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百五十七章 回锅肉的考究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百五十七章 回锅肉的考究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1-26 01:26:48 来源:笔趣阁

“名人私用物品,历史上有过类似的东西吗?”

“有啊,BJ故宫博物院收藏着苏轼铭端石结绳纹砚,苏东坡墨妙断碑砚,还有一块从星砚,传说也是苏东坡用过的。”

“黄庭坚收藏过一块中华震旦角石的化石,加工成砖块的模样,石块的中间有一个白色的‘石笋’,而在石块的左侧刻有四句诗的手书: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有署名‘庭坚’二字,下方还有章。”

“这化石现在还在?”

“在,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此说来……”

“如此说来……这是你小子到现在为止,捡到的最大一个惊天大漏!”

“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周至摆着手指头细数起来:“材质,刀工,题材,书法,留字,大苏词,印文。这么多方面的证据,都说明这方印石,是属于黄庭坚私人的物品,对吧?”

“其实还有。”四表舅说道:“还有黄庭坚的宦游轨迹。”

“还有就是当时田黄并非名贵石材,刚刚有人开始用它。”四表嫂说道:“黄庭坚作为喜欢收集奇石的文人,石料颜色与自己的姓相符合,因此用它制作一方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这个得好好收藏起来了。”周至也是过手了价值数亿货色的人,经过最初的震撼之后,心态已经平和,毕竟这东西就算饿死了都不可能出手变现,因此这东西就算在珍贵,其实就是个日常赏玩的玩物而已。

真正舍得出手的那些,也就是十多年后价值几千万而已。

将东西都收拾起来,周至又拖过来两口箱子,赧笑道:“这个就算鉴定费了哈?”

一个箱子里是柚子,剩下的箱子里是萝卜菜头腊肉,四表舅笑骂道:“除了鉴定费,还要帮你寄卖是吧?”

“这您老人家就真是冤枉我了。”周至笑道:“这马上就要去省城了,我带些东西到省城去倒腾去,我认识工美的费经理,就不麻烦您了。”

“那就赶紧抬走,明天早点过来帮厨。”

“有大姐在还用得着我?再说你这菜这么讲究,我写菜谱都写得心惊肉跳的……”

“你放一百个心,那些让你心惊肉跳的,明天饭桌上都没有。”

“……算了我先给干爹送东西去。”

“老规矩,好东西先放我这儿鉴赏半个月。”

“老规矩,鉴赏完后给我出个鉴定书。”

“滚!”

又叫了一辆三轮,周至从四表舅家里出来,一溜烟去了文化馆。

如今的文化馆地方不小,口岸也好,就在新公路码头上头,新华书店对面。

文化馆类似一个小公园,进门是月亮型的圆门,这在夹川各个单位里都挺少见的。

进门又是是一个石头阶梯,上去是大礼堂,县里有时候搞演出就在那里搞。

对面是几间打穿的大屋,类似佛寺大雄宝殿的样子,里边是一些县里名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有时候这里会举办展览,现在里头有一群娃子正在练字。

那是文化馆里的文化人,为了找外水举办的书画班。

右手是一栋新修的四层砖混楼房,文化馆的仓库、资料室、办公室都在那里。

理论上,干爹是文教局的副局长,文化馆是兼管,而县志办,用后世一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用爱发电。

自己发电就算了,还拉着周至一起发电。

不过周至也没有惯着自家干爹,本来说好整理非遗,啊现在还叫做“传统技艺”,结果周至从九斗碗开始,利用文化馆的资料,县志,加上干爹收集的资料,还有四表舅的指导,最后写出了一本美食随笔,取名叫做《川味趣谈》。

这部书的第一册三十万字稿件现在就摆在吴灵均办公桌上,吴灵均正在兴致盎然的翻阅着。

“来了?”见到周至拖着两个箱子进来,吴灵均放下稿件:“写的是不错,不过你这回锅肉起源之说,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科普,就是小科普而已。”

周至的文章里做了几种推测,认为回锅肉的来历有几个说法。

其一是客家的一道家常菜“青蒜闷烧肉”,里面用的青蒜苗,也是回锅肉必用的材料。

其二是干爹的收集的记录,明代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里边,记载的一道明代菜肴叫“油爆猪”:

“取熟肉,细切脍,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这种油爆猪的烹饪方法,已经跟后世的回锅肉比较相近了。只不过在配料上少了一味豆瓣,配菜从青蒜换成了竹笋丝、茭白丝而已。

其实川中的饭馆回锅肉配青蒜是标配,但家里炒回锅肉配菜那就是五花八门了,理论上只要不是爱出水的菜蔬,都可以拿来用作回锅肉的配菜:香干、笋片、蕨粑、盐干菜、仔姜、莲白、青椒、芹菜、蒜薹、熊掌豆腐、凉薯……

还可以几样配菜混搭,变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比如周至就喜欢加泡姜片和泡辣椒段。

作为川菜的代表作,回锅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相当明确的,不过关于其起源,则是相当不明确的。

周至又给加入了一种猜测——祭肉。

古代人祭祖祭神时会摆设煮熟的猪肉作为祭品,这种祭品猪肉普遍偏肥而且切块较大,纯用清水煮熟,不放任何调味品。

至今夹川都保留着这样的风俗,祭祀祖宗的那块肉,用的是臀尖或者二刀肉,四四方方一整块煮熟后上供。

祭祀完成之后的程序就是散福,也就是人们分食祭品。这种大块的白水煮肥猪肉,加上摆了半天完成礼仪,到分肉的时候已经凉了,吃起来的感觉可以想象。

清代宫廷祭祀就是典型的例子,白水煮猪肉的祭品,最后按照程序,皇帝皇后分得猪脾,众大臣分猪肩猪腰子之类,分完之后,必须要在祭祀现场吃掉。

想着猪脾那腥膻味儿,周至不禁感慨,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清代皇帝们算是“以身作则”了。

不管怎么说,几次过后,就有大臣动起心眼,藏起了“料布”。

料布就是一张帕子,不过别的帕子只怕不干净,这块帕子只怕干净。

上面用盐、酱油、调料卤汁狠狠的浸泡过,在分派吃祭肉的时候,那这块帕子垫着吃,边吃边偷偷抹,其实就是给肉上作料。

民间规矩没有这么大,因此也就没有这么讲究,因此这种祭祀用的大块猪肉,在肉食相对金贵的古代,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改刀之后二次加工,再“回”一次锅之后,配上丰富的佐料和配菜,变成美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