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六百三十八章 《咏怀》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六百三十八章 《咏怀》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7-07 20:28:03 来源:笔趣阁

老头居住的地方也是一个小院儿,不过在西郊,骑车过去还有点距离。

老头老伴儿前些年走了,夫妻俩感情也是极深,从那以后老头就一直单着。

听说还有崇拜者自荐枕席,老头开着玩笑就拒绝了,说谢谢你们的牺牲精神。

当然这事儿是发生在老头书法作品在海外布展引起轰动,拍卖价格在当年能够一幅字换一栋楼之后。

不是夸张,因为老头回来将拍卖说得捐赠给了学校,真的盖了楼,还成立了奖学金。

到了后世人均嘴炮天王老子都敢质疑的网络时代,老爷子的书法在一度招致很多的批评,说什么变化不够充分,法度过于严谨之类。

而更好笑的,是一派人说老爷子的书法不注重变化,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而另一派人却说老爷子的书法过于“媚俗”,为了讨好现代人的审美而放弃了应有的“风骨”。

最讽刺的,是老爷子自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冷印社社长,即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大赛的发起人加评委。

最好笑的是老头本身是从画画开始接触国学的,只因为老师嫌弃他的小时候的画缺乏“文人气息”,更像是卖艺之作,因而才开始发奋努力研习书法的。

中途他还曾经气馁过,是老夫人之前一直悄悄收起他的习作,到关键时刻拿出来给他看,说你看你最早写的和现在写的,进步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嘛。

如此才激发了老头的斗志,继续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而嘴炮他的那些人,呵呵呵……写的字可能家里人都不愿意挂。

对于老头这种人,周至是非常处得来,因为王老爷子,辜老爷子,四表舅,他们其实都是一类的人。

周至不敢说自己也是这一类的人,但是和这类人颇为佩服和亲近。

老爷子根本不以门类和身份自拘,听说周至是辜幼文关门小弟子之后,竟然拿出一本书跟周至请教了起来。

《诗文声律论稿》,吓得周至毛骨悚然。

没毛病,国画,书法,从来都和诗词不分家,老头提倡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后来成了中国书法最权威的赛事,其中有一条特别的加分项,就是鼓励在书法作品当中,自行创作诗词文章。

因此老头本身还是古文专家,诗词创作一向拿手,有两部关于诗文的专着《诗文声律论稿》和《韵语》。

老头的诗文风格也有意思,早年的作品多数在周至看来都是上佳的精品之作。

比如《金台》:

金台闲客漫扶梨,岁岁莺花费品题。故苑人稀红寂寞,平芜春晚绿凄迷。觚棱委地鸦空噪,华表干云鹤不栖。最爱李公桥畔路,黄尘未到凤城西。

这首诗歌是当年首都沦陷之后写下的,金台是古燕都昭王求士留下的黄金台,后来成了燕京的代称,第一联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世事难明,令人看不通透的意思。

二联咏叹沦陷后BJ的荒凉。

三联则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暗戳戳地讽刺国事糜烂而群鸦呱噪,领袖空有形象而无法凝聚人心。

最后一联是说自己任教的位于城西李公桥附近的辅仁大学,那里属于教会学校,尚未受日寇统治,每天上班可以短暂脱离日寇控制,竟然成了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全诗极尽曲折含蓄,堪称带着镣铐跳舞,不失为绝望中咏叹沦陷景物及沦陷生活的佳作。

而老头到了后期,作品的风格全然大变。

比如老头给自己拟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

这是老头晚年推行的“俗化”风格,但是周至认为这与其说是“风格”,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嘲讽和自嘲的戏谑。

“俗化”本身,的确是一种风格,尤其是体现在词作当中,而且是非常不容易的。

宋代婉约派领袖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俗语和口语在易安诗歌里信手而来,却出奇地精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堪称五千年难得比肩的佳句。

但是老头的“俗化”,明显不再此列。

如今很多文人那样,还特意写论文舔老头这样的行为,将老头这种游戏作为,强行拔高到和李清照的“俗化”并列。

周至在这方面相当老实,他当然不会像那些人一般瞎捧,反而借着和老头讨论诗词音律,对老头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表达出诗歌作为意向传递的媒介,能够带给人心的美感与触动。

启老爷子也不和他计较,反倒乐呵呵地拍着周至的肩膀:“肘子是懂这个的,我这其实是当年写大报落下的毛病。”

说起来非常好笑,老头当年下放,却是靠一手好书法躲过了灾祸,到处有人找他写大报,有时候还忙不过来得重写。

原因很简单,因为字太漂亮,刚刚贴出去就被人揭走了。

因此写那种充满“打油味”的俗作,估计就是他当年留下的病根。

周至赶紧安慰:“先生咏怀诗里,有一首却是雅俗交融,情真意切的佳作。”

“哪首?”

周至吟道:“钞币倾来片片真,未亡人用不须焚。一家数米担忧惯,此日摊钱却厌频。酒酽花浓行已老,天高地厚报无门。吟成七字谁相和,付与寒空雁一群。”

这首诗是老先生《咏怀》八十二首之一,文集中题跋叫做《中宵不寐,倾箧数钱,凄然有作》,是半夜思念亡妻睡不着,起来无聊数钱有感而作的诗歌。

周至认为这首诗和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境界颇为相近,而且行文遣字新旧结合,雅俗相陈,情真意切,要说“俗化”,这首才算得上是“俗化”之后的上乘之作。

“诗向会人吟,这首和别的不一样的……”老头叹了口气,有些落寞,然而转脸有笑了,再次拍了拍周至的肩膀:“肘子你也是懂诗的,很多人在我们面前,提都不敢提,你却居然会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