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148章 坏事的名臣

大宋将门 第148章 坏事的名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赵祯对河北的情况非常关心,安排的都是得力干将,除了范仲淹之外,又派遣范镇出任转运副使,协理救灾事宜。

这个范镇可不简单,在十一年前,人家就考上了状元,知谏院,以直言著称,动辄能喷皇上一脸吐沫星子。

遇到这种二愣子猛将兄,赵祯也是无奈,只好让他去知陈州,范镇刚到,地方就发生了饥荒,范镇四处借钱,筹措了三万石粮食,借给百姓,救活无数人,一时间名声大噪,又调回了京城,回京之后,他几次三番,建议赵祯早定储君,这下惹毛了皇帝。

老子才四十出头,春秋鼎盛,自己能生儿子,用得着臣下指手画脚吗?

赵祯烦透了范镇,却又奈何不了他,恰巧河北也出了更大的灾荒,就把范镇踢到了河北。这位范大人还算尽忠职守。

他到任之后,立刻四处奔走,向大户借钱借粮,解决灾民的难题。

在陈州屡试不爽的办法,到了河北竟然没用了,他忙活了半个来月,只弄到了五千贯钱,三百石粮,连大名府的灾民都打发不了,情何以堪!

河北的世家商人也有话说,他们早就山穷水尽了,连续两年大水,田里收成减半,为了救济灾民,又拿出了不少粮食。

现在家里只有口粮,要是范大人想要饿死我们,就把粮食拿走吧!

面对一群滚刀肉,范镇也没有法子了。

他的救灾行动没成功,倒是人家范仲淹,只是厉行禁酒,然后粮食不断,几十万的灾民都活了下来。同样都是姓范,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范镇甚至有心去拜见“一家子”,好好请教一下。

正在他思量的时候,突然有人报告,说是青县主簿李中师前来求见。

堂堂转运副使,和县主簿,中间差着多少级别,人家范镇能见吗?

还真别说,范镇不但见了,还亲自出迎,把李中师请到了客厅,显得十分亲密。

这个李中师正是当初陈执中保举,和郑骧一起督修六塔河的那位。郑骧畏罪自杀,夏竦把一切都推给了偷工减料,身为两大监工之一,李中师也难辞其咎,只是夏竦死的太妙了,朝廷不忍心过分处置,免得伤损夏相公爱民之名,即便是如此,李中师也从中级官吏一下子调到了无品无极的主簿,从天堂到地狱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当初他和范镇都是陈执中的门下,交情还算不错,两个老朋友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范镇很热情,准备了四道小菜,酒没有了,只能喝茶。

“请老兄莫怪,我先干为敬。”范镇主动干了一杯茶水,李中师连忙陪着,两个人边吃边聊。

李中师就笑道:“景仁兄,你可真是节俭,平时也就四个菜?”

范镇老脸一红,“不瞒老兄,平时只有两个菜,国势艰难,百姓命悬一线,我实在是不忍心吃吃喝喝。”

“景仁兄果然爱民如子,只是可惜啊,大宋朝像景仁兄一般的好官,实在是太少了。”李中师故意夸张地摇头叹气,充满了敬佩之情。

倒是范镇,自己就受不了了。

“我也只能少吃一点,少喝一点,却没有办法救百姓,相比范相公,真是自愧弗如,惭愧得狠啊!”

见范镇主动提到了范仲淹,李中师心中暗喜,却不敢立刻说什么,两个人又继续聊了一阵,李中师才看似随意道:“景仁兄不必自责,河北的灾情已经是回天乏术,谁也不成了。”

范镇将茶杯放下,不满道:“你怎么能这么说,范相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不就筹措了这么多粮食,几十万的百姓都把范相公当成了万家生佛,你怎么能说回天乏术呢?”

李中师沉吟许久,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

“景仁兄,你怎么还糊涂啊?我问你,粮食能凭空冒出来吗?”

“当然不会。”

“那就是了!”李中师煞有介事道:“朝廷的漕粮,各地的义仓,从外地购买,无论怎么来,粮食总有个来路。景仁兄身为转运副使,有多少粮进来,难道不知?”

范镇脸色终于变了,他声音低沉道:“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说就说,事情昭然若揭了,范仲淹的粮食是从辽国来的!”

“不可能!”

