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极品地主 > 【045章】 新闻要素

极品地主 【045章】 新闻要素

作者:壮乡小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9:18:42 来源:笔趣阁

ps:

ps:2号第一更,向乡亲们求订阅,求月票!

刘小柔刚刚进入央视新闻频道工作,还在试用期的她二月底的时候被派到湘西报道一场矿难,当然了,她只是摄制组的小兵一个,领导指哪她打哪。

结束了在湘西的采访,摄制组在巴陵碰到了‘镜湖牧场’的车队,摄制组领队张远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素材。于是,摄制组跟上了车队,从湘西一路拍摄,一直到了银杏村。

漫长的两千多公里、超过五十公里的长途跋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过程,更何况对于刘小柔这样娇滴滴的女娃娃呢?还好摄制组的前辈们对她还算挺照顾,让她能够在面包车的后排拥有独立空间,赶路的时候可以躺下睡一会。

所幸,车队在南诏停留了一天,让刘小柔获得了喘息机会,休整一个晚上后才有精神跟随车队继续前进。

从小在江南小城长大的刘小柔,何曾见过高原上森林、湖泊、河流、雪山共存的壮观景象?当车队离开姚州郊区,进入了长江、澜沧江河谷地带之后,刘小柔都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

这时候,她想起电视上‘镜湖景区’美轮美奂的宣传片,隐约觉得或许只有这种未经污染的高原之地,才能诞生那些美景吧?刘小柔对于即将出现在镜头前的镜湖牧场,有了更多的期待!

…… ……

“小柔,快下车!”就在刘小柔还在恍惚的时候,耳边传来了摄制组领队张远的声音!

张远是刘小柔父亲的大学同学,刘小柔之所以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能够进入央视,又在试用期就能跟随摄制组外出拍摄,并且担任采访记者。主要还是因为张远的照拂。

别看张远在工作的时候脾气很急,经常对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大声呵斥,不过他为人倒是挺好的。

“走神了!”刘小柔吐了一下舌头。抓起身边的话筒就和摄像师跳下了车子。

这时候,第一辆挂车正好在澜沧江边上的空地上停下。马万里正在组织村民们卸下种牛,然后往牧场的方向赶去!

刘小柔在摄像师的指挥下找了一个比较好的角度站好,调试机器之后开始录制!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刘小柔身穿一身职业装,在镜头前倒也是有模有样,说道:“现在我们在滇南省姚州市滇西县的银杏村为大家做报道!在我的身后,‘镜湖牧场’的车队经过三天四夜的长途跋涉。行程3600多公里,终于抵达目的地。大家看到的正是‘镜湖牧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卸货,转移种牛的场面!”

别看刘小柔在镜头前如此郑重其事,其实她的形象不见得能够在电视上播出。有时候他们在外采访的素材、拍摄的画面有百分之一能够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上就算不错了!

毕竟,央视新闻频道外派的摄制小组数以百计,每天都有海量的新闻传回台里,若是没有轰动性的新闻和典型性的题材,根本就不可能播出。

这一次。摄制组跟拍车队行进了两千多公里,只有前天下午的整点新闻播放了一条简讯,刘小柔连露脸都做不到。

不过,每一个新闻记者都需要经历这种龙套式的生活,多少在荧屏钱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不是从跑新闻的小记者熬过来的呢?

虽然不知道自己报道的这些新闻有没有机会播出,刘小柔还是很敬业地在卸货现场工作,从正在指挥的马万里到干活、看热闹的村民、游客,刘小柔都一一进行了采访。

随着采访的进行,刘小柔对于‘镜湖牧场’的具体情况也就更加了解了,对于萧家所拥有的好人缘也有了更多的好奇心。

这是一个极具神秘感的家族,这是刘小柔的第一印象!

