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526章 二王相斗

大宋将门 第526章 二王相斗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司马光是个很好学的人,也十分聪明,王宁安引进西夏的青盐,保住了双方的和平大局,又顺便打击盐商,降低了西北的盐价,数百万人收益。

司马光都看在眼里,他觉得这是一门大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因此不断钻研王宁安的种种作法,又观察皇家银行和西京银行的运作,司马光自以为虽说比不上师父厉害,但是也有六七成功力了。

可是真正听完这堂课,司马光被震撼得无以复加。

在他的眼里,王宁安不断上升,甚至有追上孔夫子,和圣人并驾齐驱的势头!

不是司马光捧王宁安,实在是他讲的这套东西,完全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一家了!

任何一种学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是说服别人的理论,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就拿儒家来说,仁孝、忠义、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这些构成了一个严密而完备的道德体系,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并且了维持了一千多年的兴盛。

在儒家体系之下,士人通过美化三代之治,通过汉唐的兴衰历史,不断充实他们的论据,只要任用贤臣,虚心纳谏,于民休息,行仁政,施王道,就能长治久安,千秋万代传下去。

倘若不是出了王宁安这个妖孽,儒家的这一套东西,至少还能延续几百年,没有人去怀疑。

相比起儒家的体系,王宁安从货币着手,也构建了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劳动和货币!

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管干什么,只要劳动了,就要获得相应的报酬,有劳有得,不劳不得!

简单和朴素的道理,比起儒家的那一套,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而且王宁安从根本上赋予了研究货币的正当性。

以往的士人口不言利,谁要是盯着钱,谁就是小人,仿佛他们从来不是为了俸禄当官一样!

在儒家的眼里,钱和黑心、贪婪、狡诈、欺骗、小人等等负面词汇联系起来,是根本碰不得的。

王宁安却告诉大家,钱没有错,钱是劳动价值的衡量工具,是百姓和生活的世界签订的一份约书!

真正让人鄙视厌恶的应该是不正当的,违法天理国法人情的利!

求财无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这个观念出发,自然就是研究钱,研究钱背后的道!

王宁安创立皇家银行,解决钱荒,提供资金保证,收复幽州……种种成绩,足以正面他的理论是对的。

有理论,又有成功的范例!

这不就是一家之言吗!

假以时日,发扬光大,师父的高度,足以和孔夫子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老夫子!

作为先生的弟子,未来的自己,岂不是能成为72位贤人吗!没准排名还在前面呢!

司马光很是激动,甚至有些手舞足蹈了——历史学得好的人就是能联想!

……

王宁安前后讲了五天,在第一天阐释了货币来源之后,他自信心爆棚,又讲了银行的运作,存贷款利率,还有货币发行量,以及纸质货币等问题。

这五天下来,尽管王宁安尽量说的通俗,但是能听懂的也不过一成不到。

当然,并不能妨碍一炮而红!

相反,从第一天开始,就有无数人奋笔疾书,把王宁安所讲都录下来,然后刊印出去,按理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盗版,可怜的王二郎连一毛钱稿费都拿不到。

但是那些人丝毫不觉得过分,还自诩帮着王宁安布道,简直让王宁安欲哭无泪。

不管怎么说,王宁安都是投下了一枚超级震撼弹。

上至赵祯,下至普通的太学生,都从这五天之中,有所收获。

哪怕再顽固的人,就像龙昌期那样,也不敢随便指责王宁安胡说八道。八十的老翁,面对着王宁安的讲课内容,苦苦思索。

手边还放着一堆铜钱,不停琢磨着,居然越琢磨越有收获,龙昌期扪心自问,要是年轻六十岁,没准就跑去王宁安的门下,直接拜师了。

龙老头不好意思去,但是许多国子监和太学的生员都动心了,他们不再小觑六艺,相反,恨不能立刻进入王宁安的门下,追随他学理财大道。

当然,现在六艺还在改革之中,王宁安也无暇收徒。

但是不要紧,这世上永远不缺能走后门的人。

比如赵宗景,他就借着来西京陛见的机会,把两个儿子都塞给了王宁安。还有人比他更过分,老将军王德用,将七个孙子都送了过来。

还有韩绛和韩维,这对兄弟也写了一封信,恳请王宁安收下韩家的子弟。

另外曹佾、柳羽、潘肃、呼延达、这帮将门也把孩子送来了。

曹佾还搂着王宁安的脖子,语重心长道:“二郎,谁你都可以不收,可是咱们自家人的孩子不能不要啊!这么多年,将门被欺负得太惨了,你可一定要帮着大家伙出头儿啊!把咱们的孩子教好,让他们以后不受欺负,我可拜托你了!“

这家伙一把鼻涕一把泪,弄得王宁安浑身恶寒,至于这么严重吗!

