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338章 六艺进京

大宋将门 第338章 六艺进京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8:02 来源:笔趣阁

六艺学子给赵祯的感觉非常不一般,他们的策论文章不但有文采,更有想法,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

比如叫章敦的学子,他就提议在边地组建弓箭社,招募民兵,凡是能斩杀辽寇和西贼的勇士,杀一人免一家之赋税,杀三人,可赐予三班差使,成为朝廷最低级的武官。

他还估算过,每年只要拿出一百万贯,补助弓箭社进行训练,朝廷就能得到十万敢战之兵。

还有个叫吕惠卿的,他认为辽国情况复杂,各种部落彼此争斗,哪怕是耶律氏和萧氏,也矛盾重重。朝廷应该想办法分化瓦解辽国,支持其中的一部分闹事,只要辽国不得安宁,大宋就能高枕无忧。

他甚至露骨表示,不能光想着把大宋治理好,还要疲惫对手,弱化辽国,如此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综合看起来,六艺学子当中,论文采,以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为首,可是论起兵法韬略,阴谋算计,比他们强的就太多了。比如章敦、吕惠卿,还有善于理财的曾布,另外主张重新阐释儒家经义的韩宗武,全都让赵祯眼前一亮。

得天下英才,尽入瓮中,何等幸事!

赵祯身为皇帝,也不能免俗。

他决定把六艺学堂抢过来,并且冠以皇家的名号,让这些优秀的学生也成为天子门生……显然,赵祯有点嫉妒王宁安他们了!

王宁安眼珠转了转,突然有了新主意,“启奏陛下,既然要把六艺学堂作为天下表率,那是不是应该把六艺从沧州迁到京城?”

赵祯眼前一亮,他当然有这个想法,问题是这么干有点摘桃子,捡便宜的味道,他没好意思说出口,却让王宁安给说了。

“王卿,你舍得吗?”

“陛下,六艺当初就是为国育才,没什么舍得舍不得的。更何况京城位于天下中枢,四方学子云集,更能广揽贤才,让六艺的影响力发扬光大,岂不是更好吗!”

赵祯含笑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

这君臣一唱一和,就要把六艺学堂弄到京城,文官那边实在是受不了了。王尧臣急忙站出来,“启奏陛下,京城已经有国子监,太学,再增设六艺学堂,未免叠床架屋,有所不妥!”

“王相公这话,老夫不敢苟同!”

范仲淹道:“国子监沿袭唐制,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吏子弟,后来庆历年间,增加员额,但是也不过区区200人而已,且这些人都是按照官吏来培养,只教授十三经,诗词歌赋等科举内容,与六艺学堂可不一样!”

赵祯笑着问道:“范相公,你觉得六艺学堂有什么不同?”

“启奏陛下,六艺学堂首先要足够大,眼下沧州的六艺学堂有三千弟子,到了京城办学,至少要有一万人。而且六艺不单纯是培养做官的人才,还要包罗万象,提供一切学问。眼下六艺就有经学院、商学院、算学院、武学院、医学院、百工院,以及速成科和预科。”

范仲淹详细讲解了六艺学堂的构成,同时,也告诉了所有人,六艺学堂人才辈出的奥妙。

首先六艺学堂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当初王宁安设计的稍有不同,首先七岁以上的儿童,缴纳学费之后,进入预科,完成三年学习。参加升学考试,当然外人也可以直接报名,通过考核,进入六艺学堂,前三年是通识教育,不只是儒家经典,也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农学、体育等等科目。

完成这三年的学制之后,可以根据兴趣,进入各个学院,又是三年,一共九年时间,除了经学院是为了科举而准备的,其他各个学院,都是培养专门人才。

“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三年通识教育,学生们就要,完成识字,精通《九章算术》,学会骑马射箭,如果不能通过考核,是要留级的。进入各个学院之后,要磨砺自己的专业才能,大凡从六艺走出来的学子,除了有志于科举的,其余学生已经进入各个行业。”

赵祯好奇道:“范相公,他们现在如何?”

“陛下,如今平县,沧州,河北,乃至山东,甚至岭南,都有六艺的学生。以算学院和商学院为例,很多人还没有毕业,已经提前被各大钱庄商行看中,签下了约书,说来惭愧,有的学生毕业第一年,就能拿到一万贯的薪水。甚至有商学院和百工院的学生联手办作坊,经营商业,一两年的光景,已经积累了几十万的身价财富,每年光是给朝廷提供赋税就有5万贯,还解决了上千人的工作。”

范仲淹十分欣慰道:“老臣在六艺学堂的几年之间,亲眼目睹了学生们有所成就,实在是老怀大慰。以往的书院学堂,都把学生局限在科举这一条独木桥上!事实证明,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文章,都能当官,孔夫子尚且讲究因材施教,千人千面,好些人熬干了心血,熬白了头发,也没法考中进士。与此同时,是我大宋的工商,财务,航海,医学……方方面面,都缺少人才。过多的人涌向科举,其他地方,却求贤若渴,这很不正常!”

