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七百六十章 临阵磨枪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七百六十章 临阵磨枪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11-14 22:44:13 来源:笔趣阁

比如一些近现代的名家如徐悲鸿,关山月,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晚些的赵无极、蒋兆和、吴冠中,甚至更晚的范曾,这些人的作品价格都起来了,现在都能达到百万千万。

然而明四家,清四僧,扬州八怪等人的作品,价格虽然比上面这些人远有不如,但勉强也还可以。

然而真正的清代大书法家,如王铎、郑簠、梁同书这些历史上赫赫大名的清代大书法家,民间几乎都没听说过。

而比这些人名气还差一大截的成亲王和铁凝这种,那就更是没人认识了。

所以他们的作品,便宜到令人发指。

要不是周至之前收过几位名臣的中堂对联,加上今天了解了一下清代书法家作品的价钱,都不太清楚这件事儿。

这本身是一个价值洼地,加上今天这事儿,启老又对周至的书法提出了要求,要他开始“刷帖”,因此干脆以此为契机,让马爷帮忙淘来了一批“资料”。

之所以称为“资料”,是因为价钱太便宜了。

比如有“南董北王”之称,历史上与董其昌齐名的大书法家王铎,其大作要再过十三年,才能堪堪突破百万,现在简直就是在地板上爬行,一幅笔意精到的《草书五言诗作卷》,六十厘米高,两米多长,还不到八万元。

就连王铎都才这样,别的就更是惨不堪言。

成亲王的东西马爷找来了好几样,立轴横卷册子都有,不过连破万的都没有,一幅临赵孟頫的《千字文》,才六千块。

虽说六千块已经是现在已经是市长一年的工资了,但是在在座几位的眼里,卖的都不算贵。

启老打开《千字文》:“这个好,临字最讲求‘追随法度’,如果天马行空自己写,那就是抄内容而不叫临帖了。肘子你看成亲王的这个,这就是最规规矩矩的功夫,值得你学习。”

这就有些以己度人了,周至搞这堆东西的目的就是因为便宜,未来升值空间巨大,哪怕现在去荣宝斋买出来的,也差不多可以理解为白菜价。

真要是两本《淳化阁贴》得以回归的话,绝对会是一件举国轰动的大事件。

国人对于清人法书的兴趣也必将大增,或许都不用在等上一世那么多年,等到几部出名的辫子戏出来,就能够迎来一波追捧。

这也算是抱着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心思了。

王老爷子也没想到这些上来,对启老爷子的说法很是赞同:“贴学和碑学大不同,碑学学的是间架结构,但是碑学的特点,注定了就会损失书法上无数的细节。”

“贴学是纸上的书法,和石头上的相比,那就是所有的细节都完全地保留了下来。”

“哪怕是用双钩法做出的模本,那也只是‘下真迹一等’,是碑拓不能比的。”

“对,所以当书法进境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应该从碑学向贴学转变了。”启老又从那堆作品里挑出一幅来:“这个也不错,他还曾经做过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

乾隆的书法老师有两位,一位是张照,一位就是现在这位,梁诗正。

两人的书法都是清代“馆阁体”的代表,张照早年学董其昌,其后逐渐加入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之后学王羲之,终于独成一家,而且左右手都能写。

乾隆非常欣赏他的字,当时很多旨意,都是张照代笔。

而梁诗正的功名是探花,初学柳公权,再学文征明和赵孟頫,到了晚年再学颜真卿和李北海。

现在启老手里拿着的是一份《奉和十诗贴》,就是他作为乾隆的书法教官,陪和乾隆诗作的十首诗歌的合集。

不过馆阁体因为过于追求华丽和规矩,在接下来会被丑书横行的书法界大加抨击,导致张照和梁诗正两尊大神的书法,被一群爱好者抨击得体无完肤。

这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周至一直认为所谓的个性解放固然是好,但是那得有个前提,就是一个人已经把规矩做到了极致,到了不得不追求变化的时候了。

就好像嵇康,天地当房子,房子当衣服,自己在里边赤身**接待客人还能够泰然自若,的确是彰显个性的表现。

但前提是嵇康当时已经混成了精神领袖,文坛泰斗,已经完全称得上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其余六个哪个不是特立独行张扬跋扈的人物,在嵇康面前都不够看,规规矩矩称小弟。

《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从军》,《幽愤诗》,能够作出这些优秀作品,之后你打铁也好,裸奔也好,那天下人都只有高呼牛牛牛的份。

可要是伱家楼下小卖部老板,有一天喝醉了也来这么一出,那大家就只有报警打110的份,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嵇康,只会当他是疯子。

只可惜这个世界上,真性情的人少之又少,而为个性而个性,希望博眼球的家伙,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

没有嵇康的内蕴,却要比嵇康还张扬,这就不叫精神,叫精神病。

书法界也是如此,周至的心里,练习间架结构和笔画圆转顿挫的法度,是每个练书法的人的必经之路,这些都练好了,才有资格谈变化,否则就是笑话。

而张照和梁诗正,就是已经将这条必经之路走到了尽头的人。

虽然最终没有“掷破门墙”,“另辟蹊径”,却已经足以让人五体投地地佩服了。

相比张照,梁诗正学书的路子和周至比较相近,周至也受颜真卿和欧阳询的影响较大,还有就是黄庭坚。

而文征明也是继承的黄庭坚一路,所以梁诗正的参考大量文氏笔法的书风,在周至看来,就比较“易学”。

这些书法作品加起来也有几十幅,有中堂大字,对联,大小册页,扇面,甚至书信,便笺……总之是各种花样都有。

最贵的就是王铎《草书五言诗作卷》,其次郑簠、梁同书,这些名家的作品一幅大的也不过两三万,而如成亲王《千字文》,梁诗正《奉和十诗贴》,甚至都没法过万。

有些扇面便签,甚至连千都上不了。

因此东西数量虽然多达五六十样,却也只花了周至二十多万。

启老爷子只简单让大家都过了一遍这些清人法书,最终将成亲王的几幅挑了出来:“临阵磨枪,不利也光。今晚上我们就好好补补成亲王这一课,别去港岛露了怯。”

虽然是临同一本贴,赵孟頫、董其昌、王铎、成亲王,他们出来的字和明代肃王府碑拓的《淳化阁贴》,又多有不同。

而成亲王临帖用的草书,相比行楷,也减了几分赵体的端秀,多了几分晋人的风流,这个变化周至当然看得出来,也感受得到其精妙。

但是要如启老那般拿着一支枯笔,在成亲王一幅草书《书谱》的临帖上,讲解分析得头头是道,那就他做不到的了。

一晚上下来,不光成亲王书法鉴定方面增长了不少学问,就连关于书法的结字,守宫,晋人运腕变化的技巧细节,从书法的理论到实践,周至都算是长了大见识。

想到乔老爷时常能有机会过来得到耳提面命,周至甚至生出了嫉妒之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