…… ……

就在央视、滇南卫视以及诸多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在澜沧江东岸进行采访、拍摄的时候,种牛的卸货、转移行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这一次,整个银杏村几乎是全体出动,除了年事已高的老人和蹒跚学步的娃娃,整个村子不分男女老幼都出来帮忙了。

挂车在镜湖酒店前面的官场卸货之后,村民们三五人为一组,把一批300头种牛往镜湖牧场的方向赶去。挂车卸货之后,立刻掉头离开,把卸货的位置让给后续到来的挂车。

由于镜湖牧场的不少员工都曾经在蝴蝶牧场干过,对于这种工作早已经熟门熟路,因此在他们的指挥下,种牛的转移进行的相当顺利。从目前来看,基本上每10分钟就可以把300头种牛中挂车上赶下来,一个小时差不多可以搞定2000头。

由于种牛大多都是母牛,性格比较温顺,因此村民们在驱赶的时候,并没有太过费劲,这些种牛乖乖地过了钢索桥,进入银杏村的范围。

一时间,原本宁静的银杏村变得热闹了许多。

…… ……

“老婆子,这一次小风还真的闹出大动静来了!”老太爷站在卸货现场边上的山包上,转头对老太太说道。

对于萧风投资‘镜湖牧场’,老太爷一直都没有太多的表示,毕竟家里的事务已经全部交给萧风处理了。不过,自从镜湖牧场开工以来,也就开垦了5000英亩的草场,连一头牛都没有买回来,这让老太爷有些奇怪。

他也没有想到,萧风一下子买入12000头种牛,这种大手笔让老太爷也是觉得有些惊人。

“孩子大了,有主见是好事!”老太太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看着满地乱跑的牛群,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除了在帮忙的村民之外,像老太爷这样年纪的老人也是三三两两地站在附近,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自从萧风把‘萧家农场’第一年的承包费交给村委会,并且做出了向60岁以上老人支付养老费之后,银杏村的老人们生活就过得越来越好了。

随着游客不断涌入,村民们的收入在增加,老人们再也不需要帮家里干活,每天在老年活动中心打打牌,在村里溜溜弯,聊聊天,日子挺滋润的。

今天,镜湖牧场的种牛运回了银杏村,老人们自然要出来看看热闹了!

…… ……

“张老师,你看那边!我们过去采访一下?”结束了一个片段的拍摄之后,刘小柔指了指那群老人说道。

虽说刘小柔和张远私人关系挺好,不过在这种工作场合,刘小柔合适拎得清,不会公私混淆。

刚才在拍摄的时候,刘小柔就注意到了这群穿着相当整洁干净的老人,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素材。

在刘小柔的印象中,滇西北地区应该算是一个贫困山区,但是这里不仅仅出现了一家财大气粗的牧场,而且这里的村民穿着得体、面色红润,这多少颠覆了刘小柔的一些观念。

“这倒也是不错的想法!”张远托着下巴想了一下,点头同意了。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银杏村的老人们自然把村子里最近半年多所发生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地在镜头面前说了出来。

镜湖景区的建设、游客的涌入、萧家农场的规模、镜湖牧场的发展、养老金的发放等等,给刘小柔和张远上了一课。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简直就是农村翻身致富的一个缩影,颇有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因素。

作为新闻人,张远的政治嗅觉自然是相当敏锐,知道这种西部农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题材最是受到电视台以及更高层领导的青睐。

张远和刘小柔相对一看,发现了对方眼中的精光,意识到这一次撞大运了!

仅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杏村发展旅游业、高新农业和无污染牧场,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又将会是一个主旋律新闻题材的一个重要元素。

当即之下,张远决定把摄制组放在银杏村三天时间,深入采访,了解银杏村的发展状况,做出一个专题!以银杏村的情况,做出一个符合当今舆论要求的主旋律报道,应该不成问题。

不得不说,张远是一个很有敏锐性的媒体人,他的决定让他受到了台里领导的欣赏,而刘小柔也由此脱颖而出,成为了央视新闻频道的正式记者,并且还拥有了不错的上镜率。

…… ……

不提张远、刘小柔这些媒体记者的拍摄、采访,随着‘镜湖牧场’工作人员和村民的熟练度增加,卸货、驱赶牛群的速度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种牛被赶到了牧场。

对于已经在狭窄、颠簸的挂车上呆了将近90个小时的种牛来说,当它们来到镜湖牧场一望无际的草场时,内心的感动自不待言!

牛群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在草地上奔跑,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这几天时间里积攒的疲惫一扫而空!

尽情奔跑之后,牛群们终于可以安静地低下头,吃一口汁多肥美的牧草,喝上一口清甜可口的山泉水。

这时候,这些种牛才发现,和镜湖牧场的牧草和山泉水相比,自己以前吃过的草料和清水简直就是一坨牛粪!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这些牛立刻喜欢上了在这片蓝天白云下的牧场,对它们来说,有好草、好水,就是‘牛生’最大的享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