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五章 回家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五章 回家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7-07 20:28:03 来源:笔趣阁

打那以后,老爸也就不再强制要求周至睡午觉了。

不过家里,很快又添置了一部《全唐诗》。

因此当周至拿学问作为研究笑笑生作品的借口,老爸还是老规矩,拿出证据来,我们实事求是。

于是周至给老爸讲解自己的读书心得,认为书中虽然是写的宋代故事,但是社会背景和结构却是明代的,并且举出了许多职官、称呼、风俗上的例子。

还有就是书中几处方言,比如“耶乐”,“吆不倒台”这些词语,在现在的夹川方言当中,依旧被完美地保留。

这既证明了夹川方言是北方语系,又证明了它极大地保留着古代语言的痕迹,具体的证据,恰恰都在这部书里。

因此笑笑生作品,就是夹川方言堪称北方古语活化石的明证。

虽然粤语也是活化石,但是粤语受南方方言影响甚重,不一定就是古语的原貌。

不管如何,夹川方言应当有其重要地位,不过到底属于西南官话到现代方言变化过程中,哪一阶段“中间产品”,还有待考证。

这些东西,却是老爸自己在读笑笑生原版的时候,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不禁大为高兴,要周至组织出一篇文章来。

这便让周至逃过了那次死劫。

当时周至就在心里暗笑。老爸就是如此,他的开明思想,是读书给他带来的开阔眼界,而不是出于自身的灵动。

难道我就不能一边看刺激小内容,一边思考夹川方言是古语言化石的问题?切!

想到这些,周至脸上不由得带起古怪的笑容。

因为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儿,对呀!解决问题的扣子,这不就找到了吗?

另一个时空里,高二那年的暑假,周至曾经做过一件事情,就是写过一篇文章,投稿到《巴蜀文学》,并且获得了刊印。

一个高二少年的作品,能被省内第一权威的文学刊物刊载,这事情在当年的夹川县城,也引起过一阵小小轰动,蛮州电视台和蜀都日报,当时还做了小小的新闻采访。

其实周至心里,当时只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赚一点可怜的零花钱而已。

周家不惯着孩子,周至的零花钱,基本都是来自假期里承包饭桌,从苏秀琴给的“包工包料”钱里边规划抠搜出来的。

因此那笔稿费,可着实让周至滋润了好一阵子。

而现在这篇文章,在周至的计划里,能够发挥的作用,必须远比当时要大得多。

舆论的影响力。

如今的舆论影响力,相比后世头条点击排行这些来,只能算是刚起步。

但是并不是说它就不厉害,就凭夹川一点风声一晚上就能传遍全城的事实来看,舆论影响力,也是可以得用的。

蜀都日报和蛮州电视台,那是省市级别,如果操作得及时,吹到夹川政坛上,就好像来自太平洋上的气旋抵达深处内陆的蜀川盆地一样,哪怕只剩下些微的影响,也是能带来一场小雨的。

更何况以自己如今的笔力和所掌握的素材,何必在拘泥于一篇随笔,完全可以让这股风,变得再大一些!

……

……

伤口恢复得不错,三日之后,经过新华叔检查同意,周至回到了家里修养。

周至家在是糖酒公司宿舍,八四年糖酒和烟草没分家前,红火的糖业烟酒公司,为职工修起的夹川第一栋七层的居民楼,算是当年最好的房子。

挖地基的时候还挖到一个磁窑,里边都是瓶瓶罐罐和铜钱,文物单位来看了说没什么价值,那些瓶瓶罐罐和铜钱都被糖酒公司的小孩们拿去玩了。

到了九一年,这栋房子就很糟糕了,因为紧贴着隔壁工商银行三层高的大高墙,宿舍楼三层以下,光线都比较阴暗。

很不幸,老爸秉持着一贯的风格,当时选了二楼。

楼房先后还经过两次改造,最早的楼房进门的客厅很小,边上厨房倒是很大,因为那里有个后世人都不敢相信的大灶,烧柴那种。

楼房就两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住户共用一个烟道,灶台上是一口大铁锅,边上还有个水泥打的水缸,水缸上头是碗柜,和五舅农村家的厨房格局差不多一样。

前边楼梯通道上来,每层还有一个打通的大长阳台,两个单元的家庭,还能在阳台上一边晾衣服做家务,一边聊天。

后来通了天然气,楼房两侧又做了一次增建,每家在阳台尽头拐角后边,多了一间小小的厨房和一间小小淋浴室,进门的大柴灶厨房和烟道,当然就用不上了。

于是每家都将之拆掉,将老厨房和小客厅合为一间较大的客厅,外边的长阳台,也用木门夹着楼梯隔了出来,变成了每家的私人阳台。

再后来,水泥地变成了小瓷砖地,墙面变成了白乳胶,灯泡变成了日光管,以往热热闹闹,不忌门户的宿舍楼,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家小户。

