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产业伤痛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产业伤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15 09:22:44 来源:笔趣阁

“嗦嘎……对于财大气粗的索尼,富士,东芝来说,他们要追赶柯达的步伐可能并不难。”松井造说道:“但是对于其余众多希望转向数码领域,但是有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厂;或者说虽然有资金有实力,但由于前期策略失误投入不够,导致没有来得及研发自己系统的大厂来说,你们的方案,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一步到位的选择?”

“松井先生你完全明白我的意思!”周至端起酒杯来:“果然是行业精英!”

“这就是你们帮助微软研发VC的真正目的?”金淳一也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得到微软的可视化控件知识产权授权,研发出Linux的可视化控件版本COS,并且交换到核心知识产权,再将之缩减成移动设备使用的iniCOS,这就算找到了一个新的市场!”

“UNIX垄断服务器和中小型机,indos,Ios,Linux竞争个人电脑,iniCOS则绕开它们,发展移动设备操作系统。”松井造连连点头:“虽然市场小很多,但是却躲过了技术壁垒,起码有了吃肉的可能,而不是每次都只能做大厂的雇工。”

“四叶草能够在死胡同当中想出这样一条路来,也是很不错了。”松井造和周至碰了一个:“周先生真是年轻有为啊。”

“哪里哪里,我们只是一个小公司,急需发展的机会。”周至说道:“今天告诉两位这些,就是想说……要是有一天,贵国有公司需要这样一个平台的话,告诉他们,中国有这么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

“周桑没有想过出国路演,寻找投资吗?”金淳一问道:“如果系统成熟,去纳斯达克的话,应该很有机会的。”

“对,现在我国国内财团也在找寻资金出路。”日元升值影响太大,导致日本国内出现经济问题,大量资本都在积极拓寻海外的机会,松井造闻言立即点头道:“如果周桑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安排。”

“天使基金我们已经找到了。”周至的话却让松井造有了些遗憾:“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安盛基金,它给我们投了五百万美元,我们现在正委托沪市的两家厂商,试制基准板卡。”

“你们是要搞类似那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那怎么可能?!”周至啼笑皆非:“就算是贝岭和华虹,他们也没有那样的实力!”

沪市是国家目前最大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但是说起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历史,那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中国的半导体工业诞生一五计划期间,最早由苏联和东德协助,在首都建立了第一批半导体工厂——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

五六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之母谢希德从IT回国,被调往北大任半导体教研室副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年,谢希德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同年,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旨在培养实验技术人才。

有了科研学术人才,有了工厂,有了技术工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直到现在才搭起了架子。

很多沪市的半导体工业就占领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在量产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

后来的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OS电路;而无线电十九厂,则和首都东光电工厂并驾齐驱,成为中国IC产业中的南北“两霸”。

国家整体的芯片半导体技术研发,在当时与国际差距并不是太大,甚至在一些方面略有领先!

比如英特尔在一九七零年研制出的1KB的DRA,而我国则在一九七五年也研制出来,仅仅比英特尔晚了五年时间。

而这个时候,三星才进入半导体行业不足一年,台岛的起步,甚至比大陆还要晚,才刚刚起步。

就算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科院沪市冶金所开发的离子注入机,甚至出口到了岛国,助力岛国的芯片制造。

但是这个产业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和隐患,那就是虽然工程技术人员有相当实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来制造芯片的生产线和装备是引进的,一旦过时了,又该怎么办?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了,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时,我国从岛国全套引进了七条半导体生产线。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才发现,因制造工艺中的技术问题和软件设计问题无法解决,生产线设备不能发挥作用。

半导体产业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发展成了必须依赖工艺技术,软件设计,半导体生产三者联动的“巨大明珠”,又娇又贵,已经长成了“买不起的样子”。

国家在芯片半导体产业上投入不均衡的、不充足的弊病,终于暴露了出来。由于在上就投入不充足,落后于别人,导致市场差距随着摩尔定律演进越拉越大。

一旦代差形成,那就真赶不上了,自行研发不仅不划算,还会耗费很多时间,财力,等到产品出来直接落后好几代,黄花菜都凉了。

“908”工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前年,受日韩两国先后在存储芯片领域赶超美国的启发,国家决定投资二十多亿到当时市场化运营水平最高、同时具备DRA研发能力的无锡华晶,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

但是审批节奏慢、工程建设拖拉,直到今年才堪堪投产,而且技术从投产那天就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四五代,眼看是必然要亏损的了。

好在还有一个成果,那就是贝岭。

贝岭是八六年规划建设的,当时为了整治微电子行业一放就“散、乱、差”的问题,国家出台了集成电路“七五”行业规划,决定在沪市和首都建设两个微电子基地。

沪市采取了合资模式,一来方便技术引进,二来也是依托国外产商解决销路。

说白了就是代工。

投资商是当时通信产业的大牛贝尔公司。

贝岭在成立之初的主要业务是为贝尔提供专用于通信的集成电路。在业务模式上采取了ID的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也就是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统统自己来做,算是当时相当有实力的一家厂子。

但是贝岭“代工厂”的本质是无法提振国家产业的,因此吸取了“908工程”的经验后,国家已经开始筹备“909工程”,这一次准备投入五十亿,用来建设与产业配套的IC设计、半导体元器件销售、对外风险投资等产业。

这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有很多,比如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知识产权保护、获取市场、保证投资效益等等。

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本地企业加引进的模式,由华虹与岛国NEC合资成立华虹NEC,承担“909工程”的生产项目建设。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