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七百零七章 先汪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七百零七章 先汪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3-22 09:53:28 来源:笔趣阁

“听乔木说你在首都有住处了?”卫宜笑道:“那我们可以提前点去,要是学校没开门,我们就住你那儿了。”阑

“那没问题,你们随便住。”周至笑道:“要是没开学,就在首都游玩两天,义兄现在可以给你做导游。”

“肘子你可真能干。”卫宜表扬道:“听说你的书要出英文版了?”

“八字还没一撇呢,翻译就是《美食侦探》里那个付霞,你觉得她靠谱吗?”

“译稿到时候给我看看吧。”卫宜也不好意思说别人不行,决定给周至再上一道保险,起码可以帮着把把关。

车辆朝着法王寺方向行驶,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小镇——先市镇。

这里周至经常路过,但是从来都停不久,因为都是路过,然后停下来购买这里的特产——酱油和香醋。

大家在这里下了车,然后走入镇子,去拜访一位先贤的墓葬。阑

这里位于红水河畔,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由于红水河自古以来就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赤水河沿岸自然就逐渐形成了不少村落、古场、古镇。

而先市作为红水河盐运古道的重要码头和驿站,也慢慢地形成了集市、老街、店铺,成为了夹川的四大古场之一。

街道清幽静谧,石板路两边的镇民过着安静闲逸的生活,反倒是周至一行学生娃的陌生面孔,引来了大家的好奇。

先市镇有两条街,一条是穿过坡上古镇的“上街”,一条是接通河边码头和酱园的“下街”。

在两街接口之处,有一处小小的墓地,墓地差不多有一百平米,是一个青石板的小广场,由三面矮墙围了起来。

广场中间是一株古榕树,而另一头,则是一个馒头状的古墓。

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书法遒劲,上面写着“唐神童授符县令先汪之墓”。阑

“大家是不是很奇怪为何场镇中间会有一座古墓?”周至问道。

大家都在点头。

周至开始给大家当导游:“因为这里啊,其实是先有了这座墓,才有了这个镇子。”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叫先轸,我们做过《城濮之战》节选的阅读试题,里边就有他。”

“这位先汪,据说就是先轸的第五十世孙,三岁启蒙,七岁日诵万言,被推举于朝,蒙诏试,然后得授神童。”

“有了这个身份之后,先汪就作为宫中伴读,陪伴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读书十四年,深通经史,到二十一岁赐进士出身,成了我们蛮州有历史记录以来的第一位进士。”

“皇帝登基,伴读本来会被重用,然而他屡次上书请求返回家乡,最终回来当了个县令,治邑政声卓著,非常受老百姓的拥戴。”阑

“再之后辞了官职,在安乐山白猿书院主讲,教授乡中弟子,培养人才,还留下一首描写安乐山另一位著名人物的诗歌。”

“这位就是我们夹川的第一位文曲星,今天带大家过来拜一拜,希望他能够保佑我们好好经历这一年,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说完打开自己带来的香烛点燃,认认真真地插到了先汪墓前,带领着小伙伴们对着墓碑来了三鞠躬。

小伙伴们都不明觉厉,在这位唐朝的夹川牛人面前什么傲气都不敢有了,规规矩矩地跟着周至施礼。

结果这番动作惊动了广场周围看热闹的人,没一会儿就有一个老者急急地过来:“请问你们是……诶?你……是陪吴局长来过我们这儿的肘子吧?”

“呵呵呵,老先你好啊!我们马上高三开学了,这次是带着同学们来祭拜一下您先祖,希望他护佑一下我们夹川的文脉。”

“哎哟,你们都是我夹川的秀才,这是给我老先家多大的脸面啊。”听周至介绍人群里还有今年刚刚考去首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老先顿时肃然起敬:“那咱去家里聊吧。”阑

“家里怕是也坐不下。”周至笑道:“这儿宽敞,咱就在这儿聊吧,一会儿还得去安乐山呢。你就给大伙儿讲讲这先市的来历。”

“这如何是好……”老先感到满不好意思,但是这边人又实在是太多,正好有人挑着一筐枇杷路过,干脆买了下来招待同学,然后才讲道:“其实这是老祖当年临终前指示的地方,说他死后,便要葬在此处。”

“后人当时就留了一支在这里,安葬老老祖之后呢,就开田守墓。”

“这里背山面水,气候适宜,无旱无灾,特产还挺丰富,很快就发展成了一处鱼米之乡。”

“因为是从这处墓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如大家所见,老祖的墓葬,就落在了镇子的中心。”

周至补充道:“看这里的青石板路就可以知道,当年先市是多么繁华,和马街榕山不遑多让,先市最好的特产是什么——酱油,酱油的产生需要什么?需要富余的盐和粮食。”

“因此大家要知道,在古代能够以醋、酒、酱油、糖闻名的地方,再穷都穷不到哪儿去。”阑

“那是,当年我们先市就是以醋和酱油闻名,肘子都说每次经过这里,都要买呢。”说到这里老先皱起了眉头:“不过今年有点恼火,市上都只能买到夹川酱油。”

周至心头不免咯噔一下:“这是为啥啊?”

“经营困难呗!”老先说道:“酱园厂都是用的老工艺,出酱油那起码得是三年陈。这几年粮食价格是连连上涨,酱油价格却被外地大厂酱油挤兑着,上不去,三年前的老酱用完,这几年的新酱缸越开越少,眼看就要干不下去了。”

“前几天乡上还开了动员会,说是县里鼓励私人接手酱园厂,只要解决工人工资,其它各种优惠,却是让我们听了个热闹,就那些破屋子破蒸笼破酱缸,能值二十万?乡长那是打着哄骗外乡人的心思胡乱报价呢!”

二十万是个大数目吗?在现在国内正常就能月入十五万的周至来说,真不是。可对于乡镇集体企业来说,一般都是五六千块起家,二十万,那就是天文数字了。

周至心思一动,先市酱油香醋那是全县都知名的老品牌,最早在光绪年的创业号叫做“江汉源”,后来到民国与镇上另外两家合并成为“同仁合”。

到现在厂子里还有个三官庙,祭祀保佑酱油手工业兴旺发达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以及六百多口从光绪年流传到现在的老酱缸,在周至的心目里边,光这些加上两块尚存的老招牌,都不止二十万了!阑

这事儿绝对能做大做强,不过得先回去和小娟儿姐和大姑商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