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692章 一个跑不了

大宋将门 第692章 一个跑不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王宁安的奏疏,赵祯反反复复,看了足足五遍,每一次看,他都心惊肉跳,不寒而栗。说起来,谭宪不过是个太监,高遵裕也是个过气的武夫。

两个人别说比起狄青和王宁安,就算和三种相比,也是差之天地。

可就是因为他们是钦差,拿着赵祯的旨意,打着皇帝的旗号,便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把西北的大局弄得一团乱。

归根到底,这个错是朕的!

想到这里,赵祯就不停咳嗽,嗓子里发咸,几欲昏厥。

年纪大了,受到刺激,又吐了血,赵祯的情况很糟糕,就连御医都建议立刻休息,什么事情都不要管。

可面对这个局面,赵祯能不管吗?

想要休息,也要把欠的债还了!

他的责任先放在一边,从头到尾,包括密谍司蒙蔽圣听,误导赵祯,政事堂随便下令,两个钦差肆意胡为……这些事情要一样一样查!

有一点马虎,就是对不住死去的将士!

“启奏官家,他们都来了。”苏桂低声劝道:“圣人,要不明天再召见吧?”

赵祯把眼睛一瞪,怒斥道:“怎么,你也想学谭宪吗?”

“奴婢不敢!”

苏桂吓得连滚带爬,出去叫人,不多时,首相文彦博,副相王珪,大太监沈端,三个人先后走了进来。

见礼之后,一起抬头,见赵祯斜靠在床上,屋子里还有淡淡的血腥气和药味,皇帝的脸色白的像是宣纸。

文彦博眼圈发酸,连忙道:“都是臣等不忠,遗君父之忧,臣等死罪!”

“不要说了。”赵祯低沉着声音道:“朕不想听乱七八糟的事情,眼下无非两端,西北战局,还有欺君大案,文相公,你身为首相,拿出个方略吧!”

“遵旨。”

老文定了定神,不愧是浪荡多年的老江湖,到了关键时刻,文彦博很能稳住,他非常清楚,这是一场风波的开始,风究竟会刮多大,文彦博不清楚,不过他没有掺和进去,只要能把大局撑起来,到时候风波听了,他文彦博又是不倒翁,常青树。

“陛下,刚刚王相公已进向政事堂行文,西夏反扑在即,老臣斗胆恳请陛下旨意,横山一线……还要不要?”文彦博偷眼看了看赵祯。

“当然要!”

皇帝几乎没有迟疑,“灭西夏,复河套,是朕拍着胸膛,向列祖列宗保证的,绝对要做成!咳咳……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文彦博点头,“老臣谨遵圣人旨意。政事堂立刻拨400万贯军费,由枢密院主持,重新补充神卫和龙卫两支禁军,恢复兵力。另外,再从河北调两万人马,从巴蜀调一万五千,还有青唐,集结各路兵马,全力保住横山。老臣会让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征调20万民夫,尽快调拨军饷军粮,鼓舞士气,补充物资……”

老文滔滔不断,把需要做的事情说了一个遍儿。

赵祯颔首,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文彦博。

不愧是老臣,就是有经验。

“人马钱粮,固然要紧。不过最重要的是西北的军令要统一,朕决定加封王宁安为秦国公,中书令,陕西诸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兼掌钱粮户口,位居各转运使之上。”

这道旨意一下,可把大家伙吓坏了,等于一下子把西北都交给了王宁安。不管是军务,还是民政,他能独揽大权,相比之前,和狄青对掌军务,提升了不止几倍!

放在平时,肯定有人反对,不过此时谁也不敢触霉头。

西北的烂摊子,除了王宁安,也没人能处置,但愿他能挡得住西夏的反扑,不然,大宋几年的功夫付诸东流,数千万贯军费打了水漂,到了那时候,就算文彦博的脸皮再厚,也没法留在政事堂了。

想到这里,老文躬身道:“陛下,值此危难之际,正需要力挽狂澜之人,王相公是不二人选,老臣以为非常妥当,可以立刻执行。”

第一件事情谈完了,自然就剩下了第二件,赵祯先是看了看大太监沈端,只见他垂手侍立,腰板笔直,头一直低着,也看不清面部的表情。

赵祯沉吟了一下,把注意力又放在了王珪身上。

作为著名的三旨相公,王珪是个很没有存在感的宰执。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家伙,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王珪!”

“罪臣在!”

