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901章 借债发展

大宋将门 第901章 借债发展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伴随着老臣罢黜,大宋的政事堂,说了算的也就是王宁安和司马光两个人了,王宁安倒是几次上书,希望扩充政事堂,分担沉重的政务压力。

但有很多问题卡着,比如增加的西夏,西域,渤海,这些地方怎么算?要不要安排专门的衙门,处理殖民事务?

想想吧,出去的都是什么人物,随便找个阿猫阿狗,能压得住场面吗?

甚至有人提议增加一个殖民部,位阶和枢密院,参谋部一样,位列政事堂之下,但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朝廷上下还在争论,另外地方的官吏也在调整,充实人员,从下到上,要不要进行改革,该怎么改,也是莫衷一是。

司马光倒是觉得现在挺好,苦点,累点,至少大权在握,而且师父又是个惯会偷懒的人,很多事情都落到了他的头上。

外面都说,司马君实才是真正的宰相,王宁安那叫玩票!

当然了,司马光不敢那么想,但作为宰相,总要有点作为,能消除前朝留下的巨额债务,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大叔这些年,究竟欠了多少钱呢?

根据司马光的统计,不多,应该有8000万贯,按照百分之20的利息计算,一年光是还利息,就要1600万贯!

听着晕吧?

那就让君实相公给你仔细算算。

“为了光复幽州,前后发行了4000万贯的债券,后来修建西京,也有2000万贯,打横山,开通河西走廊,这些都加起来,也有5000万贯!加起来,一共负债110000万贯!”

司马光继续说道:“拿下幽州之后,抄没各种财产土地,填补了3000万贯,户部的账面上,只亏了1000万贯,但是为了安置老兵,第一个十年,就要花费800万贯,其后每年还要递增!”

王宁安听得脑袋都大了。

他有点理解霉帝的糟心之处了,难怪打了两场仗就跪了,的确要命啊!

拿幽州之战来说,动员几十万人马,伤损也超过十万,当时靠着收缴契丹贵族的财富,把窟窿填上了,看起来没有问题,花费代价不大,就拿到了一块土地。

但是接下来呢……由于大规模裁军,很多当年的老兵都必须解甲归田,人家为了朝廷流过血,光复故土,待遇自然要增加许多。

尤其是现在差不多过了十年,当初30岁的老兵,现在已经40岁了,大宋的人均寿命还不到50,不惑之年已经不算小了,身体病痛一堆,吃药花销,还有家中的困难……朝廷总要意思一下吧!

林林总总,就不是一笔小钱,而且是长期的,几十年的开支!

司马光叹道:“当年看起来,是把账平了,但实际上,后续的开支非常巨大,从幽州增加的税收,仅仅能偿还每年增加的利息……这还不算完,拿下幽州之后,需要各种开发建设,尤其是修长城,道路,建码头,这些都是长期投资,当时也是靠着债券解决的……往后,只能靠着税收,慢慢偿还。”

幽州如此,横山之战也差不多,随着时间推移,老兵安置的成本,也会迅速飙升……再有地方开发,也是个无底洞,吞金的怪兽!

想想就头皮发麻。

作为朝廷的大总管,司马光深知这些年,大宋是怎么过来的,要不是对外战争都答应了,有海量的外来收益支撑,大宋的经济体系早就崩溃了。

好在,一切都因为迁豪强令,有了转机。

把豪强迁走了,他们不得不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钱,转让田产,朝廷顺势接过来,再分给百姓,佃农为了赎买土地,每年要付给朝廷一笔钱。

光是京东两路和河北两路,每年就有1000万贯!

整个大宋都算起来,足够轻松解决历次战斗积累的债务了。

这些不为人知的账目,就是迁居豪强真正的原因所在,对不起,不拿你们开刀,朝廷就维持不下去了。

王宁安可不是崇祯那个傻蛋,放着有钱的士人集团不下手,反而从赤贫的老百姓手里扣钱,不闹得天下大乱才怪呢!

……

“行了,过去的苦就不要诉了,咱们还是放眼未来吧!”

司马光连连点头,“师父说得对,那,那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王宁安毫不犹豫吐出两个字,司马光当场就昏了。

“发债!”

“我的师父啊!”

司马光哭了,“好不容易把债还了,你还要发债,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要不咱们商量一下,我去管军也好,管吏治也好,总而言之,财务这块,师父另请高明吧!”

