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717章 把坏蛋都赶走

大宋将门 第717章 把坏蛋都赶走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没有人可以抗拒衰老,经历过这番折腾,赵祯非常非常疲惫,精力衰退,眼前总像是有蚊虫闪过,视力衰减厉害,到了夜晚,哪怕点满了蜡烛,也没法读折子,处理政务。才区区几个月的功夫,龙体就不堪重负了。

赵祯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必须做一些布置。

首先,就是要了结这个案子。

陈琳年老体弱,加之被抓之后,不吃饭不喝水,在三天前,已经死了。

养了几十年的老狗,哪怕在最后关头,反咬了自己一口,赵祯也没法真正做到无情,他让人找了块地方,给陈琳安葬了。

至于沈端和谭宪,全部斩立决。

原来辛苦组建的密谍司废除,所有人员都被发配开封,替太祖和太宗守陵。

赵祯吸取经验,重新换了一批太监。

这些太监不像以前那样,是在京城附近招募的,而是从岭南,西北,幽州,甚至青唐等地,抽一些俘虏,找一些藩国少年,净身入宫。

他们之中很多人别说识字,就连汉话都不会说,又来自天南地北,聚集在一起,短时间之内,根本没法兴风作浪。

而且赵祯也把他们的权力压缩到了极限,只负责洒扫伺候人,涉及到政务公文的部分,赵祯会让翰林院,中书舍人负责。

当然了,这样又会增加文官的权力。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文官还是比太监要好很多的,至少他们有家室,有子孙后代,不会像太监那么丧心病狂。

其实这一次的事情,真正决定出兵,豪赌一把的正是陈琳和沈端。

至于富弼他们,仅仅希望派遣钦差,伺机夺取兵权,然后在分化赵祯和王宁安而已,富弼说他并非主谋,只是知情不报,不是假话。

但是把话说回来,没有耆英社,没有庞大的保守派力量,给陈琳和沈端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和王宁安叫板,更不可能调动军队。

所以王宁安说,这不是是非对错之争,而是利益之争!

要想推动变法,就必须除掉富弼,砍掉保守派最大的旗帜!

不然,哪怕富弼跑到了西域,他一样可以遥控保守势力,和王宁安周旋到底,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

内廷被清理掉了,下一个就是赵大一系,经过反复权衡,赵祯并没有大开杀戒,他只是赐死了赵世迈,并且剥夺了赵从古的一切追封和哀荣,同时把他们从宗室的名册中删除。

不过赵祯并没有停手,他封赵从郁为哈密王,同时将赵大的子孙,成气候的悉数发配西域,剩下的也都按照宗室条例,剥夺皇室身份,让他们永远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

赵祯还降下旨意,昭告天下,太祖当年为了保全赵氏江山,将皇位传给太宗皇帝,乃是顺天应人,睿智之举。所谓斧声烛影,根本是无稽之谈,是前朝余孽,居心叵测之徒,诽谤之语。

谁要是还敢演戏,还敢到处传言,绝不姑息!

除了下令禁演之外,赵祯还带着赵曙去太庙,祭祀太祖和太宗,无论是祭文,还是祭品,赵大的规格都要略胜赵二一筹。

显然,作为开国君主,赵大的贡献肯定胜过赵二多矣。

其实赵祯都没有见过赵二,更别提赵大了,至于赵曙,那就更加遥远了,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两个灵位而已。

反正都是他们的祖辈先人,开创了大宋的基业,理当一体供奉,实在是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先人结仇,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淡化,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明英宗被俘之后,大明拥立了景泰皇帝朱祁钰,后来夺门之变,英宗重新复位,他恨死了兄弟,景泰皇帝什么都捞到。

但是到了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继位,还是给了叔叔谥号景皇帝,后来到了南明的时候,朱祁钰才正式捞到了庙号代宗!

总而言之,赵祯又把宗室的部分处理完毕。

下面就是将门。

传说中的那个名册,大部分的将门都在其中,并且还阴谋反对太宗。

赵祯是很在乎的,他倒不是担心将门会作乱,而是一旦捅出来,不得不处置将门,原本失衡的朝局,就会更加动荡。

正因为如此,赵祯才犹豫不决,想要放过富弼,可问题是王宁安把富弼给逼死了,事后证明,所谓的名册并没有出现,大家只是传言而已,或许手握名册的人也清楚,都快一百年的陈芝麻烂谷子,早就失去了威力,干脆不要捅出来,免得引火烧身。

赵祯松了一口气之余,却也不可能完全放过将门。

他已经给石家、潘家、甚至包括曹家和杨家降旨,要求他们把自家的子弟,还有部曲,挑拣一半,送去西域,而且赵祯还规定,以后想要承袭爵位,必须有军功!

