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这个演员刑啊 > 第478章:我知道你们很急,但你们

而《绿皮书》三个字,如果放到前世,那真的就是如雷贯耳的三个字了。

也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传奇之作。

《绿皮书》在吴罪前世,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艺术片。

讲述了意裔阿美瑞坚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影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于2019年1月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项提名。1月,马赫沙拉·阿里凭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最佳男配角、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2019英国自由电影奖最佳男配角奖。2月25日,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电影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是一个深刻描述了老美一直以来都无法彻底抹除和根除的种族阶级方面问题的电影。

很多桥段设置的非常真实,也是在实际中,黑人族裔会面临到的各种问题。

全片展现的非常的现实,很多问题都非常的透彻。

而电影名《绿皮书》,也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

小册子的名字“green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着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许多反应种族歧视的电影都有一些政治正确的含义在里面,体现在这部电影里,从最开始,应该是酒吧里音乐家唐喝醉了被一群白人围殴的情节。

最后还是托尼(白人司机)以暴制暴,在一堆拳头和一支猎枪枪口下救回了唐。

不过,这部电影更伟大之处,是出乎意料地回避了种族之间的直接冲突,转而用一些反转的方式体现了歧视本身。

看起来友好的白人,遇到实际问题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例如俩人南下到了一所豪华的庄园。

庄园主人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音乐家一行。

而后在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拒绝让他使用给客人用的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因为南方的那个时候,以及农奴解放之前的时代,黑人是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厕所的。

即使唐的音乐家身份很高贵,在白宫表演了两次,也不能例外。两人因为托尼打了交警被关监狱的时候,唐打电话给了总统的弟弟,得到上层的“特赦”才出狱。

即便是这样的唐,也不能避免受到歧视。另外的一个反差例子来自于两人在伯明翰的一家高档餐厅。餐厅邀请唐去表演,餐厅经理在见到唐的时候,嘴上全是溢美之词,而给唐安排的休息室却是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也不让唐在餐厅用餐,因为餐厅的规定就是不接待黑人。

在吴罪看来,这部电影有一个更加伟大之处。

这部电影也有点为白人“正身”的意味。在旅途的中间,两人的一段对白升华了电影的主题。

托尼说,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全是我的亲戚和熟人,我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你受过这么多教育,所以才觉得我这样。这段话原本是反驳唐认为托尼举止过于粗俗、以貌取人的看法,言外之意,我却看到了些在歧视问题上,对歧视者的同情。

当代阿美瑞坚可以说是把歧视研究到极致了。

比如国内知乎上面的一个帖子,一个留学生就是,刚到那里留学时,遇到学校里的亚裔同学,有英文名加上中文姓。我们有时会习惯地问一下,会问问你会说中文吗(要么咱们说中文好交流)或者你是函夏人吗。对方沉默了几秒,说:

“我来自密歇根!”。

然后给个白眼就走了。

有次和同是函夏留学生的室友聊天,深感大部分的abc都很难交流,你上前打个招呼,她随便回应一句转身就走了。室友说,因为他们怕自己被误认为是函夏留学生,所以离中国人的圈子都远远的。

室友说网上曾经有一个帖子,说那些冷冷的abc都是从底层移民家庭出来的,早年时期爸妈打黑工摸滚打爬不容易,好不容易落脚了怕又被人当做是保姆和中餐馆服务员,所以要拼命往主流社会靠。而那些随着高学历的父母来移民的abc倒无所谓,和留学生接触时都主动报出家门,有些硬撑着讲几句中文赢得大家的好感。

想想周围基本上也是这个规律。以前我们在国内的时候,也常常有地域歧视、服装歧视、学校歧视。“高攀”大概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的心态。城市越小,以貌取人的心态就越严重。他们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按照口音和外貌就给人贴上了标签。

然后那位留学生前几日听一个白人同事说,她去参加聚会见到一个黑人。那家的公寓都是地毯,所以大家都脱了鞋。她夸对方的袜子上的花纹很好看。黑人说,谢谢,是篮球袜。然后她顺着问:

“你打篮球?”

“喂,你在歧视我。”黑人很生气地说,

什么?我就随便问问你打不打篮球,就是我歧视你了?是,篮球界的确被黑人主宰了。可是这位哥们是否过于玻璃心了,或者他是否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只要你长得白,就会歧视黑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白人肤色的歧视。

所以很多人开始思考,一直觉得很多种族歧视是不是被滥用的。

常常看到一个单位里亚裔员工比非裔员工刻苦得多,工资和升职的机会却少很多。函夏人和少数裔在学术圈竞争同一个岗位,如果中国人的简历不是比对方高出很多,基本上是拿不到的。有次和几个少数裔的朋友一起吃饭,她们自己也说,我们申请学校的时候都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种族,这样申请就会容易很多,你们中国人走读书这条路真的太难了。

然后帖子里还阐述了,那个留学生还遇见了一个哥大学社会学的国内二代。

因为以前遭遇过白眼,所以现在遇见华裔也不问有关家庭和语言的问题了。

随后聊着聊着,她主动跟我说,她爸妈来自函夏。

那个留学生表现出有些惊讶的样子。没想到她居然很兴奋,说,“哇,是不是我看起来不像函夏人!”。看来也是一个想摆脱函夏人身份的abc。后来我们聊到升学。我说你们亚裔太不容易了,要比少数裔优秀很多才能进同等档次的学校。她说,你这样讲不对,因为阿美瑞坚人知道我们函夏人能来美国,本身也不是普通人,比如我爸是大学教授,他能很容易地找到工作,我们家的经济也有保障;但是黑人在历史上原本是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本来起点就低,必须要给他们一些补偿。

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白人一个小小的抱怨机会吧。不是每个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也不是每个白人都要活得道貌岸然。我生长在一个小环境里,我没见过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人,我只见过吃炸鸡的黑人,我觉得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喜欢吃炸鸡的人才买了炸鸡,你能不能也理解一下我的见识短浅和心直口快。

但是种族歧视,也是一个深刻刻印在很多少数族裔心中的一根刺,这根刺可能并没有真正的拔出来过,所以也会对一些问题展现出非常敏感和尖锐的态度。

这或许也是吴罪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说的话。

你们太jb急了!

他想说的话就是,想要隐喻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你们很急,但是你们先别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