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七百七十三章 怎么办?(上)

“不能再拖了。”

窗户全部关上的房间,室内只有少许的灯火,昏暗的光线下扶苏的脸庞看去有些模糊不清。

汉王哲率军归回南陵都城,赵王歇、韩王成、魏王咎、燕王夏这些列王也随同前去,汉王哲控制华夏大部分疆域的目标已经实现,独留秦国的内史郡、上郡、北地郡还没有纳入掌中,已经将秦国逼迫到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

“阳滋写信回来,提醒说汉王哲的耐心正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汉国朝堂上发兵秦地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昏暗的房间内,扶苏自然是坐在主位,主位之下的两侧屈膝跪坐的是一帮信得过的臣子,那些臣子的身影在灯火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阴暗的视线也让他们的脸庞显得阴晴不定。

“王上,汉王哲现在用兵的地方极多,除开在塞外与胡人纠缠的四五十万主力,新占的中原和南方也牵扯了大量的兵力,哪怕是有心发兵攻打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吧?”

说话的人不知道是谁,声线听上去略略地沙哑,看他穿着是黑色的长袍,该是宗室内的重要成员?

秦国宗室自商鞅变法之后就一直在遭受打压,到了秦王政这一代是打压宗室最严重的时期,不但是赵氏赢姓血缘极近的宗亲只能混吃等死,连带一直活跃在秦国朝政上的外戚一系也全被扫入垃圾堆。也只有一些血脉远一些有才能的人可以在朝中任职,且一般不会是什么重要的官职。

每一个统治家族进行家族的“自我流血”都是在保证身为统治者的地位稳固,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高明。赵氏赢姓的秦国统治者不是唯一吃到这颗恶果的人,历朝历代很多统治家族在自我压迫之后,遭遇到动荡的时候总是会失去统治地位,也只有一些没有进行自我压迫的统治家族在天下动荡时还能有血亲可以力挽狂澜,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汉终结时的刘秀,刘秀延续了汉皇朝建立了东汉。

大局势的压力下,扶苏似乎察觉到血亲手掌大权少的危害。几年来一直在试图重新扶持宗亲。统一之战期间表现得极为出色的赢腾(内史腾)已经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时机一到会成为秦国的丞相。只是目前扶苏还需要来自于王绾和隗林的支持,一时间难以下手。另外,一些宗亲也开始逐步向行政领域渗透,也只有因为蒙氏在军中的特殊地位让扶苏难以插手军方。

扶苏很清楚现在的天下大势。因为汉王哲的强势崛起,也是因为汉王哲所表现出来的有容乃大和仁厚待人,那种奇大的胸襟和优厚对于很多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看看赵、魏、韩被不会吹灰之力瓦解,又看楚、齐、燕灭亡后遗留下来的那些人被迅速融合,那不是各国王室没有进行阻止,是各国王室根本无从阻止麾下的文臣武将靠拢向汉王哲,阻止那些人靠拢过去以求在汉王哲麾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或是富贵荣华。

有时候扶苏真的很怀疑世间有没有天命那么一说,是天命让赵氏赢姓曾经一统天下,然后天命飘忽而去。之后的赵氏赢姓在一连串的行政失误和国策抉择中走向衰弱。

扶苏怀疑离赵氏赢姓而去的天命是到了吕哲手中,形成一种天命所归的局势才让吕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开创出现如今的局面。

想那么多没有用了,扶苏知道赵氏赢姓因为一连串的失误已经不再拥有大势。那是建立在连秦人都对统治阶层失望的前提下。民众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毕竟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组成一个国,很长时间里说的“家国”指的就是这个。民心不附,天下大势又急迫,扶苏很清楚挣扎不过是在与时间搏斗,若是不顺大势赵氏赢姓极为有可能皆成粉末。

有时候光是一个人看清大势并没有什么用处。总有一大批看不清局势的人想要以卵击石,像是扶苏召集起来的这一帮人。很多都是在极力地想要扭转局面。

“塞外的胡人拖住了将近五十万的汉军,想要维持战后中原各地的稳定也至少要陈兵百万,为了防备辽东燕地以北的东胡也要驻军至少二十万,汉国新近征服的南方也要留下一二十万,汉王哲手中还有剩余的兵力可用吗?”

昏暗中的扶苏听到那句话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动,心里却肯定是在不断苦笑。

汉国与之之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那不止是作为统治者的吕哲一直在向民间投利聚拢民心,更是义务兵制的产生直接让一个国家拥有的潜在武力从根本上产生变化。

只有不知道义务兵制是什么的人才会认为汉王哲手头的兵力不够用,目前生活在汉王哲统治疆域的黔首数量超过一千五百万,那是经过战乱之后的一千五百万,不是和平年代的一千五百万,战火动乱中的环境让没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的老弱和妇孺大量死去,生存能力比较强的壮年却是比较容易存活。

扶苏不知道汉国的人口年龄和性别分布,但是他能够想象大体猜测出来,汉王哲统治下的汉国拥有一千五百万的人口,其中能够成为兵源的数量至少是在五百万左右,而目前为止也不过是被动员出二百多万,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汉王哲在塞外的主战兵力是三十万以下,”内史腾的声音比较雄厚:“其中十余万是原本属于我们的王贲所部,五万来自原赵国的司马昂所部,大概十五万左右才是汉王哲的嫡系。”

不知道是谁带头咒骂王贲,然后室内充满了“王贲这个乱子贼子”“王氏三世享受秦国优待。真是忘恩负义贼子”,等等很多的咒骂声。

在那么一刹那,内史腾悄悄地将目光移动到主位的扶苏身上。昏暗的光线下他自然无法看清楚扶苏的表情。

凡事皆有因,然后才有果。要说这里谁最清楚王贲为什么要背弃秦国投奔汉王哲,那当属成为秦王之后的扶苏,王氏一族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不是一朝一夕,起因是王翦立下的功劳太大。

