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比诗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百二十三章 比诗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7-07 20:28:03 来源:笔趣阁

果然就听李老说道:“现在就以《醉翁亭记》为题材,大家作一首古诗吧。”

“为了公平起见,古典文学社这边也出三个人,各自来上一首,我们品评优劣,然后决定,夹川的同学是否具备加入古典文学社的资格。”

“李老,我有个请求。”周至再次举手。

“周至同学你说。”

“刚刚说过,我们是一个集体,共同进退,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集体讨论创作,只要最后拿出三首诗,就算通过?”

李老笑了:“我觉得是可以的,不过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诗歌的水平。”

“那我没问题了。”

“张蔚然你们呢?”

“我们更没问题。”

“那就开始吧,十分钟。”

“不用。”张蔚然和周至同时盯着对方,一起开口:“第一首,我们已经完成了。”

我靠!整个活动室里顿时又想起了嗡嗡声,张蔚然的水平他们是知道的,但是一个县中学来的也能这么嚣张,那就有意思了。

别是什么狗屁口水话,连什么叫诗都不懂吧?

李老对两人胡别苗头好像也不大上心,只关心内容:“那就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吧。”

让周至惊讶的是,张蔚然的书法居然不错。

然而张蔚然心头的惊讶可远比周至大多了,这娃一手欧楷,愣是让自己挑不出毛病!

两首诗送到了李老的身边,李老先将张蔚然的诗作挂上黑板,开始评断。

“我们先看这首,这是蔚然同学的——赋比千钟粟,诗轻万户侯。庐陵痴太守,枕醉亦风流。”

应该说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诗作,水平已经非常好了,李老点评道:“这首诗里,千钟粟对万户侯,这个对语用得非常的精到。”

“这一句说的是文章之重远过于高官厚禄,也很符合欧阳修澹泊名利的风范,写得不错。而且这个对法,以往的诗词当中应该没有出现过,属于蔚然同学的自创,这就很了不起了。”

这一句刚刚也是张蔚然灵感突发出来的句子,自己也非常得意,面子上却还要谦虚:“谢谢李老的夸奖。”

才说到这里,周至举手了:“李老,千钟粟对万户侯,我相信之前张蔚然同学没有见过,因此说是他的自创是没问题的。”

“但是说以往的诗词没有出现过,却又有些过了,因为据我所知就有过。”

“只能说张蔚然同学的诗思与古人相通,当然这样也很了不起,不过是另一种了不起。”

“哦?”李老眼神亮了:“周至同学,你知道有前人用过?”

“嗯。”周至说道:“明代马驯《谕俗诗》里就有——千钟粟,万户侯,命里无时到底休。渔翁老尽无耕土,也曾温饱百千秋。问渠活计?一叶扁舟。”

现在还是唐诗的天下,大家都在看的古典文学,一般就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三件套,对于明诗和清诗,可以说研究的人极少。

李老对周至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越发的和颜悦色:“周至同学连明诗都在研究啊?相当不错。”

周至又转头看向对面的社员:“其实张蔚然同学的‘诗轻万户侯’,也是陈句,古人用过的。”

“你!”张蔚然不禁恼羞成怒:“你胡说八道!”

周至朗声吟诵:“杜牧的《登池州九峰楼寄张诂》——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诗社员都不知晓,现在听周至一念,不禁一片哗然!

尤其是最后一句,这分明是张蔚然借歌颂欧阳修拿典故暗自称赞自己!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说法就太过分了!

张蔚然都傻了,赶紧扭头解释:“不是这样的,杜牧这首诗……我……”

突然反应过来,如果承认自己知道这个典故,那就是狂妄自大,如果承认自己不知道这个典故,那么……就是承认自己的学识不如周至。

人家张口就能来的东西,自己不知道!

要是华玉良能够看到这一幕,就会呵呵冷笑,小朋友,这套路我可熟……

干坎上划船——进退两难!

