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春秋大领主 > 第547章:想消停?别做梦了!(4.4K,求订阅)

赵武为什么能够成为晋国的“常务卿大夫”之一?绝不是单纯因为吕武给进行了推举。

根本原因在于赵武身上的血脉!

在这个王侯将相有“种”的年代,说白了就是阶级形成了固化,某个谁是什么阶级,不犯大事为前提,儿子也会是什么阶级。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时代由下往上的通道没有被完全堵死,尤其是在晋国这边有能力就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这个是军果主义国家通常会有的一种特色了,用军功晋升自己的阶级,从而也等于改变了命运。

事实上,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军果主义国家就是最容易发生阶级变动的国家体制。

上一刻某个家族牛掰到不行,下一秒身死族灭。大多数是因为军事行动失败遭到的惩罚,极少数是因为过于嚣张跋扈被联合起来弄死。

普通人在战场立功,哪怕一次两次没有获得爵位,财帛方面多少也是会有一些。而这是军果主义国家制度决定了的结果,与上位者大方或是吝啬无关。

毕竟,一个真正走军果主义路线的国家无法避开“赏与罚”的这一套规则。

当然了,一样是军果主义国家,晋国只能算是一种“初代”版本,历史上的秦国才将军果主义制度推行到了一种极致。

赵武因为血统占便宜,本身就有为“卿”的资格,以至于吕武动了动嘴巴就顺势上位了。

韩氏则是因为骑墙,背叛了贵族阶层不提,又让国君感到极度的失望,失去卿位也就属于一种理所当然。

发生在赵氏和韩氏身上的事情,很难发生在其余的诸侯国。

在很多的诸侯国,阶级固化的程度远远超过晋国,是那种真正意义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程度。

严重到什么地步呢?贵族永远都是贵族,哪怕犯了错律法也无法处置;普通人永远就是个普通人,哪怕是立下逆天的功勋,别想着能够翻身。

后世的儒教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上面那种阶级固化。

当然了,儒学是儒学,儒教是儒教,两者存在区别。

儒学大概是从孔子建立,一直传承到隋唐时期。

然后,儒学到唐朝中期才真正意义上的得势,又在有宋一朝转变成为儒教。

成立儒教之后,“刑不上大夫”就成为一种潜规则,犯错的惩罚是换个地方做官,走一地祸害一地这么爽的公费旅游,士大夫不飘,谁飘?

什么?不是西汉就搞独尊儒术吗???

西汉是为了形成思想统一,儒学中的公羊学派符合汉帝国的需要,算是一种学术,又向社会宣传和推行“大复仇”的主义。

而事实上,儒学只是汉帝国的一种“包装”,搞的却是“儒皮法骨”那一套。

汉武帝需要的是“大复仇”主义来统一国家人民的思想,哪一个学派搞出这一套,又有利于帝王的统治就会受到青睐。

说白了就是,愿意当狗就趴下,朕给养了!

其它学派或许愿意,没get到汉武帝的基点。

学儒的董仲舒愿意,并且也get到了汉武帝想要的,将儒学打扮成为美人,眼巴巴地送到帝王的床上去了。

真实情况是什么?从汉武帝再到汉宣帝,朝堂中儒家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真的要用儒学治国,朝堂上没几个儒家的人,算是一种看重吗?

儒家初次被帝王大肆充斥朝堂是从汉元帝开始,并且儒家第一次掌控国政就玩崩了。

而汉元帝早就遭到了汉宣帝的警告,可惜的是这孩子被儒家忽悠瘸了。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言犹在耳!

唐太宗需要讨好儒家,用以让自己的帝位坐得稳当,帝后齐上阵之下,李大帝写了《帝范》,长孙皇后则是写了《女则》,讨好手腕之高远超想象。

儒教能在有宋一朝称霸朝堂的根本原因是五代十国的武人太能作了,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反弹。

再来就是,赵宋开国皇帝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后继更是兄弟间玩了一手烛影斧声,皇帝哥哥有册立太子,不管皇帝哥哥怎么死的,兄终弟及那一套是胡人才会玩的。

弟弟成了皇帝,内在的背景故事比“父慈子孝”与“黄袍加身”要不堪一万倍,不讨好那些“口舌”和“公知”怎么行?