列国中的赵、魏、齐、燕、楚都是由王翦作为主帅攻灭,也就是说除了韩之外其余战国的灭亡都与王翦有关,其灭国过程王翦出力有大有小。但总的来说王翦立下的就是不世之功。

曾经白起也为秦昭襄王赢稷立下过诸多汗马功劳,其中长平之役更可谓是不世之功。白起统率下的秦军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秦国之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立下不世之功的白起并没有得到好下场,是在君王的猜忌之下不得不自杀而死。

有一个词叫“功高震主”。也就是身为臣子一旦功劳立得太多了会撼动统治者的地位,那是因为在获利功勋的时候臣子对君王有了报效,但是对于国家和族群也有了贡献,往往会聚集起难以想象的人望。

一个人拥有难以想象的威望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五代十国末期的赵匡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旦一个人拥有难以想象的威望,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完全就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

白起的功劳太大了,差点秦国上下只知道有武安君的威严而忘记秦昭襄王赢稷才是国家的主人,当时的秦昭襄王赢稷心里会怎么想?

王翦的功劳比之白起还要高,但是王翦显然比白起更加懂得为人臣子之道。王翦的做法就是一再表态能够那么大的成就完全是出于伟大的嬴政赏识。也不学白起专注掌握军权,甚至是表态“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也真的是一生没有封侯,深揭明哲保身之道。

懂得为人臣子的明哲保身让王翦能够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功成身退,可是并不代表王氏也从此退出名利舞台。统治者无法一再针对一个放弃所有权柄的人,甚至还要表现出优厚其子孙来展现自己的英明。因此哪怕是功劳不够也要为其封侯,王贲也就得享通武侯的爵位。

很多时候君王表现出优待的一面只是做戏。实际上暗地里是在进行最彻底的打压,只要时机一到就进行最完整的清除。王翦归隐之后的王氏无论表面上再怎么风光,实际上却是处在一种极为危险的境地,期间就发生过始皇帝嫁女王氏一族然后寻找理由诛杀的事情。其实认真来说,蒙氏一族的崛起也是赵氏赢姓为了遏制王氏一族的需要。

赵氏赢姓对王氏一族的针对并不是一种见效快的压迫,使用的是水磨工夫,也是希望将影响减低到最小,毕竟王氏一族在统一之战中立下的功劳真的太大了。

来自统治者的针对会令人浑身战栗,坐立不安什么都是小事,时时刻刻都要生活在恐惧之中,没得选择之下又无法反抗只能接受最终的不幸,有选择的余地之后没有多少人会甘愿引颈就戮。

若说王贲的背叛是事出有因,那么徐岩的背叛就让扶苏感到惊讶,确确实实是只有惊讶,而不是百思不得其解。

徐氏一族在秦国一直是一种平稳发展的趋势,没有建立过太大的功劳也不曾犯过什么错误,会变成现如今的局面或许只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国急速地衰败,虚弱到无力提供数十万大军所需的粮秣。

粮食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是一支军队存在以及稳定的根本,如果无法稳定地提供一支军队的粮秣,军队崩溃还算是小事,很多得不到粮秣补给的军队甚至会在某些野心家的鼓动下进行暴乱,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叛军。

历史上军队缺乏粮秣从而成为叛军的例子太多了,凡是掌权者无不知晓一支缺乏粮秣军队的危害,秦中枢当然也清楚那点,为了避免更大的危害只有任凭吕哲进行渗透。

汉王哲在一连串的输送粮秣期间收买了太多中原军团的骨干,又有早期投奔汉王哲麾下的秦将的例子在,不管徐岩是反对还是同意都无法改变驻扎于三川郡秦军投向汉王哲的发生,又因为汉王哲是秦地出身的关系,大批量秦军在赵氏赢姓衰弱后进行投奔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扶苏是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会发生什么,要是他知道秦地的秦人演变成谁来就投靠谁,甚至连进入秦地一路烧杀抢掠的放火狂人都愿意投靠,就该庆幸现在的秦人只是冷眼旁观,至少没有站到对手的那边反过来攻杀秦国。

秦人对赵氏赢姓失望,扶苏能够从方方面面来了解这一实情,作为名分上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说出口,甚至要极力地掩盖事实,结果就造成了现如今的局面,一帮宗亲根本就看不清局势,还做着短时间内大秦能够再次复兴美梦。

要是再有几十年的时间,大秦或许能够再次复兴,但是很显然没有时间了,扶苏是等到一帮宗亲吵闹完了才出声。

“秦境内的汉军第七混编军团在向汉境移动,第三混编军团和第八混编军团从太原郡方向朝上郡逼近……”扶苏的语气依然听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中原军团正在接受汉王哲的改编,已经有第十二、十三、十四的军团番号。另外,汉境也在编制新的军团,是从第十五到第二十军团的番号。同时,原先南征的二十万汉军也在进行轮调。”

汉军的一个军团有五万战兵的编制,每个军团会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配置数量不等的辅兵。辅兵制度是秦国率先执行,他们应该清楚汉军每个军团序列下的辅兵其实是一种战场预备役人员,通常损失掉的战兵就是从辅兵中挑选补充,所以也就意味着二十个正式番号的军团配属的那些辅兵也能随时被编制为新的军团。

“那么……不算数量庞大的二线部队,以及义务兵制下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兵源,汉王哲只要有足够的粮秣和军械,并没有缺乏士兵的困扰?”

那一刻,很多人听得心都凉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