“不请,就是你了!”

王宁安让司马光老老实实坐着,然后对他说道:“幽州西山的火车已经能用了。”

司马光一愣,立刻道:“师父,就是用蒸汽机驱动的?”

“没错,过去一年,他们铺好了轨道,又改进了几次,终于研究出了可以运转的火车!”

司马光惊喜问道:“效果一定不错吧?”

“嗯,能拉15节车厢,每节能装两万担煤炭。”

“嚯,一共就是30万担啊!”

王宁安含笑,“关键的是驱动火车,只要一个司机,两个产煤的就够了!”

“啊!”

这回可把司马光惊呆了,他差点坐在了地上!

一担是120斤,一头毛驴,最多能运两担煤出山,还需要一个人牵着。

要运走一节车厢的煤,就要1万头驴,一万个脚夫!

一列火车,递得上15万头驴,15万个脚夫!

司马光稍微想想,又立刻摇头了。

账不能这么算。

用那么多的驴,那么多的人,需要多少草料,多少粮食,而且狭窄的山路能不能摆得开?如果有伤损意外,又要怎么赔偿……

把人工成本也算进去,火车带来的效率提升,就是几十万倍,甚至更多!

这可真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司马光也不淡定了,“修,一定要修铁路!无论多少代价,都没有问题!”

王宁安轻轻一笑,“没多少代价,就是发债!先发2000万贯!”

一瞬间,司马光的脸就黑了。

“我说师父,你就不能想点别的办法,比如让沿途的百姓捐款,或者让商人出资?”

王宁安摇了摇头,“君实,我计划修两条铁路,一个是从幽州向南,直接到金陵,另外再修一条,连接两京,这样就形成了十字形的铁路格局。”

“师父的想法好,弟子赞同。”

王宁安又道:“这两条铁路,都是几千里远,沿途道路地形复杂,需要征收土地,发动民夫,又要有最好的工匠测量设计,安排施工……整个过程,必须倾国之力,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没法成功……靠着老百姓出钱,或者商人投资,他们承担不起风险,唯有朝廷才能扛得起来!你说吧,不发债能行吗?”

……

王宁安曾经想过,蒸汽机也发明了,工厂也建立起来了,是不是就可以功成身退,等着大宋自己跑步进入工业化了?

经过这两年的观察,王宁安断然摇头了。

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咱们不妨先想想,英国为什么能工业化,或者在工业化之前,英国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英国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海外的金银流入,资本充足。

其次,英国又向海外移民,使得劳动力缺口变得非常大。

而什么是工业化呢?

就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过程!

英国很有钱,又严重缺乏劳动力,还面临着庞大的海外需求,等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

这时候有钱人,资本家,自然愿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增加产出,而工匠们,也不断革新技术,提升效率。

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工业化就率先发生在了英国。

很多人都扼腕叹息,觉得中国有几次都走到了工业化,资本化的门槛,就差临门一脚……其实这是个幻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得出来,以中国的体量,不论是涌进来多少资本,摊到庞大的国土上,都变得十分稀薄。

其次呢,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始终充裕,对机器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强烈。

所以,两个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如何能进入工业化?

反过来说,工业化也只能发生在狭小的英国……海岛的体量,能轻易灌满资本,匮乏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又催生出强大的需求……剩下的事情,稍微学一点世界史的人都知道了。

轮到了大宋呢,很多人估计会说,也学英国,就能成功,对不起,条件完全不同,硬要学习,只会南辕北辙!

王宁安思前想后,他觉得要抛弃前世既有的观点,又要借鉴前世的一切经验,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办法,能走得通!

那就是由朝廷出面,协调组织。

资本不是不够充裕吗?

借贷发债!

劳动力不是很多吗?

那就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来!

要想富,先修路!

王宁安觉得只有开启基建狂魔模式,才能把大宋导引到工业化的道路上。

“所以啊,君实,你就勉为其难吧!先来2000万贯,不够再追加。”王宁安说的轻飘飘,可司马光却好像被五指山压住似的,来时候的好心情彻底跑没了。

听师父的意思,先修两条,以后还要继续干……照这么下去,只怕一万年也还不清欠债啊!

在这一刻,司马光是真想换个位置,谁爱管钱归谁,反正老子是不想操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