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规则系学霸 > 第五百五十六章 反重力装置被曝光了!

赵奕对张祁灿、黄钟、阮文烨无法快速理解新的列式,早就有心里准备了,因为难度实在太高了。

理论内容都是他研究出来的,但其中好多使用的《因果律》以及其他能力,好多小细节都被跳过,想慢慢推导再理解,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赵奕对内容的理解,也是基于因果思维,以逻辑思维去慢慢推导,内容就实在太多了。

这大概也因为有关空间的理论,都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整理。

现在能学到的数学、物理,都有很多的公式和定义,等于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学习,而不用追究每个公式、定义的来源。

空间的理论就不同了。

因为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整理,里面的内容都需要从基础去理解,只要稍微有所拓展就变得非常复杂,更不用说他最新的研究涉及到十三个复杂列式,每一个列式的求解,都是一个‘小数学猜想’的难度。

如果让理论组的几个人,一起去对内容进行理解,几个月、一年时间,也不一定能全部弄明白。

在去往理论组驻地的路上,赵奕就在思考‘系统性整理’的问题,‘系统性整理’有个好处就是,整理了以后,其他人基于结论(公式和定义)去学习,也能够参与研究中,而不是连基础都弄不名表。

坏处是……

内容很容易泄露出去!

一大堆复杂的推导、计算内容,就算全部都泄露出去,其他人想弄懂也是很不容易的,大概需要最顶级的数学家,研究上几年也可以。

换成是整理以后的结论,相对就容易太多了。

比如,牛顿定理。

只要知道牛顿的定理,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并且能够加以应用,而不需要了解,牛顿定理究竟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但是,赵奕还是决定去申请,给理论组增加人手,对空间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因为研究不可能只有他自己,空间数学是一个新的体系,他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效率再高也不可能完成一个体系的研究。

“还是应该申请一下!”

“要做基础的整理,从现在开始做,理论组本来就应该做这个工作,有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学术才能够发展。”

站在人类科技发展的角度,知识就一定要传播出去,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研究,留下一大堆的‘天书’。

至于可能带来的问题,还是让高层去考虑才适合。

赵奕回到理论组以后,就向上级做了相关申请,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随后就开始给理论组,讲解十三个列式的内容。

他连续讲解了有一个多星期,才等到了高层领导到来。

高层领导对于理论整理工作非常重视,他和赵奕单独谈了有半个小时,说起了理论整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技术泄露问题。

然后,高层领导走了。

几天后。

赵奕等到了十几个科学院、军方以及高能所派过来的数学、物理专家,他们都是做机密研究的,好几个盯着院士头衔。

来之前,他们也知道会参与反重力理论研究工作,顿时都变得非常的期待,也感觉到了国家的信任。

有十几个人加入,理论组人员极度扩张。

赵奕给所有人开了个会,就拿出了一大堆的基础资料,给每个人分了一部分,开始了基础理论的整理工作。

这一部分包括空间阻隔、粒子边界理论、质量点塑造等内容,是空间相关研究的基础。

他并没有拿出‘神灵的密码’和‘光子反重力十三组列式’,但基础的东西也相当珍贵了。

理论组的新成员只负责整理内容,相关的理论研究,对反重力团队的理论支持,还是要靠原班人马。

赵奕继续给张祁灿、阮文烨几个人,讲解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组列式,因为讲解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已经理解了很大一部分,剩下好多都是需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试着理解,他就变得轻松很多了。

当真正轻松下来以后,赵奕也有心情研究一下技术问题。

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组列式,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光子什么性态下,会最大效率抵制空间挤压(形成空间阻隔区域)’以及‘光子什么性态下,会最大效率被空间吸收能力(效率足够高,会形成空间罩)’。

以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组列式为理论基础,就可以设计出更小型、效率更高的反重力装置,也能论证如何最快开启空间罩。

赵奕就开始依照理论去设计,技术性问题对他来说没有难度,最初的反重力装置,就是他独自设计出来的,只需要了解一些相关设备情况,就足以完成设计了。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赵奕每天花在设计上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份‘最小装置设计图’。

最小,就是直径两米左右。

直径仅仅左右,绝对是非常惊人的,但装置设计并不完善,内部运转存在几处‘缺陷点’,无法形成完善的回路,就导致空间阻隔开启后,会一直存在光子能量逸散,而且能量逸散速度会越来越快。

当能量逸散达到一定程度后,空间阻隔就无法继续维持。

如果是持续开启空间罩的情况下,不止需要消耗大量的装置能量,内部光子能量逸散的速度,也会跟着大大增加,让装置开启时间更短。

“如果采用高功率的小型光束,密集型的构造,大概也只能支持半个小时吧?”

“开启空间罩,最多十分钟……”

“但是,优点是,以为几个能量泄露点,更有利于空间吸收,开启空间罩的速度加快,最快只需要十几秒……”

“这种最小型的反重力装置,或许可以用在航空领域?”

