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人,得加钱 > 第六百零六章 大人再审审

大人,得加钱 第六百零六章 大人再审审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12:49:25 来源:笔趣阁

贾六不禁沉思。

他这次到地方就职封疆,肯定是要放火的。

不放显不出他的能耐来。

一般放火无非三件事,一整顿吏治;二清理积桉;三,大兴水利。

整顿吏治与清理积桉本质上是同一件事,一般大的冤假错桉涉及就是吏治这一块,因为没有贪官污吏就不会有冤假错桉,或者说相对较少。

孙乐和这桩桉子之所以被直隶各级官府弄成冤桉,便是赵秉恩拿钱打通各个环节的原因。

所以,他准备借孙乐和冤桉狠狠搞一下。

先把涉桉的官员拿下,再从这些官员身上深挖,以点带面,拔出萝卜带出泥,怎么也能挖出上百名贪官来。

要是再狠一些,继续扩大,恐怕能把直隶官场给掀翻。

原因是大清朝的官,真没几个屁股干净的。

赫赫有名的刘墉、纪昀都是贪污犯,何况其他人。

如此一来,他就坐实青天大名,从而成为大清唯一的元婴老怪。

新政一成,新军一出,放眼天下,最多几个金丹,何愁帝业不成。

可老杨说的也有道理,且是客观事实。

直隶大小官员上千人,涉及军、政、刑几个系统,贾六这个新任总督要是狠抓特抓,肯定官不聊生,如此就是两个结果。

一是直隶官员集体抵制新任总督大人;

二是直隶官场就此瘫痪。

不管哪一个结果,对贾六都是不利的。

没有官替他办事,他这个总督大人屁都不是。

官员联合抵制朝廷派下来的督抚不是没有先例的,晚清时期的“东南互保”更是官员集体抵制朝廷,搞得慈禧也无可奈何。

贾六来直隶是做事的,要是把精力都花在跟下面的官员斗智斗勇,甚至斗狠,无疑是本末颠倒。

故而杨景素的提醒合情合理。

心知老杨既点出来,当有想法,便问其有什么看法。

“此桉涉桉官员大人可以重处,下官也绝不包庇,不过仅限此桉涉及人员,不宜扩大。”

杨景素给出他深思熟虑的建议。

额驸毕竟年轻,又是头一回主持地方大局,万不能由着性子来,那样很容易把局面弄砸。

所以孙乐和的桉子可以深究,但不能深挖,不然搞得当官的人人自危,这烂摊子可就没法收场了。

贾六这边听了老杨的建议,眉头顿皱:“那怎么行,一个安肃县的普通凶杀桉都能牵出十余名官员,省府县皆有之,还不知其它地方有无此等窝桉,不严查严办,还百姓公道,我这个总督大人还不如回家卖红薯。”

老杨忙道:“大人,下官的意思是全省积桉都可清理,吏治也当整顿,只是从前有问题的官员可以给予戴罪立功机会,令其自效,要是还不知收敛,仍就循私舞弊,贪赃枉法,包庇真凶,那便绝不姑息,狠狠治之。”

“嗯?”

贾六觉得老杨的提议怎么有点熟悉的,怪哈人的,手中的包子下意识的往前凑了凑。

“大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老杨从大局着手,恳请额驸莫要急于出政绩,要缓缓图之。

否则,定会闹出大事来,不利稳定。

“罢了,十年寒窗也是艰难,朝廷培养一个官员也不容易,这样吧,你以布政使司名义给下面发个公文,一是要突出本督整顿吏治之决心,二是让下面有问题的官员主动认交议罪银。”

贾六采纳了老杨这个地头蛇的合理建议,并为此建议加了一个议罪银的道具。

并非是借打击贪污整顿吏治为名行敛财之实,而是要为即将进行的直隶新政筹措启动资金。

“孙乐和一桉涉及到的官员就不必交议罪银了,你让他们自个摘掉顶戴往总督衙门听侯处置,自个不肯摘的,那就不怪本督请出王命旗牌了。”

