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满级考古大师 > 三百七十二章 良渚和夏

满级考古大师 三百七十二章 良渚和夏

作者:顾屈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05:05:55 来源:笔趣阁

社祀,或曰社祭,是夏、商、周三代相承的最主要的原始宗教礼仪之一。

举凡天子践位、分封诸侯、出征凯旋、祈年攘灾,三代王朝都要举行社祀,向土地神顶礼膜拜,祈祷献祭。

据历史文献记载,社祭作为一种礼制开始于夏代,是夏人宗教信仰的外化。

据先秦两汉文献的综合分析,夏、商、周三代的社祭,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

一是封土筑坛以祭祀社神(土地神),如《风俗通义·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孝经纬》也说:“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社坛一般呈方形,以五色土筑成。

《白虎通义·社稷》:“天子有大社焉,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黄土。”

社坛的规模,据《白虎通义》引古代文献说:“天子之社坛广五丈,诸侯半之“

其次是社坛露天而筑,所谓“社无屋,……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

筑坛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高处且四周有大树丛的地方,《墨子·明鬼下》:“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

《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恒思有神丛与?“汉高诱注曰:“盖木之茂者神所凭,故古之社稷,恒依树木。”

《白虎通义·社稷》解释社坛形制特点时说:“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使民望见即敬之。”

其目的在于制造出一种阴森可怖、神秘威严的宗教氛围,使人对土地神产生一种肃敬、畏惧的心理,从而强化人们对社神的敬仰崇拜。

归纳一下夏王朝创制而为殷周王朝继承的三代祭祀土地神的“社“,至少必须具备如下几项特征。

封土为社,即祭坛是由泥土垒筑起来的。

社坛一般呈方形,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垒筑社坛的泥土是多种颜色的。

社坛是露天的。

社坛一般筑在高地上。

社的周围有大树丛。

而在良渚文化中,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发现多处这一时期的祭祀遗迹,都与“社祭”的概念相符。

1982年至1984年,SH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考古家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掘出一处良渚文化晚期的大土坑中间筑有方形土台的祭祀遗迹。

1987年夏,ZJ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家在浙江余杭安溪瑶山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2座良渚文化大墓。

而瑶山祭坛遗址的发现,是本世纪以来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

三年之后,ZJ省的考古家们又在余杭县瓶窑镇汇观山遗址发掘出一处与瑶山祭坛相类似的良渚文化祭坛和四座打破祭坛的良渚文化大墓!

这说明,良渚人的“祭祀”不但规模宏大,而且还已经制度化,专业化了,祭礼已趋规范化、程序化。

有趣的是,夏后氏“社祀"的祭坛遗迹在传统认为是夏文化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却不见踪影。

至今仍然没有丝毫类似“祭坛遗迹”的东西,在黄河流域发现。

而良渚文化的祭坛遗迹又恰恰与三代文献记载的“夏社”形制及其文化内涵颇为相似。

良渚文化祭坛呈方形,不仅与三代社坛形制相合,而且与传统的“地方说“一致。

良渚文化祭坛用三色土精心垒筑而成、红土台、灰土围沟和黄褐土台里外三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台面。

这与文献所载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以红色、青色、黑色、黄色土筑成的社坛大致相同。

良渚文化祭坛露天而筑,四周至今树木繁茂、绿绿葱葱,当年这一带树丛参天之景可以想见。

这与文献所说“夏社”无屋、社坛露天、周围林木丛生、百姓望而肃敬的情景相符。

瑶山祭坛筑于小山顶上,南面为广阔的平原田野,正是当年良渚文化先民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土地。

因此,祭坛显然与先民中盛行的土地崇拜有关,是先夏时代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凡此种种,表明良渚文化祭坛与三代之“社”的密切关系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这一考古学上的可靠证据充分证明,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的社祀礼典,其实就是从良渚文化祭坛发展而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良渚古国,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朝。

而大禹治水,可能是传说传来传去后的误解,大禹可能治的不是黄河,而是长江。

毕竟“黄河”这个词,诞生的年代其实并不久远,在一千年以前,黄河其实没有固定的名称,就叫河,或者大河。

而长江的名字但是就更要往后靠了,实际上长江一直都没有个整体的名称,只是各段在不同的省,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上游的金沙江,下游的扬子江,以及通天河、岷江、荆江,甚至黄浦江都算是长江的一部分。

那么,在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长江更不可能有一个整体的称呼。

或许当时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条江,也是将其称之为河。

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也只是说大禹治了洪水,没有特定的说是哪条河。

只是黄河一直以来都“桀骜不驯”,历朝历代都要治水,所以后来传说传着传着,就成大禹治黄河了。

当然,这只是部分学者的论调,他们认为良渚就是夏,而大禹治水治的其实是长江,所以后来夏启,就在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立国统治。

并且还修建了非常多的水利设施,这正是“大禹”一脉擅长的事情。

对于这个说法,国内很多学者也持不认同的意见,反驳声层出不穷。

最为被认可的一种说法,还是认为良渚文明要比夏更早,是良渚文明灭亡之后,良渚的后人,将“社祭”传播到了中原地区。

或者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吸收了良渚的部分文化,其中包括社祭文化,并且将其衍生成了“社稷”这个词的来源。

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目前还缺乏关键性,直接性的证据来证明。

不过陈翰是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的。

因为按照殷墟的发现,来反推夏存在的时间点,绝对是和良渚无法对上的,良渚灭亡的时候,夏都还没诞生。

而且史书上记载的夏,确实一直都认为是在中原地区,不可能在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而且打败了夏的商,也确实在中原。

只能说夏可能是继承了良渚的部分文化,并且延续到了后面的商周,但是绝对不能说良渚就是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