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千九百二十章 北方盏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千九百二十章 北方盏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4-03-10 21:48:17 来源:笔趣阁

大阪这只建盏釉色绀黑,玻化程度极佳。釉面上的油滴斑纹呈卵状散射分布,整体色泽为纯银,也有些许泛金色,直径虽不太大,但金属镜面感较强,在光线下表面会有一层蓝色的光线作用,本就是传世鹧鸪斑中的最上品。

因为备受重视,这只建盏还在明代中叶,就被拥有它的大名们在口上镶了金,经过岁月沉淀后,金边也已经和建盏浑然一体,形成了金边,黑釉,金银滴,铁胎的美学元素。

“周桑,您真是太刻苦了。”前来上班的工作人员小野打开鉴定室的大门,见到周至又是对着馆藏文物坐了一夜,不觉大为佩服。

“天亮了?”周至抬头,发现自己的脖子有些僵了,于是站起来走到宽敞的地方,练习太极套路,让身体得到缓解。

“我给你带了点果子,还有奶茶。”小野年纪比周至要大十多岁,但是对周至异常客气。

“谢谢小野君。”周至笑道:“放桌上吧,我一会儿吃。”

“周桑的学风才是值得我学习的。”小野将东西放下,对着周至一鞠躬:“难怪才接触建盏不久,就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那个倒是和我接触建盏没关系,”周至笑道:“是因为我对宋金时期的北方窑口,相对熟悉的原因。”

这就是小野平次对周至这么尊重的原因,因为周至在给安宅英一收藏的瓷器做鉴定的同时,也对美术馆的收藏瓷器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自己平时很难接触到的建盏,更是投入了绝大的精力。

然后周至就发现了馆内收藏的另外一只油滴盏,不是建窑所出,而应该是金代的磁州窑。

磁州窑离宋代北方著名窑口钧窑、定窑不远,在北方沦落到金代之后,部分窑口的窑工开始分散,将制造工艺带到了周围地区,磁州窑便是其中一处重点地区。

磁州窑受定窑的影响最大,以用“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纹刻划”等手法制作的白地黑釉瓷器为最大特色,也有青瓷和继承自唐三彩的,风格也与之类似的宋代红绿瓷。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的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以至于后来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晋省介休窑,霍县窑,鲁省淄博窑,赣省吉安吉州窑,闽省泉州窑,蜀省广元窑等,都出土了大量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所以直到后来,中国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还有“南景德,北彭城”一说。

北方的磁州窑能够影响到闽中,蜀中,同样的道理,南方闽中的建州窑,同样也可以影响到北方。

美术馆内的那只油滴盏,油滴大小,圆度,分布,都极为均匀,与其余几只相比,变化少了许多。

周至经过研究以后,发现这些“油滴”,其实是一种以气泡为核心产生的小型窑变区域,这样的银斑,和其余几只建盏的含铁基质釉在半融化状态下,离子浮动于釉面所形成的二次还原性窑变,从原理上来讲就完全不同。

这样的斑纹,也缺乏了油滴那种通过反光能够得到蓝色为主,类似七彩油膜衍射反光的效果,而是一种类似“雨滴”的简单反射效果。

这种差别的情形周至也非常熟悉,在研究钧窑的过程中周至就知道,宋钧,金代钧窑,明清景德和内御窑仿烧钧窑,也存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情况。

那就是一个窑口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模仿另外一个窑口的结果。

等到再研究到胎骨上,周至一下子就乐了,这不就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没有化妆土掩饰的磁州窑土吗?!

磁州这个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是因为那里产磁铁矿,建窑的斑纹,其实也和胎体中所含的铁质有关,胎骨的性质不同,斑点效果也不同,产生从曜变到油滴再到兔毫等多种变化。

建窑使用是铁胎,就是含粗颗粒的石英,含铁量高达百分之八左右的黑坯,这个特质,让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虽然呈还原褐色,却也是由于窑中后期氧化所致,坯体内部,依旧还是黑色的。

磁州盏的胚体很明显也可以模仿建窑,但是由于釉料采用的是北方特有的花斑石磨出黑釉,成分和建窑釉胎完全不一样,底色更加沉稳,但是蓝色淡了许多,总体光线变化上不如建盏丰富,油滴更圆更细小,也更加均匀。

当然了,周至能够发现这个,与岛国的建盏研究者本身的水平其实关系不大,而是两国的样本和研究方式不同决定的。

大陆建盏多残次品而少整器,胎体外露,釉色多玳壳釉,兔毫纹,而少油滴,少曜变。

岛国建盏为全品,整器,但是数量非常稀少,几乎都是珍品,多曜变,油滴,而少兔毫,玳壳。

因此岛国人对于建盏釉色,釉斑,研究得更加的深刻,却很少见到剖开的胎骨,仅从具有浓厚爆浆的胎足研究,经验明显不足。

而大陆刚好与之来了个相反,因为残品丰富得很,故而对于宋瓷窑口的釉下胎骨研究得非常透彻,釉色当中别的窑口都还好,唯独对曜变天目和油滴天目等高品级的建盏,缺乏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而两国虽然目前依然还处于“蜜月期”,但是在电子,金融方面的合作较多,在文体方面,更多是围棋,乒乓球等项目,文物方面的交流多流于展出,而极少深入到学术研究上。

周至和小野平次,很意外地在大阪东洋瓷器美术馆完成了这样一次让双方都惊喜的合作。

“小野君,看你也是熬了通宵的吧?论文完成了?”周至打完了太极,坐下来开始吃和果子:“东京大学那边怎么说?”

“频谱分析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小野平次笑道:“有了这个实验结果,我们的论文今天就可以发出去了。”

“周桑你的推断是完全正确的,那只建盏……嗯,现在似乎用‘雨滴盏’来命名更加的准确,其胎土和釉料,与磁州窑的频谱结果非常接近,与建州窑的频谱结果偏离很大。”

“当然了,除了胎骨的含铁量。”

“那接下来的事就要继续拜托小野君了。”周至笑道:“只可惜我过几天就要回去了,要不然跟着小野君做研究,一定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