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457章 权力下乡

大宋将门 第457章 权力下乡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庞相公,听说秦州,渭州等地,十几县的百姓都不愿意吃西夏的盐,还把运盐的车队挡在了城外,可有此事?”

赵祯问得很随意,可是庞籍却鬓角冒汗,心里头打鼓。

老相公见惯了风浪,早就古井不波,寻常事情不会在乎,可是这次的事情,却让庞籍感到很难堪。

开放青盐的事情没有决定之前,他可以谏言,可以阻止,但是在御前辩论,他已经输了,赵祯下旨,这就是国策!

别说朝廷大事,就算是寻常百姓之家,说了不算,反复无常,也会遭到鄙夷的。你们阻止的理由都被驳倒了,结果却暗中下绊子,拿不入流的手段,破坏国策。

这要是追究起来,哪怕他庞籍功勋卓著,名望极高,那也是扛不住的。更何况他上次被贬出京城,就是因为和辽国议和的问题上,同皇帝拧巴,才被赶到西北吃砂子的。

同样的错误,聪明人不会犯两次。

西北这帮人太胆大妄为了!

庞籍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刘几那帮人暗中捣乱。

西北的世家和大族不同于京城,他们天高皇帝远,胆子大,势力强,好勇斗狠,什么手段都敢用,肆无忌惮,发疯发狂!

庞籍在西北领兵多年,很了解这帮人的德行。

可是你们耍闹也要看时候啊,赵祯携着大胜辽国之威,早就不同以往,更何况这项决策还是王宁安掺和的,上次就是王宁安主导对辽国的和谈,他才栽了跟头,和王宁安斗,老庞籍没有把握。

还有一点,就是那个该死的文彦博!

按理说他是西京留守,正儿八经,应该是他代表西北的官吏,同陛下谏言,阻止赵祯的决策,可是这个老货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躲起来,一心一意修皇宫,什么事情都不管!

娘的!

该死的老狐狸,准是他嗅出了风声,不愿意掺和进来!

庞籍又气又恼,他多想没有卷进来啊!

只是事到如今,他没有了退路,只能说道:“启奏陛下,西北百姓,和西夏鏖战多年,许多人的亲族死在西夏的手上,双方有着切齿仇恨。百姓抵制西夏青盐,不愿意让西夏人赚钱,也是在情理之中,老臣以为,以为……”

“庞相公直说吧!”赵祯低声道。

“是。”庞籍思量道:“老臣以为应当以劝导为主,让百姓接受,所谓事缓则圆,不能一味压制,否则激起民变,可就不好了。”

庞籍说完,却发现赵祯含笑看着他,从深邃的目光之中,仿佛能看出一丝淡淡的嘲笑……庞籍心中发凉,连忙低下了头。

“老臣于民政一道,不甚熟悉,陛下或可询问文相公,他应该有更高明的主意。”老庞籍也不得不甩锅给文彦博。

赵祯呵呵一笑,“那好,庞相公只管专心领兵就是,朕会思量的。”

把庞籍打发走了,从行宫的侧门走进来一个人,正是文彦博!

……

“老臣拜见陛下。”

“免礼吧。”赵祯道:“文相公,你如何看这次的事情?”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是有人故意煽动百姓,为了抵制国策。”

赵祯含笑,“那文相公以为如何处置呢?”

“老臣以为当派遣得力之臣,强力推行国策,谁敢阻挠,杀无赦!”

“谁又是得力之臣?”

“王相公,除了他之外,老臣想不到第二个合适的人选!”文彦博回答得很干脆,也很无耻,你丫的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得罪人的事情,你干什么不去,非要推给王宁安?你的节操呢?

文相公撇了撇嘴,那玩意多钱一斤,老夫才不在乎呢!

遭到抵制,王宁安一点不意外,要是没人阻止,那才奇怪呢!

“君实,所谓百姓,其实和士林清议是一个东西,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比如当年的庆历新政,所谓天下沸腾,实际上只是一些守旧的官员心生不满,大肆煽动,制造出来的假象,真正的百姓连新政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不会去在乎。”

司马光听得连连点头,先生所言的确没错,可这是什么时候,咱别上课了行不,赶快想想应付的办法吧?

司马光真的愁坏了,他已经看透了,这次的事情,至少包含着三个层面的矛盾,大宋和西夏,王宁安代表的将门和文官,还有赵祯代表的中枢和西北的地方力量!

三对冲突,哪个都不容易处理,稍微不慎,就会天塌地陷,惹出无数是非。

王宁安也够绝的,面对如此局面,居然丝毫不害怕,还有闲心扯淡,先生啊先生,你的心脏到底是多强啊!

