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三百六十七章 知识框架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三百六十七章 知识框架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7-07 20:28:03 来源:笔趣阁

随着广雅书局丛书在世面上是片纸难求,价值疯涨,广雅的书籍中极难修复的扉页和衬页,也就是‘万年红’这种神奇的‘防蠹纸’,就引发了行业内的关注。”

“根据我们的研究,万年红纸的工序的精华之处应当就在选纸和调配红丹粉这两个方面。

“选纸山贝纸和本槽纸最佳,二者都是竹草纸,产于广东,山贝纸色黄,本槽纸色白,广东广雅书局‘外聚珍本’丛书,多用这两种纸印刷。因为皮性好,宜书画,因此还有一个大用处,就是制作扇面,明代以后的扇面用纸也多是这两种纸张。”

“而每一代的山贝纸和本槽纸,又有细微的差别,主要还是在于竹草配比。早期纸的纸麻的含量,要比晚期的高。”

“而单粉的调配工艺就非常复杂了,主要成分我们都知道,就是砒霜,成分是Pb3O4,在空气中稳定,不溶于水,色红、有毒、防蠹,再加以白矾、淀粉、皮胶、香料如冰片、龙麝,以淀粉调和而成。”

“剩下的就是调胶的煮胶、和矾、加矾、过滤、配粉、拌料、刷纸、晾纸诸多工序,这些工艺大致从明代就开始成熟了。”

“知道了制作的工序,那么鉴定这是那个时代的万年红也就清楚了。”

“首先就是用纸,早期的万年红和晚期的万年红,用的山贝和本槽,其竹草的配比是不同的,大致就是早期纸中草的用量,会比晚期纸为高。”

“其次就是丹粉材料的来源,早期上品的丹粉,是用的滇料,后期多用化工合成,其中纯度和杂质含量是不相同的。”

“白矾也是如此,明代好矾产于太原,万年红所用为太原矾,而后期有了提纯技术,就多用粤省自产的矾料了。”

“第三就是所有这些东西需要以淀粉调配,早期的万年红使用的是糯米粉,晚期的使用的是番薯粉,这是区分各个时期万年红的最重要区别。”

经过这番讲解之后,袁老师才说道:“这个纸不管是选纸还是用料,杂质含量都略高,颜色看上去较清纸更深,那是因为这种纸陈化之后天然加深的缘故。”

“实际上,如果都是新纸的话,这个纸应当比清纸的颜色更淡一些才对。”

“所以这是明纸?”周至感觉今天算是大开眼界,原来小小一个扉页用纸,都有如此多的学问和考究。

“是的,这批万年红,确是明纸无疑。”

“那我就有个问题了。”周至说道:“如果我们已经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能够研究通透万年红明纸的配方,并且将之完美地复制了出来……那也不能拿来修复明代书籍啊?”

“因为缺少了袁老师你说的长达数百年的自然陈化,这会导致新旧纸张的成色差异啊!”

“所以这就是古纸珍贵之处啊!”袁老师似乎对周至现在才想明白这个问题有些无语:“要修复古籍珍本,最好的修复方案,当然是能够用与之同时代的古材料来予以修复,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啊。”

“至于说完美的新复制品,那也不是完全没用,可以放在衬心,底背这些外表上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需要相同属性的材料来修复的部位上,也可以利用工艺还原出文物在当时崭新的风貌。”

“比如青铜古剑,在它们那个时代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而是如黄金般耀眼夺目,完美的复制品,也能给人另一种震撼。”

“又长见识了。”周至点点头:“是当如此。”

袁老师将那一叠万年红放到一边:“这一叠就算是鉴定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建阳扣和太史连。”

“明清时期,连城、宁化、将乐、建阳,都是闽中竹纸的主要产地,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竹纸产地。”

“其中连城是闽中竹纸生产历史上最为丰富的产纸县,从宋代迄今,历时千年,可谓历史悠久。”

“到清时,连城有一千一百多个纸槽,盛极一时。所产竹纸更是丰富多彩,有生料纸、熟料纸、漂料纸、加工纸、改良纸等五大类六十二个个品种。”

“其中生料纸中的山贝,刚刚我们说万年红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还有一类熟料纸,老字号中包括京庄、福贡,漂料纸中包括手本、金笺、黄榜、奏本、京练、宣纸、玉版、连史、苦竹诸般。”

“前面《闽产录异》提到的将乐‘西山纸’,指的是西山毛边纸,造纸原料是嫩毛竹,必须经由近三十道复杂工序,历时一年多,才能造出优良的西山毛边纸。西山纸纸质细腻柔韧,用于书法,吸墨性强,不褪色,还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等,所以自古就有‘西山纸贵’之说。”

“从宋代开始,建阳就成了当时三大刻书中心。建阳县麻沙、崇化两镇,居民多以刻书为业,有‘图书之府’之称,刻本称‘闽本’,‘建本’或者‘麻沙本’。”

“朱熹《嘉禾县学藏书记》称:‘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可见建阳雕版印刷的繁盛。”

“麻沙刻本的质量虽不及余杭和蜀都精良,但数量却居全国第一。

“因此南宋著名的文人,岳飞的后代岳珂曾言:‘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

“那个时候所用的纸张,就是邵武、三明、延平各县所产竹纸,也是当时全国竹纸生产中心之一。”

“虽说麻沙本比较粗糙,算不上善本,但由于竹纸便宜,书籍成本低,所以为一般贫苦读书人所欢迎,起到了广泛印刷书籍和文化普及的作用。”

“而更关键的是,这项优势让闽人一直延续了下来,从宋到明清时期,一直如此。”

“不过地点也在逐渐变化,从最早的建阳,逐渐转移到了连城四堡。”

“明清时期,四堡曾与京城、汉口、浒湾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明朝四堡雕版印刷书籍有‘发行半天下’之誉。”

“而京城、汉口、浒湾三地的雕版印刷遗存,后来已荡然无存,只有四堡成为全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

“雕版印刷的发达也和当地盛产优良竹纸有关,除经史子集读物外,四堡雕版还有闽西各县方志、名人著作,如李元仲《寒支集》、杨澜《临汀汇考》、郝凤升《九龙诗刻》等。包括当时**笑笑生作品,都曾在四堡刻印,用的就是连城、宁化、上杭等地所产竹纸。”

“了解了这些,就能够建立起一些大体的知识框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