范镇一拍桌子,豁然站起,愤怒地摇头。

“不许你诋毁范相公,再说了,辽国的粮食都不够吃,怎么可能拿出来救济大宋的百姓,简直是笑谈,我不信,我绝对不信。”

范镇的脾气出了名的臭,一见李中师胡说八道,就把头扭过去,懒得看他。那意思分明是说你怎么还不滚蛋。

李中师毕竟是做过大官的,冷冷一笑,“景仁兄,你还记得当年吗?范仲淹这伙人就想着勾结辽国,另立新君。粮食不会凭空冒出来,假如范仲淹和辽国暗通款曲,辽国拿粮食,范仲淹收买人心,积蓄力量,然后行废立之事,只怕也不困难。我李中师已经被贬为小吏,朝堂纷扰,本来和我没关系,我就是不忍心看到大宋江山出了危险,才冒死前来,把事情告知景仁兄,真是想不到,连景仁兄都被范仲淹给蒙蔽了,如此大宋江山危矣!”

说完之后,李中师抱拳告辞,只留下范镇一个。

暗说李中师这套范镇是不信的,可奈何仔细推敲,却有那么几分道理。

几年前,的确有人盛传富弼派遣石介勾结辽国,要另立新君,虽然很多人都说这是夏竦害庆历的诸君子,是无中生有,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其实最令人疑惑的还是粮食,静下心来想想,各种可能的渠道,都没有足够的粮食涌入,偏偏范仲淹就像变戏法一样,每到关键时刻,就弄出了粮食,真是不能不怀疑。

范镇当过谏官,职责所在,就是到处找麻烦,鸡蛋里挑骨头,而且凡事都喜欢往坏处想。假如真是从辽国弄来了粮食,那可非比寻常啊!

辽国的粮食也不多,却能拿出十几万石,给予范仲淹,肯定有所希图,他们究竟想干什么?莫非真的要借助辽国的力量,行废立之举?

范镇越想越疑惑,一连三天,都睡不着觉。

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驱使着范大人展开了行动。

他撒出了人手,严查宋辽边境,还真别说,让他找出了一些端倪,作为宋辽的界河,今年的白沟河容纳了黄河之后,变得格外宽阔。

天寒地冻,白沟河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足以承受车马的重量。

每到晚上,就有马车从白沟河的北边,载着粮食运到南边。

最初沧州这边,只是瑶池琼浆,后来东西丰富了,鲸肉,蜡烛,肥皂,家具,饰品,只要能换粮食的,全都卖过去了。

许杰其实也咂摸出滋味了,李无羁根本是设下了圈套,为了从自己这里弄粮食,不过许杰还想不到这些粮食都落到了灾民手里。他只是觉得大宋缺粮,粮价飞涨,黑市上,粮食比人都贵,哪个聪明的商人不想着趁机发财啊!

你发财,我也发财。

瑶池琼浆只剩下沧州还有,肥皂,蜡烛,还有精致的白糖,都深受辽国贵胄欢迎,每一次交易,许杰都能赚几倍的暴利。

双方就这样欢快地交易着,可是他们都想不到,一个“猛士”正带着人马,气势汹汹杀来。

范镇派遣的人终于查到了,宋辽双方,的确通过河面进行交易。

“真是好大的胆子!”

范镇咬牙切齿,范仲淹啊范仲淹,你妄称名臣,这种时候,竟然私通辽国,无论是要行废立之事,还是要赚取暴利,都是你不该做的!

罢了,就让老夫为了天下除一大恶,为了河北的百姓,讨一个公道。

范镇生怕惊动范仲淹,他借口巡视地方,勘察灾民,从青州调出来一千五百人。这些人都不知道范镇要走什么,范大人带着他们,到处乱窜,看似杂乱的路线,实则是离着界河越来越近。

这一天晚上,范镇突然点齐人马,在向导的带领之下,直扑冰上的交易区。

范镇立在马上,是踌躇满志,就让老夫一手捣毁邪恶的走私交易,把范仲淹伪善的面目撕下来!

……

人马距离交易区域越来越近,今天是李无羁负责押运,有五百多坛美酒,还有许多蜡烛和鲸油,都是辽国喜欢的东西。

他粗略估算一下,能换来一万石粮食,年前还有半个多月,再忙活几次,受灾的百姓也就能吃上一顿饺子了。

有饺子才是过年啊!

思索之间,突然有人急匆匆跑来。

“不好了,有人杀过来了!”

“啊?”李无羁大惊失色,“是哪的人马,是不是辽国的兵,他们要黑吃黑?”情急之下,也顾不得用错词了。

送信的兄弟摇了摇头,“好像不是,人马是从咱们这边来的。”

李无羁顿时大叫不好,王宁安再三说了,不会有宋兵来干扰,既然出现了,就绝不不是王宁安的人。

私自和辽国走私,可大可小,不上称没有三两三,上了称千斤万斤都挡不住!周露出消息,一大群人都跟着倒霉,

说话之间,李无羁已经听到了马蹄声,他真的着急了,“还愣着干什么,点火!烧了,都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