周至家有七十多平米,加上新增的厨房浴室能算八十多,三间卧室,两间大点的摆着大床,书桌,衣柜,老爸老妈住一间,三姐和外婆住一间。

周至自己,单独住最小一间。

和别家的墙不同,周至家的墙与医院病房的类似,上面白,下面绿,只是中间多了一根红道。

因为外婆腿脚不便,要扶着墙走,长年累月下来,红道那个高度的墙体上会出现一根手掌摸索留下的印子。

后世有个好听的词儿——包浆。

通过这样的简单装饰,就能避免这问题,每两年重新刷一次漆就行。

打开封阳台的黄漆简陋木门,周至的心情就不禁感慨。

刚刚回来的时候,宿舍前头糖酒公司门市和办公室的叔叔阿姨们都拥过来关心问候,虽然后来房子越搬越大,但是这种人情却是越来越淡了。

楼下余大伯家里放着周至熟悉的相声《虎口脱险》,他女儿是万元户,家里有音响和黑胶唱片。

单元是U字型的,下边余大爷的小天井和大楼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功放,一放起来,满楼都能听见。

没有扰民一说,大家还都挺乐意听。

周至家二楼听得最是清楚,那些相声周至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阳台尽头处有张小饭桌,外婆正坐在那里,在夹川冬日难得的阳光下做着女红。

小桌上放着一个小簸箩,里面是线团,黄蜡,锥子,还有老妈从闺蜜赵大嬢裁缝店里找来的各种花色的布头。

外婆会将那些碎布头剪成合用的布条,用浆糊粘到用纸剪出的鞋垫样上,然后用粗线细密地缝制成一双双漂亮的鞋垫。

每次家里来人,外婆就会拿出一堆鞋垫来,让客人自己挑出脚码合适的,带两双走。

稍微大一些的碎布,外婆就会拿来拼围裙,拼坐垫。

最好的布头会留着,到了端午节,找来棉花和香料,给周至做布猴子,给三姐做香囊,五毒帕子。

外婆有好几本从周至那里要去的图画本,里边都是她自己画的绣样,好些还非常精美。

阳台尽头,也是隔壁工商银行高墙的尽头,那里光线最好,因此外婆都在那里做女红。

那小小一段阳台边上,还有几盆花,还有一个搁在人家银行墙头上的鸽子笼。

鸽子笼是周至找木头自己钉的,不过现在已经空了。

因为四楼关婷婷家里后来也养起了鸽子,自家的鸽子发现了更高的栖息地后,干脆利落地叛逃了。

那些鸽子周至就送给了关婷婷,不送也没办法,因为那几只鸟压根就没打算回来。

见到外婆,周至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一下就夺眶而出:“外婆!我回来了!”

外婆在周至家最后的几年,却正是中二少年最叛逆的那几年。

外婆是农村出来的,讲老规矩,小时候上学前,周至都要规规矩矩跟外婆说一声“外婆我上学去了”,回来都要先说一声“外婆我回来了”。

高中后,中二时期的周至认为这属于封建陋习,于是停了这规矩。

外婆有一天问周至:“乖孙你现在杂都不说回来了呢?”

周至记得当时自己理直气壮:“外婆啊!那些都是陋习,现在是新时代,早就不讲了!”

“哦是不好的啊,那我们也不讲了……”

当时外婆虽然这样回答,可脸上那流露出的失意神色,却在今后的岁月里,时常萦绕在周至的脑海中,成了他无尽的遗憾。

“外婆,我……回来了。”

“乖孙回来了?”外婆心疼地看着周至,回应就跟周至还跟她出告入面的时候那般自然。

不过这次却站了起来。

“别哭别哭,是不是还疼着哪?”见到周至现在的样子,外婆有些焦急,扶着墙,用曾经裹过的小脚,朝着周至这边一点点的挨。

周至的伤口也没愈合,同样迈不开大步,两人都扶着墙,姿态也差不多。

这一幕要落在外人眼里,其实颇有些滑稽,但是祖孙俩都没察觉,只一小步一小步,扶着墙向对方走去。

“哎哟妈你可别动。”老妈谢完送周至回来的单位司机,拎着盆子水瓶之类的进来,见到祖孙俩这般模样都吓坏了。

摔了谁都了不得!

赶紧将东西一丢,先跑到那头去扶外婆:“不是一直跟你说没事儿吗?你看这不就回来了!”

“医生都说了,养几天就好,没事儿的。”

“还是得让赵太医来看看。”外婆在老妈的搀扶下回到凳子上坐好:“他来看过说没事儿,那才稳当。”

“好好好……”老妈随口敷衍:“先坐下,我去收拾东西,别起来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