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三百六十章 澄心堂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三百六十章 澄心堂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9:37:53 来源:笔趣阁

据《徽州府志》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者长达五十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因原产地歙县的覆船山有一道天然奇观“石门九不锁”,乃是一道丘壑,丘壑中有一巨石,形如心脏,名为“天下第一心”。

巨石下的溪流叫做云溪,有如穿心而过,所以这个地方就叫“澄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天然道场。

这里所产的纸,其制法是在寒溪中浸楮皮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最后熔干而成。

成品“滑如春水、细如密茧。韧胜蜀笺,快比剡楮”。

史家称其“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这纸首先是得南唐李后主极力推崇,设局令剡道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并建堂藏之,就命名为“澄心堂”。

澄心堂一开始只是南唐君主居住宴客之地,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到后来增加了藏书功能,成为南唐著名的内府书库。

而中主和后主曾召集文士入内从事经要典籍整理工作,待到成为收藏澄心纸的地方,方才有了“澄心堂”这个名字。

到了南唐中后期,该堂一度成为实际中枢所在,李后主让学士于内召对咨访、参政议政,其中直承宣命、总决政事之人,被称为“澄心堂承旨”,权力一度大于烜赫一时的枢密使。

可见李后主对那个地方的喜爱。

而这一时代的画家,如徐熙和黄荃,他们的画作除了绢本,“多用澄心堂”。

不过这个纸到了宋代就已经变得极其珍贵,北宋欧阳修和他的好友,著名文史学家墨庄三刘之一的刘敞,都收藏有少量南唐澄心堂纸,欧阳修还写过一首《和刘原父澄心纸》诗,里边便提到:“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

意思是老刘你别嘚瑟,你家里虽然有珍贵的澄心纸,可是你找得到敢在上面下笔的人吗?

欧阳修之所以这么得意,是因为剩下的不多纸张,都收藏于大内,欧阳修之所以得用,那是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给他敞开了供应。

只有皇帝的意志,比如命李公麟绘制传世之作《五马图》、命欧阳修的起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方才取澄心堂纸使用。

直到宋代出了一个制作文化用品的名家潘谷,除了制墨、制砚之外,还将澄心堂纸工艺还原出来后,潘氏澄心堂纸再次引发轰动,得到苏轼、欧阳修、梅尧臣一众书画名家的追捧,这才算解决了“澄心堂纸荒”。

梅尧臣就曾经为之作诗:“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候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

从此,潘氏澄心堂纸得到宫廷和名家的喜爱,每逢岁贡,歙地的文房四宝便是岁贡中不可少的艺术珍品。

元费著《笺纸谱》写得很明白:“澄心堂纸,取李氏澄心堂样制也,盖表光之所轻脆而精绝者。”

南唐澄心堂纸很快就珍如龙髓,就连宋代潘氏澄心堂纸,到了明代都变得珍贵无比。

明朝的书法家董其昌在得到一些潘氏澄心堂纸的时后,都曾经感慨:“此纸不敢书。”

然而现在,在众人的面前,竟然出现了一摞!

周至有些喉咙发干:“这一摞……真……真是……”

“南唐澄心堂。”

“何……何以见得?”

“因为我见过。”张老已经将头抬了起来,害怕呼吸的水气沾染了宝贵的纸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蔡襄的《澄心堂纸贴》,书架上有我从那里带回来的画册,小徐你去取来吧。”

画册印刷得非常精美,翻到蔡襄的《澄心堂纸贴》的时候,周至不禁感叹:“翰墨英豪蔡君谟,厉害!”

北宋四大书法家,大家公认是苏黄米蔡,其实这个排位多半只是为了押韵,或者说是为了名气大小,甚至到后来这个蔡还发生过争议,认为有可能是蔡京。

其实完全是胡说八道,四大书法家的名号其实要倒过来念才合适,蔡米黄苏,最后两位黄庭坚和苏轼可以并列,排名不分先后。

而北宋当时天下公认的书法第一人,一点争议都没有,就是蔡襄。

苏东坡曾在《东坡题跋》写道:“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黄庭坚曾经和苏轼笑噱对方书法,但是只服两个人:“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宋史》更是直接钉死了棺材板儿:“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而苏黄米蔡里这个蔡是指蔡京,也不知道是哪个公众号胡编乱造,到后来竟然能够浑水摸鱼,让天下无数人信以为真,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看内容。”张老没想到周至还是为书法爱好者,蔡襄这号称北宋第一的书法周至之前都没有见过,一下子就看入神了,只得提醒。

“哦。”周至这才醒悟过来,念道:“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周同学古文不错。”张老点头夸奖:“句读断得不错,台北故宫博物院断成了‘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少了韵味。”

周至笑了笑,《说文解字》我都在标注第五遍这种事情,我就不用说了吧?

不过张老其实也就是随口一夸,转而说道:“看下面的标注。”

周至看着画面下边标注的小字:“《澄心堂纸贴》,尺牍,纸本,1063年作,北宋蔡襄书,行楷,纵24.7厘米,横27.1厘米。”

看到这里周至算是明白了:“这是蔡襄寄给他人的一封信,同时又是他寄给那人的南唐澄心堂纸的一幅‘标本’。

当时已经不可能是原始幅度那种五十尺了,纯粹就是打个样,意思他能够找到的好工人,都推脱了按照这个标准仿造该纸的要求,也不知道是不愿意做还是达不到这样的工艺水平。”

“然后他不信这个邪,在样品上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这个朋友,跟他说多给点钱,他就不信仿不出来。”

“还指点了一处细节——‘其楮细,似可作也’。”

“最后说如果仿造成功他也不多要,只要百张这么大的纸就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