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858章 定海神针

大宋将门 第858章 定海神针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王宁安深知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步走不对,就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失误。

还是那句话,发展工业很好,但是工业化的后果同样很可怕!

不要说别的,光是不久之前,地方的财政困窘,就敲响了警钟,你发展城市,发展工业,必然会出现有地方得利,有地方受害,不患寡而患不均,真的有人因为吃不上饭,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好不容易发展的成果,全都会毁于一旦。

王安石这次的上书,是彻底触动了王宁安。

朝廷连着议了三天,也没有结果。毕竟王宁安不松口,谁也不敢承担后果。至于王宁安,他也没闲着,而是派人快马去兖州,把王安石请来。

“半山公,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能不能全都告诉我,我现在也是举棋不定啊!”

王安石一身布衣,但却神采奕奕,他看到王宁安的态度,脸上就止不住的笑。

“唉,王爷,你果然比王某合适,光是这份胸襟,就让人钦佩!”

王安石抓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然后也不顾路上的疲惫,就和王宁安谈了起来……不得不说,学问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拿脚板走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安石这一次是自信十足,侃侃而谈!

“兖州有田亩一百五十余万,其中一百二十多万亩在以孔家为首的大户名下,光是给他们干活的佃户就有近40万,拥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不过10万人,另外还有10万左右的市民……这六十万人当中,以佃户情况最为悲催,就先说他们……平均每人能有3亩田,每年能产麦子450斤,丰年最多500斤,其中4成到5成要交给孔家等大户,老百姓手里的麦子最多300斤,脱粒之后,磨成面粉,也就200斤出头,扣除朝廷的田赋,苛捐杂税,最后能剩下也就是150斤啊……也幸好百姓勤劳,能种一些豆子,油菜,再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摸鱼,勉强度日吧!”

王安石讲述了百姓的生活,他的眼圈也发红了。

“王爷,民生如此艰难,你让他们怎么改种棉花?万一不成,一家老少,就要全都饿死!即便是丰年,商人大户,也能通过压低棉价,抬高粮价,把老百姓多挣的一点钱,都给榨干净了。王某真是惭愧,直到今日,我才清楚民间的状况,如此情形,怎么能推青苗法!王某真是害人不浅啊!”

听着拗相公自责的话,王宁安动容了。

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归根到底,是民间的产能太有限了,效率提不上来,老百姓手里没有余钱。

“王爷,改种棉花,固然能增加收入,充实国库,可是你想过没有,最后的棉布要卖给谁,是普通百姓吗?”

“当然不是,他们消费不起,大头儿还是要卖到海外……不过棉纺发展起来,或许能吸纳一些老百姓就业,他们的收入还能提升一些。”

“王爷,你断然不能做此想!”

王安石断然道:“普通百姓,种了一辈子田,他们不懂棉纺,尤其是蒸汽机,他们连听都没听过……还有,多数百姓,连一句整话都说不清,他们没法胜任工厂的工作!”

“那朝廷可以建学堂,免费培训他们!”

“王爷!建学堂是要花钱的!”王安石苦笑道:“在乡村,十来岁的孩子就要下地干活,顶半个劳力,你就算建了学堂,也不要学费,可老百姓损失不起啊!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去读书,浪费半个劳力,家里人就要饿肚子!”

……

王宁安和拗相公谈了很久很久……终于,王宁安把情况弄清楚了。

他也明白王安石的意思,不能只看数字,要去考虑百姓的实际困难。

懂了这些,再回头看王安石开出的药方,也就豁然开朗了。

分田!

先让百姓能填饱肚子,家里再有一点结余……只有这样,办学堂,培训工人,才能落实下去。掌握了技术和学习能力,老百姓也才能跟得上工业化的脚步,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另外分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创造出一批稍微富裕的百姓,他们拥有消费能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不用完全指着海外,自己也能消费一部分,实现内部的循环,让经济运行更安全。

说到底,大宋是一个拥有亿万百姓的超大国家,大块头想要跑起来,远不如小个子来的方便。

就拿日不落帝国来说,他们开始海外掠夺,殖民扩张,人口不过两三百万,而且还坐拥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