“我说国舅爷,你又不是不知道,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横竖我都是孩子头儿了,无所谓的。问题是你姐夫。”

“我姐夫?怎么啦”

“你姐夫把殿下安排在了我家,你们把人送来,就等于成了殿下的伴读。”

“啊,对啊!”曹佾眼睛冒光,一拍手,“这更好了,让他们陪着殿下一起玩,从小培养感情,以后保证个顶个大忠臣!”

王宁安心里暗说这才是你们的真实打算吧,不然一帮穿开裆裤的,跑来学什么理财,简直笑死人了!

“国舅爷,我可说了,这是你姐夫的事,自从钱家之后,陛下可是生怕殿下什么出了坏人,出了我们家的两个,谁也不让接近,要想进我家的门,你自己想办法!”

曹佾呵呵一笑,“这可难不倒我,也不看看,殿下可是我的外甥,当舅舅的能害他吗!”

曹佾一溜烟儿跑向了皇宫,去找她姐姐去了。

……

除了这帮慕名而来的学生,王宁安真正重要的事情还是落实青苗法。

青苗法作为王安石初次为相,最早推出的一批法令之一,可以说立意非常好,也切中要害。

大宋的百姓负担太重了,别看开封等少数城市,生活富足安逸,要什么有什么,实际上大片的农村,百姓失去田地,七成的土地集中到世家大族手里,到处都有无业游民,有工作的时候,搬运货物,没事的时候打架斗殴,偷窃抢劫,什么都干。

如果再这么下去,老百姓破产的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城市吸收不了,就会沦为流民,烽烟四起之日也就不远了。

减轻百姓负担刻不容缓,而老百姓最大的负担,一个是田租,一个是高利贷,相比田租,高利贷还容易许多,必须从这里下手!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还是厉害的,眼光极准!

只是王安石的设计很粗糙,落实下去之后,被一帮坏心眼的和尚彻底念歪了,由便民之法,变成了害民之策。

又有人趁机献上流民图,告了黑状,把王安石给扳倒了。

这一次王宁安要推青苗法,自然不会和王安石的作法一样。

可问题是王安石素以执拗著称,岂会轻易改变。

哪怕有了和吕惠卿的争论,听了王宁安的五天讲课,他还是毫不动摇。

这一天,赵祯召贾昌朝、文彦博、王宁安、王安石、还有包拯、司马光等人,御前议事,讨论的就是青苗法的问题。

“臣已经讲过了,利息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而是要取得一个平衡。”经过了几天的经济学洗礼,大家都能接受王宁安的说法。

“为了抑制民间的高利贷,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百姓一个别的选择,利用银行,发放青苗钱,正是最好的办法。”王宁安开宗明义,指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安石却不堪相让,这位用力摇头。

“王相公,你说的自然没错,只是为何要用银行去做?难道衙门就不行吗?”

王宁安摇头道:“王学士,衙门和银行不一样!你让衙门去做,他们一定会仗着势力,欺压百姓,肆意妄为的。”

“有人妄为,朝廷只要派员监督就是!”

王安石毫不相让,就在王宁安讲课的期间,王安石也上了万言书,得到了赵祯的嘉许。

在历史上,王安石就上过万言书,只是当时的赵祯心灰意冷,无意变法,就把王安石的建议束之高阁,直到十五年后,神宗继位,才起用王安石。

王宁安的出现,打乱了固有的进程,王安石提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管早晚,王安石都不改固执的本性。

“启奏陛下,让银行去放贷,等于把巨额财源,交给了银行,银行获利,又无法直接充实国库,这是弊端之一;其二,银行只在大城市有分行,普通的州县,根本没有银行,百姓想要借贷,也找不到银行;其三,王相公,你以为银行向百姓放贷,本金从哪里来?”

还真别说,王安石的发问,就是比之寻常人犀利多了。

“这个……可以从银行当中拨出一部分获利,也可以发行债券,而且朝廷也可以拨钱,方法很多。”

王安石却摇摇头,“王相公,依下官看,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王学士打算如何?”

“很简单,地方上本来就有常平仓,以常平仓的粮米作为本金,直接贷给百姓。百姓可以归还货币,也可以直接还米,简便容易,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王宁安一听,要动用常平仓,立刻就皱眉了,地方上,常平仓有多少弊端,王宁安清楚,西北遭水灾的时候,常平仓作用有限,因为里面的亏空实在是太大了!

“我反对,此议绝不可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