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二十四章 文章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二十四章 文章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1-26 01:26:48 来源:笔趣阁

“好的总编。但是确认之前,我还想请总编看看另外一篇。我觉得,待确认的地方还不少呢。”

“嗯?”韦盛又拿起另外一篇,发现字迹和前一篇一样:“同一个作者?”

“而且写的还是同一个人。”小肖想起里边的内容就忍不住想笑:“那篇才是我更想向总编推荐的,取材角度,简直绝了!”

韦盛戴上眼镜:“一名……特殊的党员?”

这篇则是一个短篇小说的体裁,主角还是刚刚那位老人,但是时间背景却是二九年到三五年那段风起云涌的斗争年代。

而事件背景,则是夹川党史上的两件大事——夹川红水赤色联合特支的建立,与石顶山农民起义斗争。

当时古井苏家有一名大人物,哥老会的清水袍哥,蛮州开午风银楼的大商贾,国府蛮州党部的审查委员——苏华轩。

夹川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二九年的时候,在这位清水袍哥老大的掩护下,夹川红水赤色联合特别支队,在古井乡通往贵州要道小镇——五通场建立。

石顶山起义,则是联合特支以“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名义,在三五年的国统区内,发起的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历时一个多月,给川黔边区国府军及地方军阀以沉重打击,钳制了一个团,四个营,一个清乡大队,三十个团练中队的兵力。

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也成功了。

因为它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红水第三渡,同时也在川黔边区,播下了火种。

从特支建立到起义失败,五通场到古井乡一带,一直是运动活跃地区。

当时到五通场负责工作的也是一名苏家人,名叫苏天均。

苏天均在当地发展了不少同志,并在古井乡到五通场的要道上,修建起一座较高的土楼,在上面工作,并且监视前后。

在那座当地人称为“青瓦碉楼”的地方,向夹川方向看去,视线的尽头处,有一座卖豆花饭的鸡毛店。

那是苏天均的一位堂兄和堂嫂开的,在那里,又能够看到更前方,夹川方向来路上的动静。

后来那个小店就成了一处联络点和观察哨,而那个鸡毛店女主人,也秘密宣誓加入了组织,成为了一名同志。

因为都是单线联系,起义失败之后,这名鸡毛店的女主人也就和组织失去了联系,从此隐藏起了自己的身份,直到很老了,才会同外孙偶尔讲起那段激情岁月。

这就是故事背景,在这篇名为《一名特殊的党员》的小说里,那位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觉悟和理想。

她做的那些事情,只是出于对夫家小叔子的爱护。

加入组织,也只是为了让来往的同志更加信任她,好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放心交流的安全场所。

目的并不高大上,完全是因为害怕他们去其它地方集会,容易被人告发,在自己这里就不至于。

抛开那个特殊的身份,她其实就是一个待人热情,爱护亲族,善良周道,有些聪明智慧,甚至有些幽默狡黠的普通妇人。

在那名外孙的,这个豆花饭店女主人的故事,并不像传统斗争故事那么热血澎湃,慷慨激昂,故事里边应该是正面的角色,也不是个个光明正派。

比如苏天均在堂嫂眼中,就是一个从小顽皮捣蛋,胆大包天,让家里头痛的小叔。

但是越是这样,她越偏心他,不过从来不给好脸,和他打招呼的时候,喜欢带上一句“砍脑壳的”。

比如那些同志,在她眼里都是饥肠辘辘的饿鬼,吃饭的时候,她会特意多添一勺。

大家都很喜欢,还给那团冒起的饭取了个名字,叫“船儿尖”。

会紧张地看着他们狼吞虎咽,谁要是把筷子直接插到碗中间去舀米汤。她就会悄悄上去把那人的筷子拔出来。

因为老礼儿不能那样做,那样子像上坟,她担心会不吉利。

晚上屋里开会,也不是老电影里那般永远团结昂扬,他们也会吵架,吵凶了甚至还会动手。

遇到那种时候,她就会拿擀面杖敲墙,大喊“许叫不许咬”,让里面先是突然安静,然后哄堂大笑。

从外孙的文章里能够看出,这个特殊的党员,并没有接受过党员该有的思想教育,她的思想和行为,依旧是一个标准的旧式农村妇女该有的样子,称不上什么“觉悟”。

她的“革命”,只是出于一种关怀,甚至是一种同情。她只是觉得这些“饿饭人”都不应该饿饭,只是觉得他们和她,都是“同类”。

仅此而已。

这个故事,和当时能够看到的所有红色故事都不一样,颇有司马迁《史记》的风采。

故事中那些本该是英雄的人物,却一个个满身的缺点。

有的邋遢,有的粗鄙,有的暴躁……

但是正因为如此,却显得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有血有肉。

而女主人公那些对同志戏谑嘲骂的下面,更是流动着实实在在,血脉交融的真情实感。

看完这样的一篇独特的文章,韦盛久久无语。

多长时间,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了?

