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法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法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1-26 01:26:48 来源:笔趣阁

周至开始对二老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分:“《广韵》唇音为一类,三十六声类为两类,我采用三十六声类的两类说;”

“因为《广韵》泥母娘母未分,因此这部分我采用了后来三十六声的两分说。”

“正齿音,也采用三十六分的一套。”

“不过次浊喉音,《广韵》作两个,这个在夹川方言里就很明显,比如‘大雁’的‘雁’和‘额外’的‘额’,我给爷爷和祖祖读一遍,你们一听就能听出来。”

周至将两个带次浊喉音的字读了一遍之后,说道:“因为这个,所以我在这里还是采用《广韵》说。”

“漂亮!这是实证!”辜振铎夸了一句,然后又激动又兴奋地对辜少咸说道:“父亲,这个难题学界争论了很久,竟然在夹川方言里找到了实证!”

这个问题就和殷墟发掘文物出来之前,学界关于《史记》里商代诸王世系年表的争议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大家都是猜。

待到文物一出,直接一锤定音。

周至压根就还是门外汉,搞这个论文纯粹出于爱好和直觉,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哪些点才属于学界真正宝贵的东西。

辜幼文笑道:“的确,这部论文不说别的,光这一点就已经很有价值了,而且难为研究得这么细,方言疏注,以前想都没有敢想的东西啊……”

“以前显学都差人,更别说方言了。”辜振铎安慰自己的父亲:“还是国家强盛可期,方才又这等局面。”

“嗯。不过达文啊……”

“祖祖你讲。”

“论文里边很多东西,还是过于武断了,有些结论,没有必要过早抛出来,把发现告诉大家就行了。”

辜幼文说道:“你现在还差系统梳理,虽然论文总体来说非常不错,选材角度和发掘深度,还有采用的体例,都颇值得称道,但还是有些急于下结论了。”

“秉文,去把给小朋友的礼物取出来。”

辜振铎进入书房,取出来几套书籍:“这是父亲的意思,这里有一套《韵镜》、《通志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的原着和辨析它们的论文,还有两部我祖父的着述——《毛诗韵例》和《经典释文集说附笺》,送给你了。”

周至顿时感到受宠若惊,连忙站起身来:“谢谢,谢谢师祖祖,师爷爷。”

辜幼文微笑道:“你的论文,我们已经帮你改了,你拿回去再研究研究,我们的意见,还是不要急着发表,能做得再细致一些,就做得再细致一些。”

“或者等你看完我们给你准备的这些资料,再回头研究自己的论文,又会有新的发现。”

周至对二老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谢谢爷爷,谢谢祖祖,我一定好好研读。”

“还是那句话,不用急。先考上大学,跨过门槛再说。”辜幼文谆谆告戒:“你数学和英语怎么样啊?”

文史政治地理辜幼文都懒得问,学问都是自带溢出功能的,就好比数学对计算机科学那样。

这娃的韵学水平都这样了,其余几样已经不问可知。

“英语没问题,数学还在追赶。”

“听说你在石室游学?中学每学期开始,是不是有个摸底?”

“是,这次摸底我在四中文科班是第二名,主要是被数学拉了后腿。”

“那就好。”辜幼文松了一口气:“达文,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啊?”

“想过。”周至非常诚恳:“我也想成为祖祖和爷爷一样,在韵学上专精,在史学和文学上溢出的人。”

“你这话过了。”辜幼文微笑道:“我们在史学方面,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算是有点小心得,不过文学创作方面,却也谈不上什么溢出。甚至连你都比不上。”

“史学和文学,你有方向了吗?”

“史学方向,宋史吧,因为宋代留下的资料虽然流于琐碎,但是量是最大最丰富的。文学的话分为创作和研究,创作我想过一本长篇小说,但是现在还在资料收集和积累阶段;研究方向是古典诗歌,从宋代往上追朔,争取能够到魏晋。”

“宋代史料的确纷繁,能出成果也不错。”辜振铎点头。

“历朝史家,最让人头痛的的魏晋南北朝,当年欧阳修都吃不消。”周至在辜幼文面前一点不敢嚣张:“这方面祖祖是大家,相比您老人家,我以宋史为方向,几乎就是投机取巧了。”

“那也不叫投机取巧,缺失有缺失的难,芜杂有芜杂的难。”辜幼文说道:“宋史,所花的精力不会比韵学差,光一个官制就是一本大辞典。”

“祖祖,量大不怕,就怕不够,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借力啊。”周至说道。

“借力?”

