时,这双眼里,隐隐带着几分亲近之意。

这种眼神,令苏大为心中一颤。

他太熟悉这眼神了。

当年的聂苏,也是如此。

那是一种在尘世中无比孤独,想要靠近,却又害怕的眼神。

苏大为心中叹息,向李弘道:“太子想问什么?”

“舅舅,你方才说,你出身良家子,那应该未进过学?我听闻舅舅用兵很厉害,任熊津都督时,对政务也做很好,弘儿十分好奇,舅舅你怎会懂那么多东西?”

“呃……”

这真是个好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