“君实,你熟读历史,当然懂得以古鉴今的道理。我提到了庆历新政,假如百姓们真的了解了庆历新政,认同了新政主张,就凭夏竦和贾昌朝几个,是没法推翻新政的。”

司马光猛地吸口气,惊疑道:“先生,你的意思是,以民意对抗民意?”

“聪明!”王宁安笑道:“他们不是鼓动百姓抵制西夏的青盐吗,我们就想办法让百姓接受青盐!”

“先生准备怎么办?”

“很简单,以物易物,2斤粮食,换1斤青盐,我就不信,老百姓会不换!”

自从李元昊叛乱之后,西北的粮价飞涨,最多时候,到了一石两贯钱以上,最近几年陆续下降,恢复到了七八百文一石,一石粮是92.5斤,粗略算下来,2斤粮差不多是十七八文,不到20文的样子,已经比现在的盐价低了许多。

别忙,还有更吸引人的呢!

因为西北缺少货币,铁钱就是逼不得已,才弄出来凑数的,近些年铁钱也崩溃了,价值下跌很厉害,币值非常混乱。

老百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粮食运到城中贩卖,不是什么时候都有人买粮的,老百姓又急于出手,很容易被商人压价,等到他们拿着钱去买盐,又被盐商以次充好,再坑一次!

总而言之,老百姓永远都是最倒霉的那个!

用粮食直接换青盐,看起来是落后的以物易物,但是省去了中间的环节,真正穷苦的百姓是得利的。

光光努力思考着先生的妙法,频频点头。

“如此一来,青盐肯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持,那些人和先生作对,是自讨苦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

王宁安摇摇头,“君实,要想做到我说的,必须真正接触百姓,真正沉下心,弯下腰,和老百姓接触。不能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以为靠着一道令子,就能天下太平,那是扯淡!”

王宁安这话也是有感而发,说起光光是“石头”的矛盾,并不是像一些人想得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开始就水火不容。

相反,光光还推崇石头的才华,还替他奔走辩护,但是石头太过执拗,变法措施又缺乏可行性,好好的经,到了地方,就变了味,爱民之举,也成了害民之策。

光光只能和石头决裂,但是他又不能找到救国之法,加之在地方多年,性格偏激古怪,才一股脑推翻了拗相公的变法……

总而言之,大宋的新旧党争,光光和石头的恩怨情仇,远不是三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支持变法就是好的,反对变法就是坏的。更不是看起来不错的法就是好的法!

没有足够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

“君实,知行合一,是六艺学堂最重要的精髓,士大夫坐而论道,不如躬亲行之。你的才华学问胜我百倍千倍,可是光有这个不行,你还要真正懂得百姓想什么,知道他们盼着什么,学会和他们的沟通,明白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你把靴子脱下来。”

司马光被突然的要求,弄得傻了,但他还是很乖,把鹿皮靴子脱了,又脱下了白绸的袜子。不愧是世家公子,连袜子都是上好的丝绸,边上都是绣花,穿之前,还要用香料熏半个时辰,绝对不会臭。

光光见老师目光怪异,也有些局促不安。

“先生,学生,学生不该奢侈的,不该!”

“你把脚抬起来。”

光光更不好意思,却又不敢违抗,只得抬了起来。

白白净净,胖胖乎乎,保养很不错!

王宁安摇了摇头,“穿上吧!”

司马光如蒙大赦,连忙低头穿袜子和靴子,就听王宁安淡淡道:“这次让你去秦州,负责把以盐换粮的事情做好了。回来之后,别的我不看,还是检查你的一双脚,至少要磨破三层皮,磨出老茧,才算你真正做事了,少了一层,你另投名师,我才疏学浅,教不了你!”

说完之后,王宁安一甩袖子,直接离开了。

司马光愣住了,他没想到,先生居然会定下如此古怪的要求!

要磨破三层皮,那该多疼啊!

光光一直觉得小时候不分寒暑,在家里苦读,就算是最要命的事情了。只是和先生的要求比起来,怕是差得太远了。

能拒绝吗?

光光想了很久,咬了咬牙!

拼了!

他立刻带着1000人马,以押运粮草去秦州的名义,带去了200马车青盐。

在司马光到达秦州的第三天,以粮换盐全面铺开。

先是城里,接着是周边村镇,然后是偏远的乡村,光光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最多要跑十几个村子,一遍一遍向百姓解释,最初他说文言,百姓都听不懂,也没人搭理他,逼不得已,光光要学那些粗鄙的汉子说话,说百姓能听得懂的话!

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光光甚至学会了西北乡音,可以和三秦故地的大汉们比嗓子,他穿坏了3双靴子,脚上的死皮一层接着一层,晚上必须挑破血泡,才能安心睡觉……前后有10万石青盐撒下去,秦州的盐价应声而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