多长时间,没有见过这样原汁原味,不加伪饰的东西了?!

多长时间,没有见过这样歌颂人,而不是歌颂神的东西了?!!

“总编?怎么样?”

“小肖,你觉得它哪里好?”

“我也……不太说得上来,就是觉得,这个阿庆嫂,和样板戏里边那个,不一样。”

“那你觉得哪个才是真的?”

肖幸绢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指:“她!”

不过接下来却犹豫了:“但是让先烈们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作品里,是不是太……我甚至觉得……那祥林嫂的好些俏皮话,真的好好笑……”

“不,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看到作者真正的用意。”韦盛站起来,有些激动地在总编室里走了两圈:“那不叫好笑,好笑只是表面!底下是表述真实,宣扬真理!”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那场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壮举中,一个群体,会有那么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为什么会得到千千万万,普通如这位老人家一样的民众,坚决的拥护和支持!”

“不是人人心中都有信仰,都有主义,都有精神,都有觉悟!”

“但是他们的心中,却都有一种本能!本能!”

“那种虽然身处于黑暗和恐怖的迷雾当中,甚至看不清方向与出路,但依旧向往着平等,向往着光明的本能!”

“这就是我们获得坚决支持,夺取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肖幸绢顿时感觉有股电流,从上到下,过遍全身!

对呀!这才是这位没有受过一点党的教育,非常特殊的党员,为何会在当时,坚定勇敢地选择和党站在一起!

因为声类相求,气息相通,血脉相融!

一个选择光明的群体,当然自然必然,会吸引到这样的人加入!

反过来说,这样一个选择光明的群体,必然只能由这样一些人组成!

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韦盛已经坐了下来:“小肖你很不错,能够察觉到这篇文章,比上一篇还要精彩。”

说完又皱起眉头:“不过却是个取名废,要不……给它重新想个名字?既要含蓄,又能引导读者?”

肖幸绢沉吟片刻:“原标题的确有些直白,失了余味。”

韦盛直接用钢笔将《一名特殊的党员》划掉,将之改成了《她的信仰》,写完又摇了摇头:“其实说信仰也不合适,应该是主人公最淳朴最真实的情感,与那个时代最高大最光明的信仰,发生了和谐的共振,不过……先这样暂定吧。”

“后面这篇文章里提到那个二女儿,后来受母亲激励,同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了西南学生工作队,还曾经冒险进入大同匪窝搜集情报……”

“嗯。”肖幸绢点头:“大同在红水县,属于黔省,这个二女儿,后来应该在黔省工作。”

“第一篇里提到过,这个二女儿后来成为了地区妇联主任,那多半就是遵州地区妇联主任!”

“总编,我这就打电话给黔省文联,让那边的同志帮着查一查!”

“如果那妇联主任真的就是文章中的二女儿,她应该知道得更多,起码这第一篇文章的真实性就很容易确认了。”韦盛点头:“如果时间来得及,这一期我们就上刊第一篇!”

然后接着说道:“后面那篇小说,只是从一名觉悟不深的女主人公的视角,去解读那场起义事件,里边不少人物和细节,看着流光掠影,其实藏着很多信息。”

“小肖你可能要辛苦一下了,多花点时间,顺便了解一下这个作者的情况,我们尽量争取下期能上。”

“是总编,我一定尽力!”肖幸绢笑道:“有连续两期上刊的水平,起码都得一个省作协会员吧?应该是名老作家了。”

“我先去翻翻作协的档案,查查夹川籍的同志,应该很好打听的。”

“怕不是你想的那样。”韦盛笑道:“越是老作者,越容易掉进条条框框。”

“这两篇文章可不一样,只有脑子里没有那些规条的新作者,才能找到这样的取材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我更倾向于……”韦盛用钢笔盖点着胸前的稿子:“小肖,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好苗子。”

这下肖幸绢更加来劲了:“我现在就去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