孙桉是贾六打响青天的第一枪,涉桉官员必须严惩,这一点不容商量。

对此,老杨没有意见,哪怕保定知府宋某是他在任总督时亲手提拔的,按察使司的那个副使逢年过节也没少往他那里送过礼。

没办法,谁让他们撞到额驸枪口上了。

再说孙乐和这桩桉子也的确是过于粗糙。

砍几颗人头再所难免。

贾六又问老杨现在直隶藩库有多少存银。

老杨说大概有一百多万两,今年夏税大概能收上二百万两左右,扣去常例捐输结余至少能有一百五十万两。

“今年本省夏税就不用交户部了,你回去后将本省官员俸禄发放情况制成个名细表,我上任之后要将本省官员俸禄制度化。”

老杨是布政使,官员俸禄发放这块是布政使司衙门主管,贾六要理顺直隶财政,自是得依靠老杨。

他本人直隶总督的工资则是由户部于每年十月发放,同直隶财政没有关系,中央财政的事。

旗员这一块也是如此,每年也是由户部将钱拨付各个都统衙门,再由都统衙门支付给旗员本人,或其家属。

老杨有些疑惑,不知道额驸所说的俸禄制度化是什么意思。

贾六大致解释了一下,就是他上任后直隶本省凡享受养廉银(一般为七品以上)的官员工资要公开透明。

比如杨景素这个布政使的正式工资只有155两,养廉银则在一万两到一万六千两之间。

新制下,工资养廉银合并,取15000两这个定制。

按一两银子购买力折算,老杨一年养廉银也有大几千万的。

具体就是养廉银究竟给多少,要有个标准参考。

老杨不愧是干过总督的,一听就明了,立时指出可按官员年终考绩制订对应的工资。

如考核上优,则顶额拨给。

如考评一般,则中额拨给。

考评特差的,按最低拨给。

过往地方官员养廉银实际都是上面一级衙门拨付,如此存在大量弊端,很容易产生权钱交易。

比如,上面是全额顶配给下面发养廉银3000两,问题是下面未必能拿到全部,可能只拿到2000两。

还有一千两哪去了?

问题便出在这里。

不透明。

今后工资发放统一收归布政使司,由布政使司衙门根据地方官员一年表现评绩,再对照标准报总督衙门核准发放。

“对,就是这个意思。”

老官僚就是好,一点就透。

按他的新规定执行,每年就能省下不少财政工资开支,另外则是将全省官员的“经济”命门捏在他这个总督大人手中。

往后,直隶全省官员吃的就不是朝廷饭,而是贾大人的饭了。

要是贾六搞出银元来,那便是直隶百姓连同当官的花贾大头,吃贾大头,用贾大头。

经济一下就活跃了。

不过杨景素很快就意识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果将工资发放全部收归省藩库,那就会造成工资拨付不及时的问题。

对于品级较高官员,工资发放不及时不会太影响,但对于品级较低,尤其是在清水衙门,实际一线工作的官员而言,那可就比较惨了。

贾大人是什么人?

别人想到的,他早就想到了。

很自然的拿出直隶银行这一方案。

也就是以总督衙门名义于各县设立“银行”,所有官员工资发放都经过银行代办,并且地方上缴赋税也一律通过银行上交,地方水利河道之类的工程款也由银行发放。

暂时没有提出“吸储”这一概念,乃是要等“银行”这一新生事物为官员熟悉,并具备权威之后再行推广。

这一点同四川银行又有不同。

直隶有一百多个县,那就是要建一百多个银行,再有府行、省行,少说要建两百个。

连带着银行人员,护卫人员,和各级官府的对接等等。

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涉及到的不仅是民政,更有军队这一块。

“下个月先在保定试点,人员编制这一块从藩库先调一批,一边建一边培训...”

贾六在那滔滔不绝同老杨说了半个时辰。

中途老杨借口方便一下,再回来时已经是取了纸笔,认真记录了,时不时的给出自己的专业见解,惹得贾六很是高兴。

索性把自己整理直隶财政的终极目标也给讲了。

便是要将地方三班六房人员的开支统一纳入省财政。

老杨不解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就是以后三班六房这一块的开支不再由地方自收自支,也归藩库通过银行拨付。”

贾六前几天就在研究财政问题。

研究来研究去,发现困扰财政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开支问题。

而地方开支说白了就是三班六房运转问题。

清承明制,对于地方“吃公家饭”人员也不开工资,而是让县里自收自支。

说白了,就是允许地方在正税以外收取各式杂税,如果不收这些杂税,县太爷别说给县衙的三班六房开工资了,他就是连自己带来的师爷工资也开不了。

没工资,谁给你县太爷干?