玩了一手驴车漂移的高粱河车神的选择是没下限进行讨好,开启了有宋一朝高薪奉养的历史。掀开了来讲,高粱河车神干的就是在收买掌握舆论的那些人。

观看史书会发现一点,大臣与权贵最喜欢那种本身自带黑点的皇帝了,后来变成儒教喜欢侍奉这样的君王。

为什么?只因为有黑点才好控制呀!

儒教追求的阶级固化在春秋是一种常态,吕武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果没有国君搞事,吕武其实就该进入到写书阶段,想着创造出什么学说,一再对社会进行试探,想要开始挖阶级固化的墙角了。

为什么吕武之前不干?需要看的是他以前什么地位,阴氏又是什么实力,再反过头来看看目前的地位和实力。

有些事情,想干需要有一副好身板,没那个身板硬要去干那事,事情没办成不说,一巴掌被拍死了。

作为阶级固化受益者的吕武怎么会想到挖墙脚?他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理念,什么改变阶级固化使社会进步,成为一位光耀万古的伟人,啥啥啥之类的,单纯就是那么干对阴氏有好处。

吕武活得很现实,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努力得到想要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成为伟人而去。

如果有哪一天吕武成了伟人,一定是后世的史学家用错误的方式研究了历史,硬生生地给“先人”套上各种荣誉。

军功爵的奖励制度方面,吕武已经抄了商鞅的作业,没颁布实施而已。

一旦军功爵制度实施,其实也就等于是开创了全民私有制,给当前社会制造了一股滔天的泥石流。

现在能够拥有财产是哪些群体?至不济也要是个国人。也就等于数量占了最大的所谓属民,他们实际上没资格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连他们都是贵族的财产。

吕武搞那一套必然收买治下民心,近一步解放和增加生产力,会不会得罪其余贵族,则看他的嘴巴到底能说会道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类似的制度改革发生在战国初期,进入战国中期则是“穷则思变”横行的时代,哪个国家的群臣不想搞变法就是等于在混吃等死,会吓得国中发生严重的逃亡潮。

吕武一直在进行“采风”,亲自去到哪个国家,会尽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问一问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更多的时候,阴氏的人外出走商,一样会进行“采风”。

这么做是干么?不去了解当代,拍着脑袋就想搞学说,不担心“水土不服”吗?

任何的制度都必须符合当代的实际需要!

简单的一个比方,不懂怎么伺候庄稼,偏偏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拍脑袋的想象去耕作,是人干的事吗!?

吕武所知道的是,目前没有任何的学说,有也只是一个雏形。

他知道的事情多,跟现代的认很多一样,也就是都有“知而不精”的毛病,自然而然需要花时间去回忆和记录,再进行整合通顺。

为了能使身板变硬,他实际上真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做学问,好不容易以为今年能消停一下,没想到战事没看见影子,国内的事情倒是一件接着一件地来。

“主,智伯近期并未拜访何人,往之拜访者亦寡,卿大夫仅有下军将前往。”成甲原本作为宋彬的副手,后来被吕武安排在‘新田’干情报收集的活。

吕武关注智瑩干什么?

智瑩可是晋国仅存不多的老狐狸之一,窝在封地不知道在憋什么坏水,不会无缘无故到“新田”来的。

有些人不出现也就罢了,沉寂了很久又突然现身,不去进行关注该是心多大呀?

程氏与智氏本来就是一伙的。程郑等智瑩来了“新田”有一段时间才去拜会,里面绝对有不对劲的地方。

其余人没去拜会智瑩的原因则是非常复杂。

以吕武为例,首先是目前高层的形势非常诡异,再则就是太殷勤会惹人多想。

到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干什么都会有人盯着,再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

很多时候上位者真没想搞什么,偏偏总是会被各种花样进行解读,着实是令人哭笑不得。

然而,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想成为上位者的动力之一。

最为值得重视的是,智瑩本身没表露什么信号,谁都不知道他来“新田”做什么,哪个敢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凑上去?