“对,信息技术。”周至点头:“准确说,计算机信息技术。”

“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宋史》计算机信息数据资料库,将涉及的资料都录入进去,为每个人物的年表、轶事、官职、尊称、字号、关系人物,相关作品等,都给打上标签,然后通过输入人名,就能够将人物所有的巨细资料都检索出来,还可以按照年头排序。”

“这样我们只需要输入‘苏轼’二字,就能得到一部《苏东坡轶事汇编》;输入‘欧阳修’三字,就能得到一部《六一居士轶事汇编》,在其名下的‘作品’一栏敲下回车键,就能够跳出史书、策论、诗词、散文等细类,将《新唐书》,《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集》都分列在其下,是不是很方便?”

“这……”辜幼文和辜振铎已经震惊莫名了:“这是……跨学科?”

“其实也不算完全跨学科吧。”周至想了一下:“史料本来就是信息,只不过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信息。而信息技术,不就是为信息而服务的技术吗?”

“这工程……”辜振铎想了一下那个难度:“大到没边啊……”

“祖祖,爷爷。”周至说道:“想想《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我们怎么也不会比古人编史还难吧?”

“其实韵学也可以照此方法,还能将声音也收录进去,给大家一个参考。”周至继续说道:“要是录入一首《醉花阴》,能够让计算机用《广韵》音律读出来,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吧?”

“达文说得其实有道理。”辜振铎已经进入专业思考轨道了:“不过这对工程管理者的要求就很高了,不但需要文理兼通。而且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国家扶持力度……”

“我们可能是指望不上了……”辜幼文说道:“不过达文他们这一代,大有希望。”

“宋代史料我们学校还是比较丰富的,不然我儿子也不会专精。”辜振铎开始引诱周至:“好些还是文物,毕竟当年蜀川也是出过三苏大家,抗金抗元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当年的眉山凋版天下驰名,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可是有不少重要文物噢……”

“家里有一本颜中其的《苏东坡轶事汇编》,也给周至找出来吧。”辜幼文对辜振铎说道。

“这本书家里也有?”周至不禁大喜:“那太谢谢爷爷和祖祖了,这本书对我很重要!”

颜中其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宋史专家,而且对于赵郡苏氏一门专精,其中最深刻的一位,自然是苏轼。

该书基本将宋代各种笔记、诗话、词话、文集、方志、野史、正史里边关于苏轼的大小轶事,都按照年代做了划分采纳,涉及的古人着述两百四十多种。

周至那部历史小说,背景时间几乎与苏轼生平完全重合,而且主角设定就是苏家的一位神童,因此这本《苏东坡轶事汇编》,便是周至编理大纲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这本书流传不广,听闻这里居然有,周至当然是又惊又喜。

前一世创作过于草率,每天五千字连个存稿都没有,现在有了这部书,加上《宋史》,《资治通鉴长编》以及《苏东坡轶事汇编》里提到过的那些宋代笔记资料,基本就可以把大纲重建起来,然后就可以打开每日五千字的苦逼模式,先拉出作品,最后不断地进行精凋细琢了。

就算上一世那么草率,那部小说也写了一千八百四十二章,如果不计加更之类,按照一天两章正常发布速度算,也是五年多的时间。

周至准备再加上三年的打磨,等到零一二年拿出来,从时间上看,已经很紧张了。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八年一部小说,基本每天雷打不动,就这样都还用得上“时间紧张”四个字!

读者爸爸们!求多理解吧!

拿到了《苏东坡轶事汇编》,周至已经心满意足,与二老告辞出来,回到学校晚自习,就开始画表格列大纲了。

等到表格画好,周至才发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四百八十多万字的东西,哪怕是作者本人重新回忆,很多地方也有些脱节。

磕磕巴巴地先把大纲列出来,算一算觉得明显和原来的东西差着老远,于是又将之分开,分列为《蜀中》,《夔渭》,《两浙》,《南海》,《西夏》,《河北》六个部分。

接下来就是回忆自己曾经在创作过程中写下的那些诗词,奇了怪了,这些反倒是记得颇为清晰,甚至反过来让周至回忆起了很多故事里边的细节。

于是大纲又丰富了五分之一,加起来差不多能够有原着五分之四左右,比起上一世的急就章,这便已经很完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