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一百零六章 朕意已决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零六章 朕意已决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诗歌贯穿唐人整个婚礼。 这玩意提前可没打过招呼。 所有人都看着苏大为,周良更是在一旁眨眼笑道:“阿弥平日常有惊人之诗,今日可不能漏了怯,不然这新娘子,可没法送入洞房。” 这话又是引出一番笑声。 苏大为拍了拍额头,心中无数诗词闪过,张口吟道:“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团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好!” “好诗!” 台下宾客一时欢声雷动。 苏大为暗自抹了把汗,心道把李商隐的诗给抄了过来,能不好吗? “下面有请新人,行三拜九叩之礼。” 这声喊,令苏大为精神一振。 总算到他熟悉的环节了。 三拜九叩之后,还有结发之礼,合卺之礼,完成这些,便送入洞房,正式完婚。 苏大为一时心中激荡。 耳中听到周良大声喊:“一拜天地日月星,请新人转身,整衣冠,拱手作揖,拜——” “风调雨顺,一鞠躬。 五谷丰登,再鞠躬。 家业兴旺,三鞠躬。 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请双方长辈上台入座。 整衣冠——” 就在苏大为与聂苏,整了衣衫,准备拜坐在台前的李淳风和柳娘子时,突然,一声响亮的喝声,自身后院中传来。 “陛下急诏,急诏~” 欢乐的气氛,喧闹的现场,仿佛一下子被按住了停止键。 苏大为惊讶回身,却见一名宫中太监,在千牛卫的护卫下,排开人群,匆匆走进婚礼现场。 四周的人都惊讶的闪避。 太监扯起脖颈喊道:“传陛下口谕,即刻召苏大为、苏庆节入宫。” “会不会弄错了?” 人群中有人喊道:“新人婚礼才进行一半。” 声音带着稚嫩之气。 众人循声看去,却是安定思公主在那里踮起脚尖,瞪大眼睛不依的喊:“安定还要看舅舅礼成。” 太监向着安定思和李贤一个劲的作揖苦笑:“陛下金口玉言,怠慢不得啊。” “这……” 人群一片哗然。 以李治和武后对苏大为的亲善,不可能会故意打断苏大为的婚礼。 再说还特意让安定思和李贤观礼,本身就有代天子与武后来恭贺新人的意思。 莫非…… 出了什么大事? 人群一时议论纷纷。 站在台上的苏大为只觉一只小手从聂苏的吉服袖下伸出,将自己的手捏了捏:“阿兄……” 传令的太监已经走到高台下,向着苏大为作揖拱手:“陛下口谕,请苏卫率莫要让我为难。” 李淳风已经站起身,走到苏大为身侧道:“宫中必有大事。” 苏大为心中百转千折,反手握着聂苏柔软并且突然变得冰凉的小手,在她耳边轻声道:“我……先入宫,你等我回来。” “嗯,我等你。” 安抚了聂苏,苏大为又向柳娘子道:“阿娘,帮我照顾一下小苏。” 说完,再向台上诸宾客拱手道:“今天招待不周,陛下相召,我先入宫,还请各位宾朋留下来吃喜酒。” …… 龙首原上,大明宫。 紫宸殿。 大唐皇帝李治,身穿龙袍,坐在大椅上,身上透着一股气。 那是一种余怒未消气。 他那张圆润的脸庞上,犹带着紫胀之色。 武媚娘同样盛装,身着绣满凤凰与星辰的皇后礼服,坐在李治手侧。 苏大为与苏庆节肩并肩走入紫宸殿时,正好看到武后在李治耳边,轻声说着什么。 以两人异人的视力,很容易看清李治和武媚娘细微的表情。 果然,是出了大事吧。 看看周围,苏大类发现,李勣、兵部尚书萧嗣业、侍郎李思文,还有因病久未出现的许敬宗,之前受上官仪牵连,最近才得李治宽宥的郝处俊等,皆赫然在列。 “臣苏大为。” “臣苏庆节,参见陛下。” 苏大为与苏庆节站到殿中,皆向李治和武后行礼。 李治略微抬手。 武媚娘道:“你们且站在一旁听着。” “是。” 苏大为与苏庆节暗自交换一个眼神,两人一齐走向武官那边,在萧嗣业和李思文下首站立。 虽然还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看这殿中,大部份皆是武官,可以推想,此事必然与军事有关。 耳中听到武媚娘的声音在大殿响彻。 “今日大朝会议陛下泰山封禅之事,诸多外番使臣皆在,居然出了这样的事,这置陛下颜面于何在?” 武媚娘说这番话,疾言厉色,罕见的透出怒火。 一时间,紫宸殿中,充满凛然之意。 从武媚娘身上透出的威仪,将人压得透不过气来。 苏大为心中越发惊讶,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还好,武媚娘将事情大致提了一遍,这才让苏大为和苏定方两个后来的,知道大致的来龙去脉。 