终于,张蔚然还是垂头丧气:“杜牧这首诗我的确不知道,不然我绝不会这么写……”

李老呵呵笑道:“我也相信蔚然肯定也是不知道这首诗,不然也的确不会这样写。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不知道这些的情况下能够写出来这句,也的确是灵性的发挥。”

“就像刚刚周至同学所说的,一时间‘神通古人’,乃是一桩趣事儿,更是一桩雅事儿。”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周至同学的这首吧——禽鸟噪天央,从游去五乡。何人犹着意,酾酒劝斜阳。”

“轰——”古典文学社的社员还是有一定欣赏水平的,周至这首诗的文词非常简单,但是那种繁华散尽,无人理解的孤独;那种不计名利,乐观积极的气度,可谓神韵跃然纸上,任何人都能够体会得到。

多数社员只会领悟到这一层,其实“禽鸟”还指“群小”,“天央”指朝廷,“从游”指志同道合者,“斜阳”指北宋政权,这一层意思,却只有少数人能够领会了。

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直接夸人,然而却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形象,两首诗放到一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李老微笑道:“既然大家都体会得到,这就不用细评了吧?”

“诗歌和作文一样,高明的作者,不会直接宣泄,强行灌输,而是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读者引发共鸣,欣然接受。”

“现在古典文学社的同学们,在创作中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那就过度追求守律合韵,却忘了‘诗言志’,‘思无邪’的本真;过度讲求形式,却完全忘记了内容。”

“大家要记住,文学的创作,首先要情感真诚,其次才是格调高雅,再其次才是表达高明。切莫本末倒置。”

“周至同学这首诗,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好了,那就开始第二场,还是十分钟。”

这一次双方都不敢再夸口什么不用了,对面也算是彻底知道了夹川县中学的水平,张蔚然和两个理事开始商议起来。

周至这边也在商议,不过好像又没如何认真的商议。

十分钟时间到,双方交卷,不过这次的诗作,让李老一看就有些皱眉头。

文学社这边的是——“松山雪浪冰轮洁,空谷霜花处士贤。清雅澹泊谦君子,飘逸独行隐人间。”

还是那种硬灌的风格,尤其是刚刚李老才交代过文学社现在的问题之后,还犯这种错,让老头特别不满意。

周至这边交上来的则是——“春山万鸟鸣,羽鹭追云行。深潭石下影,真是醉翁亭。”

这首也过于简单,就是将《醉翁亭记》里描绘的景物做了一次诗化的翻译,除了最后三个字能够点名主题外,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值得称道。

很明显,文学社那边是抄旧作,说是写欧阳修甚至不如说是写陶渊明王维竹林七贤,而且开头尚可,后句格调不高。

而夹川中学这边则是投机取巧,直接中译中,不过总算知道写大写多不如简而化之,单抓一个小镜头,虽然中译中,但是起码翻译的格调也算是比较雅致。

然而张蔚然却举手质疑:“李老,他们这首诗失粘了吧?”

“失粘”是作诗的一个毛病,律诗的要求是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二四六字所依的平仄必须相同,这规矩就叫“粘韵”。

如果用错了,那就叫“失粘”。

这方面对自己要求最高的就是诗圣杜甫,以《蜀相》为例:

丞相(仄)祠堂(平)何处(仄)寻?

锦官(平)城外(仄)柏森(平)森。

映阶(平)碧草(仄)自春(平)色,

隔叶(仄)黄鹂(平)空好(仄)音。

三顾(仄)频烦(平)天下(仄)计,

两朝(平)开济(仄)老臣(平)心。

出师(平)未捷(仄)身先(平)死,

长使(仄)英雄(平)泪满(仄)襟。

竖着一看,那就一目了然。

然而周至也立刻举手:“李老,我认为蔚然同学这个说法不对,一味讲求格律,本来就不是诗人的追求。”

“那你说说看。”李老眼里有了些笑意。

“张蔚然同学所说的这套规矩,那是对律诗、绝句的要求,我们这次说的是写诗,但是并没有严格要求一定得写律诗和绝句。”

“我随便举个例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三山半落青天外’,很明显失粘了,但是哪怕在古人的分类里边,也多将这首诗归为律诗。”

“大家能以‘失粘’的这个说法,来质疑李太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首合格的诗吗?”

“还有王维大大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也明显失粘,所以也不能算是诗吗?”

“啊说到这儿,刚刚又想到一首更过分的……”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二言和第一言叠韵,第三言和第二言失粘,第四言和第三言再次叠韵!”

“在蔚然同学眼里,这算不算胡拼乱凑,大逆不道?这两首诗,是不是彻底侮辱了王维大大‘诗佛’这个高贵的名头?”

“哈哈哈哈……”活动室里响起了一阵哄堂大笑,甚至就连张蔚然和两位理事的身后,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周至这番言语喝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