吕武想到了什么,要开口问之际猛然间意识到成甲离开,屋里就只剩下自己和负责伺候的小白和小青。

这两个来自越国的女人,她们先是作为侍女,后来变成了“嬖”。

所谓的“嬖”地位在“媵”之下,说白了就是贴身人之类,没脱离侍女的身份,比侍女多了一个陪睡的工作。

那么多年过去,小白和小青给吕武生了一男一女,身份到“嬖”也基本到顶,不可能再有所提升了。

她们的孩子跟其余的“媵”一样,归于主母进行抚养。

现在的任何一个家族,女主人只有一位,其余女人生下来的孩子都属于女主人拥有养育权和照顾权;所有的孩子只能有女主人这么一位“名份”上的母亲,称呼母亲也只能喊女主人。

必须要说的是,因为所有孩子都归于女主人,导致目前的嫡和庶界线并不是那么明显,唯一分得最清楚的就是女主人所生长子享受继承一切的天然权利,其余男孩子或女孩子则是一视同仁。

吕武放下手中的狼毫笔。(毛笔早就有了,王翦只是进行改良)

小白和小青一看到吕武的动作,习惯成自然地一个去拿皮裘,另一个则是走向了摆放兵器的架子拿起了剑。

曾几何时,吕武去一个小贵族(梁挈)的家里,看到别家有侍女和一套伺候人的排场感到羡慕不已。等他有了比别人更好更舒适的生活,以飞快的速度适应了所拥有的一切。

吕武一动,整个家里也跟着动弹了起来。

房屋周边的武士靠拢上来,各处的武士进入等待命令的状态。

车夫要赶紧地准备好车架,牵来拉车的马,等候可能得到的召唤。而实际上,吕武不一定会出门。

一些负责洒扫的人,地上未必脏了,他们却要赶紧再洒扫一遍,免得主人走过时靴子底下沾上了什么。同样,吕武也不一定会走过那里。

该做什么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吕武,哪怕不一定会用得上,进行准备总是没错的。

什么叫极致的生活?不就是有着很多人围着一个人转,偏偏那人不一定会去享受到。

吕武一边走一边想道:“算一算时间,阿?(jing)也应该到都城了?”

赵庄姬已经过世了七天,遗体没有被赵武接回去,仍然停放在“下宫”这个地方。

人死了七天,放着不会臭吗?后世有冰柜,目前靠的是冬季收集储藏的冰块,哪能就给放臭了。

阴氏跟赵氏是姻亲,长辈过世阴氏这边不但吕武需要去,嬴?也是需要到场的。

另外,吕阳被吕武丢到秦国那边,吕武事先已经询问过赵武,考虑到派人去召回吕阳也要耗时至少一个半月,双方对吕阳无法到场取得了谅解。

一样必须去参加赵庄姬葬礼的还有范氏和智氏的人,他们跟赵氏一样是姻亲,两家的女儿都嫁给了赵武。

另一个绝对需要在场的是邯郸赵,他们哪怕是进行了分家,一些礼仪场合不能不在。

如果韩厥没有过世,韩氏的人绝对不会出现在赵庄姬的葬礼。

从韩厥敌视赵庄姬来看,又根据韩厥对赵氏的恩情念念不忘,已经侧面证明赵庄姬在赵氏(主宗)覆灭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关键韩氏现在当家作主的是韩起,韩氏需要来自赵氏的扶持,超大概率也会去参加赵庄姬的葬礼。

其余家族则就属于可去可不去,鉴于赵武好歹是个“卿”的身份,他们总要给面子。

吕武到后来才知道赵庄姬不会安葬到赵氏的祖坟,他跟所有听说了的人一样对赵庄姬会安葬到公室的坟茔感到诧异,随后想到了更多。

安葬到公室的坟茔是赵庄姬的“遗嘱”之一,她剩下的财产不是要给赵武,而是转赠给了国君。

安葬公室成员的所在不是在“新田”,是在一个叫“绛”的地方。

发生“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历代的国君薨了,包括公室一些重要成员死亡,没有例外都是葬在“绛”这边。

从赵庄姬选择葬在“绛”而不是老赵家的地方,不得不使人产生诸多的联想。

偏偏赵武没有反对直接同意,算是直接“自爆”了吗?

在赵庄姬的葬礼上,吕武时隔数年之后再一次与智瑩面对面。

两人相互无言对视了一小会,再脸上各自泛起笑容。

什么?葬礼不适合笑?那要看看是谁在笑。

那一刻,吕武从智瑩的眼眸里看到了深邃,无比的深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