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不公平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不公平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1-26 01:26:48 来源:笔趣阁

精彩的不光是菜品,而是那些菜品背后的历史典故和人文价值。

比如在讲“豆花”一道菜的时候,内容就讲到了豆腐的发明人到底是谁的故事。

其实豆腐的发明者有很多传说,分别有乐毅、刘长(瓮春)、刘安、王莽、关羽等说法,而以刘安发明说最广为人知的原因,乃是根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始自淮南王”。

但是光西汉的淮南王其实也老多,分别是英布、刘长、刘喜、刘安。

这四人当中,最有可能发明豆腐的人应该是刘长跟刘安了。

刘安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奇人,他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着名的《淮南子》一书。正是因为刘安的奇人奇事,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豆腐是刘安在山上炼丹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这种观点也是豆腐诞生的主流观点。

但是周至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问题就是:刘长刘安贵为诸侯,还需要诸事亲力亲为吗?

故事就是蜀中郫都瓮夫人的故事。

各个行业的人会将本业“开业祖师”加以供奉,这种行为相沿成习,世代不绝。比如说建筑行业会将鲁班供奉起来,中医药行业会供奉神农氏等等。

在郫都,豆腐从业者供奉的“开业祖师”,名字叫“瓮夫人”。

这个翁夫人到底是谁呢?得从淮南王的事迹里边去寻找。

根据《前汉记》卷七之《前汉孝文皇帝纪》记载:“六年冬……十一月,淮南王长,谋反发觉,徒蜀郡,道死于雍,谧曰厉。”

这个蜀郡雍地在哪儿呢?郫都花园镇。

当年的淮南王是刘长,因为意图谋反,被汉文帝贬到了四川,在雍迎娶了瓮夫人,史载“迎聚郫人瓮氏女为夫人”。

接下来就转入地方史志,根据记载,刘长去世后,这位瓮夫人便一直为刘长守灵,去世后则羽化登仙。

神奇的人物背后必定有神奇的故事,相传瓮夫人为刘长守墓期间,日日勤于祭扫、上供。后年事渐高,牙齿松落,只能用石磨将黄豆磨成豆浆,煮熟后饮用。

有一次上供之时,不小心把蔬菜里面的汤汁撒到了豆浆当中,很快豆浆竞因此凝结成块。

不忍浪费的瓮夫人尝试了一下这凝结成块的豆浆,发觉味道还不错。

于是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摸索,终于发现了其中诀窍:那就是在煮熟的豆浆中加入适量盐卤,豆装中的蛋白质便会凝结,稍加压榨,用刀切块,这就是“豆花”。

后人为了纪念瓮夫人这项发明的功德,在其死后,将其葬于祭祀淮南王刘长而建的淮南祠后,并为其立了像,与刘长象并立于祠内。

只不过到了后来,刘安这个淮南王的名气远远大过了所有的淮南王,导致豆腐的真实发明人被张冠李戴了。

“豆花”这道菜的故事当然远不止于此,比如周至认为,翁夫人发明的其实不是豆腐,而是“菜豆花”,这种以蔬菜碎汁制作“菜豆花”的方法,在很多少数民族当中还有保留。

而点卤法可能不是也翁夫人的创举,很难想象一个守墓的妇人会有精力干这个事儿。

更大的可能,是与盐都的盐冶工业相关。

在那里,豆浆是重要的除杂剂,加入卤水当中,就能够变成豆花,将杂质带到溶液表面,去掉它们,就可以得到制盐的澄清液。

于是“点卤”制作豆花之法,自然而然就在盐都得到普遍应用。

如果将“豆花”再放入木框中,压去多余水分,白嫩为玉的豆腐就这样制作成功了。

而川菜里边的“豆花”,在盐都富顺一带形成规模,然后沿着沱江一路南下;传到蛮州江门镇,创出了“荤豆花”;再传到夹川县,形成了“**豆花”。

而沿着岷江而下,在嘉州地区,形成了“嘉州豆腐脑”。

沿着岷江向上,则形成了“麻婆豆腐”,“旌阳豆鸡”,“怀远帘丝”等菜品,构成了川菜豆制品的版图。

诸如此类的东西,在书中数不胜数,配上各种配图,内容充实详尽,资料配图真实可靠,故事也非常有趣。

当周至夹着一卷卷轴进入县志办的时候,干爹吴灵均正坐在办公室的靠椅里,两脚放在茶几上,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这大开本的《川味趣谈》。

见到周至进来,吴灵均心里竟然莫名其妙也升起一种敬重的感觉。

只看书里老练优美的文笔,深厚的蓄养,信手拈来天马行空的典故串联,一道菜给翻到细致到无法再更加细致的出处,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高二少年的手笔。

其实里面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自己提供或者指点的,但是剩下的另一半,却是肘子自己的功力和沉淀。

换一个说法,就是这书里自己知道的一半里边,有很多肯定都是肘子知道的;

而肘子知道的那一半里边,却都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就是吴灵均肃然起敬感觉的思想根源,见鬼了这是自家干儿而已!

轻咳了一声,干爹将两脚从茶几上放了下来,将书翻过来丢到了书桌上,用粗短的手指点着背后的价格:“二十元!二十元一本!你自己说丧不丧良心!”

这就是**裸的嫉妒心驱使之下的恼怒发泄了,但是周至很理解干爹这样的心情。

同样是耍笔杆子的,有的人只能在县里横一横,除了官定文章在县刊县报新县志里登一登,竟然连蛮州都没有去过。

可有些人的东西,省厅上赶着给他出版!待遇还给得这么丰厚!

关键是里边有一半的东西是自己也会的!

太不公平了!

周至只好安慰:“价格也不是我定的,说是版权拥有人,一样是仰人鼻息,人家让我怎么拿,我就怎么拿;人家让我拿多少,我就只有拿多少。半分自主权也么有的……”

干爹翻起了白眼:“少得了便宜还卖乖!老刘说是这次去部里参加会议,第一届中国国家图书奖的评选下来了。”

“所以呢?”周至激动地搓手手,一听就吓人得不得了,莫非还能得这么大的彩头?

“瞎兴奋个什么,你这感觉也太好了吧?”干爹莫名其妙:“这个奖初步定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含科普,古籍整理,少儿,教育,辞书工具书以及民族文版图书九大类。你说说你写这个玩意儿,能够归到哪一类里边去?怎么着还想拿奖?”

“啊这……”周至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还真是哪个门类都套不进去,滴咕道:“做饭能算艺术不……那你提这茬是什么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