范仲淹顿了顿道:“陛下既然赐下皇家二字,士农工商,皆是陛下子民,岂能独独重视官吏?六艺学堂不是国子监,也不是太学,只是培育人才的所在,凡是有心求学之人,都能在六艺找到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的价值。”

啪,啪,啪……

赵祯带头鼓掌,欣喜道:“范相公说的很明白了,六艺和国子监太学不同,是面向所有百姓,六艺的学子更不是一心求取功名,倘若国子监和太学还担心六艺学堂会冲击他们的地位,那就应该奋发向上,努力图强,真正替大宋培养人才,而不是怨天尤人,打压异己!”

赵祯气势汹汹,俯视着几位相公,“近些年,国朝论才大典,所取之人,朕很不满意,六艺学堂进入京城,就是改变的开始。从今往后,废止太学体,增设通识科目,作为科举的预试,严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学无术之徒,进入朝廷,败坏士林风气!”

“皇家学堂,至关重要,范相公,晏相公,你们二位辛苦一下,判皇家学堂事,另外梅尧臣同判皇家学堂!以后大宋育才,还要靠几位爱卿啊!”

皇帝热情洋溢,把重任托付给范仲淹和晏殊等人。

看在富弼和韩琦等人的眼睛里,简直要气炸了肺!

不带这么玩的!

如果说六艺学堂进京,很有可能在二十年之内,改变大宋的科举走势,那么范仲淹和晏殊进京,等于立刻改变了朝局力量对比!!!

这是要翻天啊!

虽然皇家学堂位置低于太学和国子监。

但是!但是!

老范是谁?晏殊是谁?

他们两个没有官职,只要在京城,那就够可怕的!

更何况六艺学堂一炮走红,势必聚集大批的年轻士人,他们都成为范仲淹的弟子,摇旗呐喊,到时候把各位相公摆在哪里?

大家正在想着如何反驳,贾昌朝立刻站出来。

“启奏陛下,范相公所言甚善,奈何朝廷财力有限,如何能供养上万名学生,请陛下圣裁?”

晏殊笑道:“贾相公多虑了,六艺学堂有办法自己养活自己。”

“当真?晏相公没有撒谎?”贾昌朝好奇道。

王宁安接过话来,“贾相公,六艺学堂和别的书院不一样,方才范相公介绍过,六艺培养实用人才,故此很多商人愿意和六艺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六艺学子学成之后,也会捐钱办学,另外再加上一些学费,还有学校的投资,六艺学堂在沧州这些年,不但没有赔钱,反而略有盈余,能够补贴寒门士子。”

王宁安笑道:“贾相公,朝廷只要能给六艺提供一块土地,就很不错了。”

贾昌朝连忙说道:“既然如此,那樊楼以西,靠近金明池的那一块如何?”

王宁安忍不住大叫,“贾相公,你太奸诈了,那块可是皇家银行的地,寸土寸金,是未来的商业区!”

贾昌朝把脸一沉,“王大人,皇家银行,皇家学堂,都是一家人,你何必分得那么清楚!为了朝廷吗!上次你们不是提供了低息贷款给三司吗,这次再让出一块土地,也没什么!”

王宁安气得小脸通红,点指着贾昌朝,“好你个贾相公,真是占便宜没够……我会想办法说服皇家银行的股东的,为了大宋的教育,我们受多大的委屈也认了!”

你那是受委屈啊,我看你是巴不得?

韩琦和富弼简直气炸了,一场比试,竟然让他们做出了这么大的一篇文章!

真是好本事!

把六艺学堂搬到了京城,成了天下读书人的标杆,范仲淹和晏殊两个老鬼咸鱼翻身,也进了京。

从皇家银行,到皇家学堂,根本是处心积虑,对了,还有那个坏事的贾昌朝,他们凑在一起,俨然另一个政事堂!

赵祯又偏袒他们,这往后可怎么办啊?

贾相公感觉到了背后荼毒的目光,可是他一点不在乎,弄到了如今,他算是看出来,王宁安这小子算计太厉害,还跟他作对,非把自己也陷进去,赶快卖个好吧!

“既然王大人愿意牺牲,那老夫也没说的,政事堂愿意拿出30万贯,帮着六艺搬迁,尽快把皇家学堂建起来,这可是文坛一大盛举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