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全科医师 > 第1636章 他是不是有些飘啊

全科医师 第1636章 他是不是有些飘啊

作者:二毛君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03:49:46 来源:笔趣阁

陈释的病好了。潘涛拿着刘牧樵给他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骨髓开始了研究,他培养了几株骨髓干细胞,长得很好。

他开始给第一个病人做移植。

效果,嘿嘿,不用一丁点的抗免疫的抑制剂,第三天,就在血管内找到了新产生的血细胞。

太振奋了。

潘涛做了一辈子的骨髓移植,哪一次不是小心又小心?生怕发生排异反应。

做一台骨髓移植手术,有几个关键步骤。

一是配型,很艰难,几百个标本中去筛查,能够找到3、4个位点相匹配的就是皆大欢喜了,就表示移植有了成功的可能。

第二步化疗,把癌变的白细胞杀死。实际上是把患者身体所有白细胞杀灭了,为移植腾挪空间。

这一步还含有第三关,感染关。

第四关就是移植后的排异关。

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排异反应,这就靠医生了,怎么用药非常关键。

免疫要抑制,但又不能全部抑制,身体还需要一定的免疫力,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感染,这种感染一旦发生,极为凶险,存活率非常低。

有时候,早上出现感染症状,下午人就没了。

所以说,移植最大的难题就是排异反应这一关,即便是大专家,也不敢说这一关能够轻易过去。

第五关就是移植细胞的再生了。

一个病人,从进院准备移植到移植成功,最快要3个月以上,大多数都在半年左右,久的有两年的。

现在,潘涛手里有几株没有抗原标记的骨髓干细胞,他急切地开始了实验,这么好的东西,不试一下心里忍受不了哇。

他手里已经有32个病人了,他们都在等第一个病人的结果。

传来了好消息。

第一例病人第3天检测到了新生产的血细胞。

第5天,数量在直线上升;第10天翻了一倍。第15天又翻了一倍。

21天,病人的血细胞稳定了,保持在正常水平,不再上升。

也就是说,21天,病人正式痊愈!

这可是不得了的成绩。

潘涛又帮5个患者进行第二批实验,他不准备等,等第二批术后10天,他帮第三批10个人移植。

等到了第二批痊愈的那一天,他又给剩下的16个病人进行移植。

这是潘涛院士进行的首批32例实验。

全部成功,没有发生一例排异反应。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不过,加伟大两字,还必须有另外一个前提,他必须有足够的无免疫标记的骨髓干细胞。

这是一个问题。

第一批32个病人几乎把他的骨髓干细胞耗尽——他留下了一株做种子,继续培养。

培养的周期有点长,也不是无限制的。

他算了一下,即使节约用,每一单位的骨髓只能用半年,治疗2000病人左右。

潘涛在津城一院一年收治的白血病病人,大约是3600人左右,安泰医院未来的前景肯定要光明,他的目标是收治6000到7000人。

因为白血病人最短的住院周期是30天,那么,一年收治6千到7千人,确实需要300张床位。

潘涛在津城一院每年是3、4千病人,他拥有的病床是500张,主要是病人住院周期太长。

现在缩短了住院时间,安泰医院准备300张床位,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

“刘牧樵,问题来了,骨髓不够用啊。您门路广,可不可以每年给我提供两三个骨髓?”

这一天,潘涛的论文发表了,中华《血液病学》期刊刊登了蟠桃的论文,并且是冠以“特约”俩字,他来向刘牧樵汇报。

本来,他准备和刘牧樵合作写这篇文章,刘牧樵拒绝了。

“我不要冠名,更不要说我是骨髓提供者,你要保密。”刘牧樵当时就这么说的。

今天,他把文章拿来给刘牧樵看。

这是一个成果,很大的成果,要是满足了骨髓的供应,就等于是攻克了白血病的治疗。

他的骨髓干细胞培养只能用半年,因为细胞的增殖,在体外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制地在体外繁殖。

潘涛院士原来也寄希望于从治愈的患者身上获得骨髓,可是,失望了,他们移植干细胞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繁殖,患者身上的骨髓细胞又出现了他本人的抗原标记。

这样就只有一条路了,只能通过刘牧樵获得无抗原标记的骨髓细胞。

刘牧樵苦笑着说:“一年需要多少?”

潘涛院士说:“节约点,两三个标准单位吧。”

刘牧樵想了想,两个单位不难,不就是献两次骨髓吗?

献骨髓比鲜血稍微复杂一点,但是,总体来说,对人体是无害的,刘牧樵这种身体,一年献4次也不会有问题。

“我把病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使用原来的移植方法,另一部分,配型困难的,或者分型预后很差的,我就用你提供的骨髓培养液。”

潘涛解释。

刘牧樵点头说:“我也只能答应你每年给你提供两个标准单位骨髓,多了不行,我也弄不到。”

潘教授喜出望外,他其实根本就没有想到,刘牧樵会有稳定的骨髓供应。

“哪还有什么可说的?足够了,足够了,我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把血液科做成最大的专科。”

潘涛很庆幸自己的决策,来安泰医院是对的,当时,他为了得到刘牧樵那一个单位的骨髓,答应来安泰医院工作,他根本没想到刘牧樵还能搞到第二份,更没想到他每年能够给他两个单位。

太令人振奋了,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建立国内最大的血液科完全具备条件。

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他潘涛院士的名气,二是安泰医院血液科有可以不配型的骨髓,并且,过去移植成功率很低的几种白血病,在这里治愈的机会打了很多。

潘涛院士打了鸡血一样回到科室,他又开始着手安排第二批病人进院移植了。

这一次,他准备移植的病人数量增加了一倍多,72个人。

刘牧樵接到孙涛的电话,孙涛说,“刘牧樵,不知道潘涛哪来的信心,这老家伙竟然限定我,在3个月内满足他300张床位的要求。你说,他是不是有些飘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