“当火箭推进器,效果应该不差。”

……

在完成了最小型反重力装置设计后,赵奕就把设计提交了上去,至于怎么应用就看高层决策,让其他部门去考虑了。

他还是呆在理论组,一边给其他人做讲解,一边关注一下,空间数学基础理论的整理工作。

这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

反重力团队的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新建造的‘可悬浮反重力装置’,实验取得了成功,装置上升到了一千米高空,并悬浮了一个小时左右。

这项实验的成功意义非凡。

当大型的反重力装置上升到高空,就可以收集到很多的基础数据,比如周围空气上升对装置的影响,高空风力的影响等等。

这些都是为建造空中堡垒打基础,有更多的实验数据,才能设计出更完善的空中堡垒。

当实验成功的消息传来,董利华还和高层一起来到了理论组,他主要是来找阮文烨,询问一下新的理论研究进展,看是否可以应用起来。

高层领导则是和赵奕谈一下,小型反重力装置的问题。

“这个装置确实可以用在航空领域。”高层领导说道,“我找过专家咨询过,可以大大提升火箭推进器的性能,但具体怎么设计、应用,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和实验。”

“另外,也可以用在军事上,两米的直径,甚至可以用在导弹技术上。”

这方面高层领导真是随口说了一句,赵奕则是思考着说道,“用在导弹技术,效果肯定非常高,能开启空间罩,就不能被锁定。”

“但如果是导弹,只要速度足够快,就不会被锁定,并不需要开启空间罩,还是要用在发射的推进上,能让导弹设计的更庞大,升的更高,但是在下落过程中,反重力反倒会成为阻碍。”

“有上升就够了!”

高层领导笑道,“导弹技术,尤其是远程洲际导弹,最重要的就是推进上升过程。”

“如果能载重更大,上升的更高,下落就不存在技术难关了。”

导弹,最主要就是上升,导弹到达最高点以后,依靠燃料推进和重力作用,速度会越来越快,最快能达到十几马赫甚至几十马赫。

如果速度已经达到二十马赫,任何的防空系统都会形同虚设。

所以导弹上升高度、载重,以及保证上升过程不被锁定等技术才是最重要的,下落突袭过程的难度,相对就要小太多了。

赵奕和高层领导聊了一阵子,又和董利华说起了新的成果。

董利华听得非常激动,“赵院士,你的意思是,反重力装置能设计的更小,而且效率更高。”

“对!”

“那真是太好了!”董利华道,“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效率,耗能啊!”

这是反重力团队最大的技术缺失。

空中堡垒的设计缺少核心动力技术,也就根本无法完成设计,总不可能把好几台大型重油发电机,当做是空中堡垒的动力,超时代技术的空中堡垒,上面是几台重油发电机支持运作,想想都有些搞笑了。

空中堡垒的设计是一方面,现阶段的实验过程中,动力也是个大问题,重油发电机的效率不高,实验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如果能耗相对降低,实验也相对容易一些。

当几人还在说着新进展时,舆论发生了一件相关的大事件--

反重力装置被拍到,并且发布到了网络上,而且不止是一张照片,而是好几张各角度的照片,同时还有卫星拍摄的画面。

如果只是一、两张照片,还能说是造谣之类,好多张照片加卫星照片,就根本无法遮掩了。

各种被发布出来的照片中,反重力装置看起来是个巨大的圆盘,上面还能清晰的看到几台‘复杂机器’(重油发电机)。

舆论,沸腾了。

国际舆论都在各种惊呼,“大型ufo出现了!”

“不,不是ufo,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个圆盘状的飞行器并不完善,肯定不是外星人的产品。”

“那是中国正在进行新型秘密武器研究!”

“超大型圆盘状飞行器,是怎么漂浮到空中的?而且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甚至还正常降落了。”

“这肯定是秘密武器!”

“中国正在建造空中航母,会成为未来的最高科技!”

“这台空中航母并没有大型的螺旋桨,是怎么飞到空中的?”

“难道是下面的推进器……”

“不可能!”

“如果想用推进器,推动如此大型的装置悬浮,耗费的燃料会是个天文数字,只是为了悬浮一小时,根本没有必要那么做。”

“究竟是什么?”

国际舆论充满了好奇和担忧,国内舆论则是各种激动。

“原来咱们国家还有这么厉害的东西,超大型飞行器,能悬浮啊!”

“这个吨位……还真是空中航母啊!”

“m国什么航母,弱爆了,能飞行的航母,才是真正的航空母舰!”

“厉害了!厉害了!这次真厉害了!”

“什么厉害的武器,也比不上空中航母啊!我看到时还以为是假的,然后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新闻!”

“肯定是真的,国外都发布了卫星照片!”

“这到底是什么?”

“难道真的是在研究ufo,但是ufo也要有技术支持吧?它究竟是怎么飞上去的?”

“难道是……反重力!”

很快。

有人想到了反重力。

如此大型的装置想要悬浮,常规的技术几乎不可能。

如果是采用推进器带动,装置下方肯定能看到大片喷射的火焰,但下方只有中心和两侧,能看到零星的火花,相对于装置本身,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的飞行器,比如战斗机、直升飞机,飞行都是靠螺旋桨、机翼,大型装置想要飞行,螺旋桨、机翼肯定会制造的非常庞大。

那么就只能是反重力了。

不止是国内有聪明人,国外也有,国际舆论的焦点,也变成了反重力相关的研究。

赵奕和李宁一起公开发表的超导反重力理论,很快就被找了出来,舆论也讨论起,以超导反重力制造大型飞行器的可能。

显然。

那是不可能的。

超导反重力的效果太差,理论上只能减少几个百分点的重力,相对于大型装置来说,几乎不会产生作用,因为超导装置本身也有重力。

但是舆论还是认为,两者肯定存在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