自征服高句丽后,李治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知什么时候可能会步太宗后尘。 借着此次开疆拓土之功,他想搞泰山封禅,告慰天地神灵。 百年之后,对太宗也有个交代。 今日大朝会,便是议具体的行程。 大致决定在本月启程,先前往东都,然后一路巡幸,在明年,到达泰山,完成封禅仪式。 届时,不光会携朝中重臣,并及礼部官员,饱学大儒,仪仗车马,祭品纷呈。 还会率领番邦酋长,以及归化诸王,并扶余丰、高句丽王,新罗金法敏,倭王高市,以及突厥归化可汗,西域诸外蕃代表等。 让天下一齐见证他的丰功伟迹。 可这样彰显荣耀的朝会,却被突然的军情给打破了。 “吐谷浑没了,众卿家说,该如何是好?” 武媚娘代替李治,遍视殿中群臣。 许敬宗看了一眼郝处俊。 两名文臣,一前宰相,一个现宰相,都没急着开口。 李勣摸着长须,眸光闪烁,似在沉思。 李思文不像李勣那样圆滑,不过他习惯冷着一张脸,一时沉默。 倒是现任兵部尚书萧嗣业沉不住气,迈出一步道:“陛下,武后,老臣已经看过那份奏报,吐蕃人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以老臣之见,当速发兵,剿灭吐蕃。” “不然。” 一直没出声的郝处俊此时站出来道:“吐蕃地处西陲,地形难制,我军劳师远征,若去,贼势必遁走,追之不及,若我军退,则吐蕃故态复萌,此势难以破贼。 若留重兵驻扎,久则师老疲弊。 战,则顿兵挫锐,实非良谋。 依臣之见,还是扶立吐谷浑王,令吐谷浑复国,以此牵制吐蕃。” 李治登基之后,一共打了两场大战。 第一是在葱岭外,对西突厥之战。 一战灭西突厥,生擒沙钵罗可汗。 二战,则是在辽东战场。 先后征百济与高句丽,倭国。 花费了数年时间。 这令帝国的精力,大量被牵扯在这些战场上。 这对高原崛起的吐蕃来说,是天赐的战略机遇。 一个大帝国的崛起,势必要向外扩张。 而且是向富饶之地扩张。 如此,吐谷浑就成了吐蕃必然要攻取之地。 也是吞噬大唐的前进基地和跳板。 这些年,吐蕃先是出兵十二万,击白兰氏,后来不断攻略吐谷浑。 最后吐谷浑实在是受不了了,国王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残落走凉州,向李治上表请求内附。 这还了得? 当时大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正到了关键时候,哪有空管吐蕃的事。 于是便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独孤卿云等屯凉、鄯州。 后来又以开武候大将国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制诸将,稳定局面。 这等于是大唐在吐谷浑方向,上了双保险。 一是郑仁泰,二是苏定方。 有这两员大将坐镇,再加上手里有幕容诺曷钵这张牌,随时可以助吐谷浑复国。 待大唐从东面腾出手来。 可以集中精力,将吐蕃给打得满地找牙。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大概是老天眷顾此时的吐蕃,大唐的布置,双保险,居然先后出了问题。 先是郑仁泰突然死于任上。 以致青海道大总管空悬。 接下来,统管大局的苏定方,终于受不了数年来东征西讨的奔波,再加上年岁已高,在前线病倒。 苏定方这一病,延绵有半年之久,时好时坏。 苏庆节之前都要打算去吐谷浑那边,在苏定方身边照料。 郝处俊的话才刚落下,李思文站出来向李治和武媚娘道:“陛下,武后,以臣之见,吐谷浑此次王俱灭,若待吐蕃数年时间,只怕吐谷浑彻底变为吐蕃国土,到那时,我们想要收拾局面,会更加困难,不若趁现在,一鼓作气,抢回吐谷浑,做战略缓冲。” 苏大为和苏庆节两人,这时才听出味道来。 吐谷浑王,完了? 这是没于军中了? 之前听说苏定方打下了吐谷浑与唐军接壤方向一片土地,将吐谷浑王送回去复国。 主要作用是以吐谷浑王这块招牌,招集旧部,令吐谷浑奋起反抗吐蕃人的统治,延缓吐蕃消化吸收吐谷浑。 但现在,吐蕃抓住苏定方病重的消息,大肆攻伐,一举将吐谷浑王从世上抹去。 从此以后,世上再无吐谷浑。 “不仅吐谷浑王,连弘化公主,一并没于军中。” 许敬宗声音沙哑,显然病体未愈,说话中气不足。 “老臣以为,必有一战,迟打不如早打,而现在,更是不得不打。” 郝处俊在一旁深深看了许敬宗一眼,拱手道:“敢问右仆射这是为何?莫非右仆射不知国库正吃紧?须得明年粮食收入,才有余力。” “东台侍郎考虑的是钱财帐,但老夫算的,却是另一笔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