王珪扛不住压力,直接跪在了地上,痛哭流涕,他像是竹筒倒豆子,把什么都说了出来。当初派遣钦差前往西北,为防止意外,是要给钦差一道公文,可以命令诸军。

当时就是王珪写的,正常的指令,应该是节制马步诸军,以备不时之需,结果王珪在上面多加了一句,各军要尊奉钦差指令,服从调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句,神卫和龙卫才被调走了,种诂也不得不跟着北上灵州。

“说,为什么要加这一句,又是谁让你加的?”赵祯虽然身体虚弱,可越是如此,就越是吓人,看皇帝须发皆乍的模样,简直随时能把人吃了!

王珪被冷汗湿透了衣服,拼命磕头。

“启奏陛下,这道政事堂令,不过是仿照之前钦差旨意拟定,老臣以为是寻常旨意,就让下面的中书舍人草拟,老臣有失察之过,老臣愿意领罪!”

他趴在地上,浑身颤抖。

赵祯看了他一眼,冷笑了一声,“失察?军国大事,你也敢失察吗?”

“啊!”

王珪直接瘫了,痛哭流涕道:“老臣的确只是失察,老臣本就不是宰执之才,情愿意致仕回乡,还请陛下恩准。”

说着,他把乌纱摘下来,放在地上,一想到长安宦游,要就此结束,王珪还是很伤感的。可接下来赵祯的话,让他直接掉到了十八层地狱!

“想走?”

赵祯轻笑了一声,“没门!来人!”

皇帝一声断喝,有人冲进来。

“把他带到皇城司看押起来,等候调查!”

王珪一下子都懵了,他知道事情不小,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怎么要抓人啊?不对啊,我可没有那么大的罪过啊?

他想争辩,可是宫里的侍卫丝毫不给他机会,直接拖着就走了。

把王珪拿下,赵祯喘了半天,终于恢复了一丝元气。

“文相公,从今往后,你总领政事堂事宜,所有旨意命令,必须由你核准,方可执行,此为永制,不许更改!”

这话说完,文彦博的心差点跳出来!

乖乖,我的官家,你可太够意思了!

众所周知,大宋的官制,就是互相制约,叠床架屋,乱七八糟。

尤其是政事堂,更是一团乱。

最初大宋仿效唐朝,一般安排两到三位宰相,后来又增设了副相,也就是参知政事,最初的参知政事没什么权柄,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说穿了,就是宰相的属吏和幕僚而已。

后来,参政的权柄越来越大,渐渐把所有的“不”字都抹除了,变得和宰相差不多。

一个强势的参知政事,甚至能架空宰相,比如庆历新政当中的范仲淹,有什么政务,他和皇帝商量,然后以政事堂的名义发布,就成为了政令。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是以参政开始的,是典型的副手欺压正职。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的政事堂,虽然位阶有差别,但是归根到底,还要看皇帝和臣子的亲厚程度。

只要皇帝赏识,副相也可以叫板宰相。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能维护皇权,削弱相权。

但是害处同样明显。

令出多门,没有规矩,随意性太大。

比如这一次给钦差手令,因为不管是文彦博,还是王安石,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宁安,就把事情分给了王珪。

王珪以副相之尊,就可以在里面增加一些东西,动一点手脚,给谭宪和高遵裕更大的权力,结果到了地方之后,他们就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

赵祯痛定思痛,不能继续模糊混乱下去了。

上面的一点差错,到了地方,就会被无限放大,十万人马,代价太惨重了!

文彦博简直是喜出望外,要不是碍于寝宫,他都能跳起来。

有了赵祯这句话,以后首相就名正言顺,位压群僚,相比汉唐的宰相,都要更加威风。

文彦博人老成精,这是皇帝在放权,不止放权给王宁安,也放权给自己。

既然有放就有收,有些人注定了要倒霉……文彦博把眼神落在了大太监沈端身上,你们这些阉竖,报应来了!

咱文相公从来不是好人,他是真想看热闹了。

“沈端!”

“奴婢在!”

“朕问你,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是谁告诉谭宪和高遵裕的。”

“是奴婢!”

“那你为什么要告诉他们?”

“为了抢功!”沈端回答很干脆,“奴婢见西夏大败,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奴婢不甘心功劳都被王相公和狄相公抢走,所以奴婢就授意谭宪,抢先出兵,拿下灵州,把生米煮成熟饭。只是奴婢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陷阱,奴婢有罪,奴婢情愿意把人头奉上,请圣人处罚!”

赵祯迟愣一下,突然冷笑道:“王珪把罪责推给属下,你比他英雄,想自己扛!朕告诉你!休想!朕一定要彻查到底,背后的人,一个跑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