他们只要发展造船、毛纺、威士忌就足够了,国内的旧贵族,普通的百姓,传统地主不满,往海外发配就是了,一年发配几千人,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人,就能天下太平,安安稳稳进行工业积累。

等到他们进化到蒸汽机的时代,人口也才一千万出头,却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迂回的空间更大了,所以才能保证国内安稳。

说到底,他们玩的是成本非常高的工业化,只是人家本钱厚,有足够空间折腾。

大宋拥有百倍人口,如果还按照他们的路子玩,没等国富民强,就先玩脱了……要么是四分五裂,先后发展不均,大家伙同室操戈,诸侯割据,要么就是一波一波的农民起义,彻底将帝国摧毁,再重新开始一次治乱循环,绝对没有第三条路!

为什么中华几次接近工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门口,全都铩羽而归,不是古人愚蠢,而是情况太复杂,根本没法驾驭。

听说王安石回来,司马光也来了王府,他陪着听了后半段的讨论。

王安石突然对着他一笑,“我听说君实兄交朋友,都喜欢问问人家有钱没有,如果没钱,君实兄可不愿意交往啊!”

司马光老脸一红,王宁安笑道:“没想到,君实也嫌贫爱富?”

“不不不……”司马光连忙摆手,“师父,你这就是冤枉弟子了,我坐在这个位置上,管的就是钱,如果净交一些穷朋友,他们困难了,求到我的门下。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不答应,朋友做不了,答应了,我的乌纱帽也就没了,所以——弟子也是无可奈何啊!”

“好一个无可奈何!”

王安石抚掌大笑,“君实相公有无可奈何,百姓的无可奈何却是十倍不止啊!”

司马光被揶揄的有些怒气,而且他也不尽认可王安石的论调。

“师父,爱惜百姓固然是对的,可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如果按照王相公的意思,把田分给了百姓,百姓便有了吃的,他们贪图安稳,就不愿意去工厂干活了……所以说,无地的百姓,才是可以随便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师父,这是你说过的!”

“错了!”

王安石断然道:“君实兄,你觉得无地百姓,才能随便出卖劳动力吗?”

“那不然呢?还是有地的百姓吗?”

“对了,就是有地的百姓!”王安石闷声道:“百姓无地,便没有退路,腹中饥饿,身上无衣,这时候工厂只要给他们一碗粥,他们就能去做工,非是心甘情愿,而是逼不得已!遇到灾荒年景,易子而食,也是有的!”

王安石道:“君实相公所言的自由劳力,不过是乘人之危罢了!经营工厂的商人完全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根本不把工人当回事。真的到了那一步,工人闹起来,可要比乡下的百姓,可怕多了!”

“所以,只有给百姓田地,让他们有了退路,也就有了和工厂主讨价还价的余地。你给我的薪水不够,我就去别的地方做工,都拿不出合适的薪水,我就回家种地,也能过活儿……只有如此,那才是真正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而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

震撼!

除了震撼,就是震撼!

王安石岂止是和以前不同了,简直是让人刮目相看。

他本来就和许多人不一样,拗相公是个纯粹的人,他主持变法,认定了对国家好,便不顾一切,全心全意去推动。

当他发现了问题,反过头去民间观察,他也不带任何利益,只是单纯权衡,究竟什么才是利国利民。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发现了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

王宁安也是吃惊不小,他反复品味着王安石的话,没有错,大宋太大了,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动静也太大了。

他刚刚起步,就出现了一大堆问题,接下来还不知道有多少难题等着。

拗相公说的对,只要分了田,老百姓就有了退路,到时候不管有什么失误,百姓出了多大的反弹,都不至于造反。

分田就是给这个庞大的帝国打下一根定海神针!

起到了定锚的作用。

两世为人,王宁安不会想不清楚利害关系。

可问题是如今的大宋,能分田吗?

“师父,介甫兄所言虽然有理,但是仅仅是煤矿和铁矿,就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地方的士绅,朝中的宰执,全都反对,如果要落实分田,等于动了所有人的命根子,他们会拼死反对的!”司马光厉声警告。

王安石却好不相让,“君实相公,要想变法改革,就要拿出商君的魄力,不惜一死,才能成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