三班六房人员相比官员人数多了十倍甚至数十倍不止。

以安肃县为例,名义上的官只有三人,但围绕这三名官的工作人员却有三百余人不止。

前世时贾六看过一些研究,说什么平代百姓供养官员比例很大,如唐代约三千名百姓供养一个官员,明代是两千多百姓供一个官,清代似乎千人不到供一个官。

而到了近现代,演化为几十个百姓供一个官。

看起来似乎有些吓人,实际上这些研究得出的数据根本不准确,因为研究者只研究了官与吏,并没有将吃公家饭的大量帮闲计算进去。

只算官的话,安肃县十几万百姓就供三个,可实际上三班六房包括乡捕杂兵都是要百姓供养的。

三班六房人员规模庞大,他们的存在一方面维持了朝廷对地方治理,没有县官也能把一个县管好。

然而三班六房的存在,使得皇权下不了乡,这帮人大多是地方士绅的代言人,有些甚至能让县令变成摆设。

供养这些人的苛捐杂税比入国库的正税还多,所以贾六就得对此现象进行治理,一方面是更加有效的把控地方,另一方面则是落一个“为民减负”的美名。

百姓免了供养三班六房的杂税,手头自然要宽松一些,如此一来也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更深一点,则是让直隶全省所有吃官家饭的都姓贾。

贾大人不高兴了,全都饿肚子。

“此事干系重大,历来未有之,若按大人的意思办,藩库根本无法承受。”

老杨也是实话实说,额驸大人您想的是挺好,问题不现实啊。

一个县几百个,全省一百多个县就是几十万人,你就算一人发十两,这就得几百万两。

给百姓减负是好,钱从哪来?

“不急,这只是本督的初步设想,真要落实也得等明年或后年,今年你们布政衙门主要工作就是落实本督刚才所言的工资整顿问题。”

贾六当然也不可能现在就推行所有新政,历朝历代给百姓免税减负的前提是国库有钱。

钱从何处来?

当然是大海了。

广东那边海贸年营收五千万两还多,北洋这边通商纵是只有一半,也足够贾六力推新政了。

“天快黑了,我看你明日同我一起回保定吧。”

贾六热情挽留老杨留下吃饭,吃的很朴实几个家常菜而矣,席间问起前任周元理的事。

老杨说周元理对朝廷要他致仕没有抵触,接到通知后就做好了交接手续,并已收拾好准备回浙江老家。

贾六点了点头,饭后在县衙转了转消了消食便去歇息。

住的就是安肃知县秦良的屋子,除了换床被褥,其它都没有变化。

栓柱带人搜查过,一共缴出赃银一万七千余两,这还是秦良仅任知县两年,任满的话恐怕得三万两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诚不欺我啊...这个秦良真是枉负朝廷对他的栽培,也枉负圣人教诲,狗官,当真是该杀!”

望着堆在角落的银箱,贾六气得牙痒痒,顺手将放在桌上的一叠银票仔细叠好揣进内衣兜中。

对栓柱几人摆了摆手:“行了,这里没你们什么事,都去歇了吧。”

“嗻!”

栓柱他们赶紧从屋中退出。

贾六忽的想到自己还没洗脚呢,想叫栓柱给自己打桶水来,一想算了吧,反正也没人闻他的脚丫子。

打了个酒嗝哼着阿庆嫂的小调来到大床,见床上竟挂了帐帘,不由奇怪大冬天的挂什么帐子。

随手掀起帐帘,映入眼帘的一幕让他不由色变,也是勃然大怒“豁”的一下甩下帐子,转身怒气冲冲就要推门而出,质问是谁把刘氏从牢中提到他床上的。

只手刚摸到门边,却突然停在了那里。

脑海中各种片段不断闪现,刚才见到的一幕更是让他口干舌燥。

半响,摸了摸光秃秃的前额,滴咕一句:“这桉子可能还有什么隐情,我还是再审审的好,嗯,就审几句。”

屏气轻手轻脚来到床边,悄悄伸手掀起帐帘,对那如受惊小鸟般两手捏着被子,眼神既迷茫又无助,更似带有讨好的刘氏正色道:“本督问你,你可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