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 通透的教授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 通透的教授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4-03-27 20:45:05 来源:笔趣阁

“除了A区,我们还有b区和c区。”李教授意气风发的指给众人看:“那里,A区南面四米处,就是b区了,我们在那儿确定了两米乘两米的探方三十一个,一米乘两米的探方一个,从这里过去,将一直清理到侏罗系砂岩顶面为止。”

“从目前的嗅探工作来看,b区文化层最为深厚,石制品基本出自未被扰乱的原生地层,石制品保存完整,以石核、石片、石器以及断块四种类型为主。”

“如果说A区的石器密度最高,那b区的石器则质量最高,地层最完好,最具有研究价值。目前b区工作才刚刚开始,已经出土了两百件左右。”

“剩下的那片比较远的,就是c区了?”周至指着另一片正在用石灰画线的区域问道。

“是的,c区位于东北约四十米处,文化遗物被埋藏很浅,在零点八到一点八米厚的夹砂的黏质粉砂层之下,其下为侏罗系红色砂岩侵蚀面。”

“由于c区地层经过扰乱,属于次生堆积。因此我们会大体分作两个发掘层进行工作。估计那边的出土器物会少一些。”

“什么叫做次生堆积啊?”周至是有疑问就会问的人,从来不会不懂装懂,也不会因为脸皮薄而放过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哦。”这就说到李教授所擅长的领域了:“考古学所指的次生堆积,也叫二次堆积,是指含文化遗物的地层经如水流、风力、滑坡、塌陷等自然力的搬运,再次形成的堆积。”

“就好比我们刚刚说过的b区,那就是原生堆积,可要是来一场山洪将它冲到了另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原生堆积受到自然力的扰乱,在它处重新形成非正常的地层叠压关系,这种被自然力形成的打乱堆积层,就叫做次生堆积层。”

“原来是这样,那c区的石器密度就应该更少了。”周至明白了过来。

“是的,虽然面积最大,但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要先放到Ab两区上。”

“这里的旧石器,和长江下游流域的文明联系得起来吗?”周至又问道。

李教授笑了:“看来这位同学是做过功课的呀。”

“没有没有,我就随口问一问,”周至赶紧摆手:“我就是有点好奇,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在长江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那有没有可能,是古人在沿着长江向下游的迁徙过程中,渐渐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了新时期时代。”

“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李教授指点着周至:“但是考古学是科学,不是可以像文学那样天马行空的。”

“长江下游,有发现距今约三十万到十万年前后的‘南京人"、‘巢县人"‘和县人",这些古人类以小型砾石石器为主,这是‘南方主石器工业系统",和北方的区别明显。”

“晚更新世以来,安徽潜山彭岭、苏州三山岛等遗址的石器,以燧石、玛瑙为主要原料,这又体现了典型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

“总体说来长江下游内部存在旧石器文化的差异,但基本都表现为早期以砾石石器工业为主体、其后石片石器工业兴起的发展趋势,而且晚更新世之末,稻属植硅体和陶器的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来临的重要前奏。”

“李教授,什么又叫做植硅体啊?”

“哦,植硅体是植物硅酸体的简称。由于植硅体具有耐腐蚀、抗高温的特性,可以在岩石和土壤中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植物死亡或凋谢之后,在很难保存花粉和其他生物化石的地层及灰烬层中,植硅体一样可以返回到土层中很好地保存起来。”

“一般只要是生长过某种植物的土壤,就会保存着这种植物相应的植硅体,通过分析土壤的硅酸体组合,就可以

判断出这里曾经生长过什么植物,寻找古人种植作物的地点;从古人生活遗址的灰烬中分析出的硅酸体,可以判断古人用过什么植物做燃料。”

“绝了!”周至听得眉飞色舞:“还可以这样!那稻属植硅体的发现,就表示那些古人种植过稻谷,用稻秆做过燃料,用稻壳和泥抹过墙!”

“完全正确!”李教授对周至竖起大拇指:“看来这同学没少在农村待过,最后一条都说得出来!”

大家都哈哈大笑,打趣卫非是真正在农村待过的,但是却都不一定说得出来,这事儿还得看人。

“不过从目前来看,正如你所说,长江下游的旧石器晚期与新石器早期之间,的确存在一个缺环,仅在万年县大源盆地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旧石器和陶器、个别磨制石器并存的特征,但是规模极小,达不到‘文化"的规模。”

“我们在高家镇这里发现的旧石器,都是砾石工具,打片使用的锤击法和碰砧法,器物组合以砍砸器为主要类型,伴有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他类型。”

“这些都具有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鲜明特色,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代表,但是很遗憾,却无法补上肘子刚刚所说的那一环。”李教授的语气轻松得很:“甚至和几百公里处的巫山大溪文化的直接关系,都难以确立。”

“李教授,你说着很遗憾,其实一点遗憾的意思都没有啊?”大家混得熟了,李老三也开始和李教授开玩笑。

“我们这行就是这样,讲求实事求是。”李教授也不在意:“发掘出什么,就研究什么。”

“这处遗址已经填补了许多的空白,为研究早期人类在西南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如何适应三峡地区独特地理环境的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对西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和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身就是重大发现,意义非凡了。”

“至于说这辈子有没有机会看到考古工作填补上那缺失的一环,甚至是亲自发现……”李教授笑着摇头:“想肯定是想过的,不过想多了反而会耽误手里现有的工作。”

李老三不由得大感佩服,对李教授竖起大拇指:“教授真是通透之人。”

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