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837章 产业升级

大宋将门 第837章 产业升级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王宁安是初夏返回幽州的,光是研发蒸汽机,就耗费了四个月的时间,如今已经过了秋收。

不出所料,这是个非常严重的灾难,整个北方,除了少数一些地方之外,普遍减产一两成,而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以及河北西路,有一半的府减产超过一半,更有二十个县,出现了绝收。

受灾人口,比年初预计的还要多。

整个北方,遍布流民,大宋王朝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政事堂诸公,无不焦急万分,就连刚刚回京不久的文彦博也是摇头叹息,气得胡子撅起老高。

王宁安这个坏蛋,有好事的时候,不想着老夫,来了倒霉事,一定拉上我!

上辈子咱俩有仇啊?

老文满肚子气,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全力想办法,筹措粮食。

他甚至从西域,还有河西等地,调了50万石粮食,以救济秦凤路等地的灾民,也幸好这次旱灾没有波及到西域。

西域的粮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丰收了,不但能供应驻军,还能拿出不少用来出售,甚至救济内地,让人欣慰不少。

在年初的时候,司马光就和王宁安商量了全套的救灾措施,如今正好落实下去。

虽然灾民不少,但总体上,还算平稳。

只是有一件事,让司马光始料未及。

这一次的旱灾,严重打击了农村的经济,许多一直把土地视为生命的农民,也选择了进城务工,靠天吃饭不靠谱,靠力气吃饭,至少能填饱肚子。

流民百姓,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原本压力就很大的城市,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他们最初的规划,是向农村输运粮食,结果灾民进入了城市,各地的粮仓都要进行调整,事情一团乱麻。

好在朝中的几位大臣都是顶能干的,又有各种预案,也不至于完全失了方寸。

可是灾民涌入城市,城市也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常常一个位置,有几十个人争抢,弄得非常激烈火爆。

“还不止如此,因为灾民涌入,各个商行的东家老板,也开始有意压低薪水,就算有工作的城里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市民和灾民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多……光是西京,每天就有几十场冲突,好多人被打的头破血流,甚至有人受伤丧命。”

苏轼奉了司马光之命,跑到了幽州,向王宁安面陈灾情,反正司马光也认准了,他没有主意的事情,王宁安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师父都解决不了……那还要师父干什么啊!

“城市能提供的工作机会,本来就有限,岂能要多少有多少,我又不是财神爷,可以满世界撒钱。”

苏轼嘿嘿笑道:“满世界撒钱也没用,你不是讲过吗,货币的价值在于交换,如果没有商品,光是有货币,货币就连石头都不如!”

王宁安点了点头,“好啊,你还是个好学生!那我再教你一样东西!”

“什么?”苏轼好奇道。

“产业升级!”

……

王宁安带着苏轼,见识了蒸汽机的庐山真面目。

自从第一次拉着三节车厢成功之后,许阳他们更加忙绿,蒸汽机还要继续改进,提高效率,另外火车的速度慢,噪声大,必须想办法解决。

还有铁轨容易变形,需要更优质的钢材。

千头万绪,丝毫不比之前轻松。

不过最难的一步走出来了,剩下的就算再难,也不是问题。

因为有了成品,证明了可行之后,各种资金、人才都会蜂拥而至,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最复杂的机器也不过几十个零件而已,可是蒸汽机出现了,一列火车的零件至少上千个之多!

而且涉及到了不同种的材料,完全不同的工艺,需要加工,进行组装,验证,正式投入使用,还要有人维修保养……整个产业链运转起来,需要的工人增加了何止百倍!

其实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根本不能称之为工业,最多就是家庭手工作坊的程度。

哪怕王宁安推动标准化,发展出几千人的军工厂,但本质上,只是把一个个的家庭作坊串简单联到一起而已,如果拆开,他们依旧能自行运作。

就像那些纺织作坊,你有一千张织机,还是一万张织机,只要拆分开,每个织工都能织出完整的布匹。

只是蒸汽机出现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了。

要制造一台蒸汽机,家庭作坊完全是不成了,必须要上百个工人,如果要制造火车,铺设铁轨,需要的工人就更加惊人,几万,几十万……简直能增加到天文数字!

现在的流民不是多么,只要围绕着蒸汽机的工业体系运转起来,能够轻松消化掉所有的劳动力。

苏轼看完之后,兴奋地不知所措。

厉害,真是厉害!