开什么玩笑,宗室子弟都要降等,你们将门多什么?

难道还比老赵家人尊贵?

没有军功,就老老实实当普通人!

赵祯展露出铁腕无情的一面,将门也只能摸摸鼻子认了。

从头到尾,赵祯把所有势力,都处置了一遍儿。

可唯独没有动文官。

事实上,随着宦官、宗室、将门统统被压制,文官一家独大的态势就显露出来。尤其是文彦博,在耆英社倒台之后,他不论资历,手腕,还是地位,都是大宋朝最顶尖的人物,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抗衡。

尤其是王宁安封王之后,里里外外的朝局,都要听从文彦博一个人的安排。

这也是赵祯当初犹豫要不要处置富弼的原因。

杀人很容易,可杀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弄来弄去,所做一切,都成全了文彦博,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文彦博如果是个正直的人,值得托付的重臣,也就罢了。

可经过这么多年,赵祯早就看透了,文彦博这个老货实在是不可靠,他一肚子坏水,比谁都精明,又毫无廉耻。

让他执掌大权,变法很有可能被废了,整个江山社稷,都会有危险。

就在皇帝着急的时候,由苏轼操刀,王宁安授意,一封弹劾表章送到了赵祯的面前。

文彦博在老家建豪宅,超出了臣子的规制,并且所选地址,有龙气环绕,附近村民曾亲眼目睹,有朵朵祥云,状若莲花,从天而降,落入文府,流连良久,飘飞而去。有当地道人言说,此乃龙虎之气,贵不可言,日后有至尊出现……

苏轼在最后写到,文彦博在此等地方,建造宅子,居心叵测,昭然若揭,如不严惩,简直天理不容!

……

“陛下!”

文彦博都哭了,“陛下啊,老臣冤枉,实在是冤枉,王宁安这是诬陷老臣,他,他想让老臣去西域,他没安好心啊!”

赵祯淡淡一笑,“宽夫啊,你的人品朕还是相信的,只是最近朝局混乱,有些事情乱七八糟,难免流言蜚语,你身为首相,是替朕受过,朕心里明白!”

“多谢圣人体谅,都怪老臣无能,不能替陛下分忧,实在是老臣的过错!”文彦博又哭了起来,“老臣情愿意致仕回乡,请求陛下恩准!”

赵祯摆手,“宽夫,朝中就你一个老臣了,让朕怎么舍得啊!”

文彦博心中一喜,正要客气,赵祯却话锋一转,“不过正因为如此,朕才越发珍惜我们的君臣情谊。朕实在是不忍心,你久居首相之位,遭受各方非议,身心俱疲——这样吧,你替朕去西北一趟,如果没有你坐镇,光靠着一些年轻人,未必能把那么大的一片疆土看好!”说着,赵祯满含殷切希望,笑呵呵道:“文卿,你可愿意替朕分忧吗?”

文彦博的嘴角抽搐,心在滴血!

姓王的!

你丫的真不是东西!

老夫和你什么仇,什么怨?

你都要走了,干什么坑我啊!

文彦博还能说什么,如果他执意拒绝,下一次王宁安上书,可就不是这些扯淡一样的罪名了!

这次的案子,政事堂两位相公卷入,你文彦博身为首相,就一点罪责都没有吗?

真要是闹起来,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呢!

老文是个聪明人,他稍微想想,也就明白了,亏自己算计王宁安,算计富弼,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唯独忘了一件事,当把别人都算计进去的时候,朝中也就剩下他一个巨头了。赵祯会放心把朝政都交给他吗?

这就叫机关算计太聪明啊!

文彦博无可奈何,只能领旨。

就在文彦博被外调的第二天,赵祯就火速降旨,新的政事堂人员出炉了。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接首相位置的不是王安石,而是包拯!

老包身体不好,一直在生病,最近更是淡出朝堂,足有一两年的时间。远离了政坛俗务,包拯的身体倒是恢复了一些,这次让他接首相,王安石升了一格,成为次相。

还空了两个副相,则是由司马光和韩绛接任。

另外张方平调任兵部尚书,狄青接了参谋部尚书,苏洵接御史中丞,陈希亮升任户部侍郎,孙固接了吏部天官……整个大宋朝堂,都来了一次大换血。

通过这次调整,原来的保守派势力,几乎被扫荡一空。

首相之位,也交给了正直稳健,忠诚可靠的包拯!

赵祯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他需要变法,但是需要的是可控的变法!老皇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渴望稳定,渴望平稳……而新的政事堂和六部,正好符合他的希望!

至于其他的神仙,能折腾的妖孽,就都去西域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