没想到姐夫销声匿迹了四个多月,竟然弄出了如此了不起的玩意,终于能有所交代了。

“姐夫,现在是不是下令,招募流民啊?”

王宁安挑了挑眉头,“招募他们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做蒸汽机,造火车,修铁路啊!”

王宁安翻了翻白眼,不愧是词人,苏大才子,你还真够浪漫的。

“你觉得那些灾民,是会做零件,还是懂得冶金,他们能干什么?”

苏轼被问得瞠目结舌,“这……我也说不好,兴许民间有高手呢!”

“放屁!”

王宁安忍不住爆粗口了,“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是万万做不来的。这些年来,也就是百工院,还有幽州,沧州,天津等地积累了一批合格的工匠,其他的地方,完全是一片空白。”

王宁安忍不住抱怨,“哪怕再努力提倡工科教育,天下的百姓还都把读书考科举,出仕做官,当成了正途,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学勾心斗角了,没有人愿意沉心静气,发明创造,这就是大宋最要命的事情!”

苏轼无可奈何,心说你冲我发脾气也没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真宗皇帝说的,天下人不信皇帝信你啊?

不过看到了蒸汽机的厉害,苏轼也来了兴趣。

“那啥,姐夫,我准备让苏迈学工科,你看好不?”

“好,当然好了,他要是能干出点成绩,弄出了不起的发明,绝对比你有贡献!”

苏轼干笑了两声,“姐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他爹太出色了,继续走文官的路,苏迈是没戏的,所以啊,必须另辟蹊径!对了,我回头就和王弗说去!”

苏轼想了想,才又大呼小叫,“姐夫,别扯闲篇了,既然流民不顶用,那怎么解决就业啊?你快点拿主意吧,你的好学生司马君实都天天掉头发,要是没有办法,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司马光了!”

他这一句话,也把王宁安逗乐了。

“流民虽然不能制造蒸汽机,但是他们挖矿采煤还是可以的。”

王宁安算了一笔账,过去西山的煤窑,每个矿井,一天能产1000担左右,主要的限制就是积水,还有运力。

毕竟在山中,有些路段只能靠着小毛驴运出来,然后再装车送进幽州,实在是快不了。

但假如修通了铁路,运力能增加百倍不止!谁能拒绝?

蒸汽机大受欢迎,是必然的事情。

那接下来呢,需要更多的蒸汽机,更多的火车,更多的轨道,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煤,更多的铁……铁矿,煤矿,同样是消耗劳动力的大头儿。

“你现在就去告诉君实,让他立刻拟定一道法令。”

“什么法令?”

“所有的煤铁矿产,都属于朝廷,未经批准,私人不得开发。另外,当发现地下确实有矿产之后,朝廷可以根据当地平均地价,适当溢价征收土地,任何人不得拒绝,否则朝廷有权力强制征收。”

蒸汽机可不同于任何寻常的发明,能带来的变化,几乎是天翻地覆的。

王宁安发现他需要做的规划太多了,还要制定更多的法令,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一场工业革命即将来临。

还真是让人兴奋啊!

不过相比于其他的事务,真正重要的是两样,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劳动力。这两样和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价值——这不,他的好徒弟送礼来了。

章敦和柳羽带着船队,浩浩荡荡,从倭国归来。

面对功臣,王宁安亲自出迎,见到了章敦之后,他都吓了一跳,去的时候,挺壮实的一个家伙,怎么瘦了一圈啊,看起来倭国的伙食太差了。

“子厚啊,回来就好,为师请你吃烤全羊,给你好好补一补!”

章敦有气无力点头,“成,记得把羊腰子留给我!”

柳羽在一旁忍不住大笑,“我说子厚兄,你要是听我的,多练练功夫,也不至于这么虚弱啊!”

章敦白了他一眼的,你丫的也不和源氏的那帮人打交道,什么都把我推到前面,你小子神采奕奕的,还敢说我的风凉话!

你等着,咱们没完!

章敦使劲甩了甩头,还是正事要紧,他清了清嗓子道:“弟子此行,不辱使命,特向恩师回禀!”

章敦指了指身后的大船,“这是180万石粮食,加上此前,先运回来的200万石,我们从倭国和高丽,榨出了380万石粮食!或许可以给师父解忧了。”章敦说此话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充满了得意!

没有白费腰子,我干得还不错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