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四百章 百家?(上)

大秦之帝国再起 第四百章 百家?(上)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9:41:04 来源:笔趣阁

不知道为什么,站在即将建成的宫城城楼之上,眼见城内多处建筑物群依然成型,渐渐有了城市规模但是略显冷清,吕哲此时此刻很想吟唱曹操的《短歌行》。

不是描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而是“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这首。

《短歌行》有两首,第一首是在赤壁饮宴时曹操所颂,第二首是在建安时所创,两首不同意境的诗赋说表达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当然,吕哲只是借其诗赋在抒发自己那莫名其妙的情感,压服天下诸侯,使自己的名声传遍天下,身为男儿又有谁没有这样的雄心?至于和齐恒公齐名,这句则纯然只是顺带,齐恒公成就的是霸业而不是伟业,吕哲的脚步不想止步于此。

在这个年岁,诗赋并不是太过流行,现在很多家传渊源的氏族,他们在聊天说话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诗经》里面的诗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想说的话,一般拿出来用的是《小雅》,当代的人反而极少自己创作诗赋。

吕哲曾经剽窃过苏东坡的《念娇奴》,就是那个什么“大江东去”的那首,听到的人可没有什么震撼的感觉,一些有着不错传承的人反倒是觉得与《诗》的押韵不符,显得有那么点怪怪的。而不懂得《诗》的人们,他们觉得什么周郎什么小乔的都是谁。竟是让自家主上那么作赋想念。

啊!丢人啊,吕哲似乎是将想要剽窃的诗给搞错了,想要剽窃杨慎这位明代诗人结果剽窃到宋代诗人苏轼身上。他又找了个机会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这另一首《临江仙》给咏颂了出来。

反应依然是出乎吕哲的意料,这年头的人怎么就那么没有艺术细胞呢,没人喝彩不说,看他的眼神要有多奇怪就有多奇怪,一些武将因为想在整编军队的过程中调到主战部队,粗人们根本没听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是个什么意思竟然叫好。

《临江仙》是气势磅礴,可是总得来说是有英雄迟暮的一种感概。听懂了的人以为吕哲是丧失了进取的斗志,怎么可能会叫好,只有听不懂的人才会喝彩。

剽窃果然是不能照搬硬套,吕哲刚刚意气风发地在长江边上咏颂完。回到城内面对的是一帮人脸色惶恐地劝说,什么“大业刚起,正是逞尽雄风的时候”,什么“兵强马壮怎么能有迟暮之心”,一堆话给砸过来,吕哲什么兴致都没有了,反而成了一脸的尴尬。

大争之世,强武而不盛文,才华不是显示在作诗咏赋上面。有能力的文人讲求的是卖弄治世安邦的才学,作诗创赋……似乎是旁门左道来着?

在现今,要是只会卖弄风月文骚。那就是一个连混吃等死都没人接纳的命,甚至是会种田会做匠物都要比那一类的文人受欢迎,所以这是百家争鸣的年代。

吕哲对这么一个时代比较无语,华夏传承就是诗、赋、词……好像也不对啊,那是儒家的价值观,其它学派讲的好像是能对治世安邦有用。要么就是能改善生活,要么是能使庄稼长得更好。要么是能强军盛武……精神文化似乎不是那么讲究?

“奇怪了,氏族名家,谈天说地的时候爱引用《诗》,那怎么会对创作诗赋那么排斥?”吕哲是剽窃完曹操的《短歌行?其二》才发问。

一同在宫城城楼之上的人不少,他们是陪着吕哲在大冬天专门来吹冷风,一个个冻得是嘴唇发紫。

关于诗,叔孙通是在在场众人中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不是说叔孙通德高望重才学惊人,而是其他人对这一方面压根就没去想过,儒家对这方面真的相对比较有研究,毕竟儒家学派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靠记录各国的《诗》吃饭。

没胡说八道,春秋时期还没有儒家学派的时候,各国的《诗》就等于是历史,记载了秦人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记载了卫风描述美男子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一类关于“伊人”“苗条淑女”之类的《诗》多不胜数,更有“岂曰无衣”等等的《诗》在描述武士。

“诗是很神圣的事情,每一诗都是一段历史。历史怎么能和一个人见到什么抒发情怀的时候相比?”叔孙通冻得浑身都在抖,可是他的脸庞很严肃。

吕哲还是不太懂,不过叔孙通再往深处说,变得似懂非懂了。

原来春秋时期鲁国就是专门干记录历史的,每一首诗都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变化,诸国发生了什么事记载起来就是一首诗,发生了什么大事或者变迁,那么关于那个国家记录起来的《诗》就会产生文风上的变化。

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代的秦人,那时候的秦国还是偏西小国,武力不强且被山东诸国视为西蛮,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仇”的秦国则是在奋发图强,渐渐成为雄视诸国的武力强国。

“诗既历史?真是令人有很多想象的时代啊!”

吕哲似乎搞错了一件事情,记录《诗》那是因为鲁国本事周室的史官,史官当然是会记录很多东西然后收藏成书室。孔子当过鲁国的图书馆管理员,既是老子曾经的职业,这里诞生了所谓的儒家。

孔子比老子可就厉害多了,老子这个图书馆管理员看多了书悟道,孔子直接就是把图书馆当成自己教派的根基。一个只是看,另一个直接无论从实体还是精神体全变成了自己的,哪个比较厉害?

诗在现在的人看来无比的神圣,那是因为诗里面充满了厚重的历史,而不是某个人看到了有什么情感就直接给创作。简单的说就是,诗既历史,而不是一种风雅有趣。

吕哲开始迷惘了,那就是说,儒家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教派的根基也是别人的,所以最后演变成“子曰”个没完,就没有一句话是自己说的,想说什么就是复制张贴?

叔孙通脸色不是发紫,而是变得发青,他是儒教一员啊,吕哲说那些话真的是太过……怎么说呢,太过直指儒家的软肋了吧?

“儒,风雅懂礼,布道圣人之言,教化天下众生,怎么是主上说得只会……只会复制张贴呢?”其实复制张贴是个什么词没人懂,但是大概的意思叔孙通还是明白的。

吕哲没有埋汰儒家的意思,儒家能独尊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现在也没有那个闲心是拿儒家埋汰。

“教化众生啊?很有理想。”吕哲觉得儒生教书确实不错,但是别只教儒家自己的圣学。

现在儒家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春秋》《论语》《周易》,而似乎那都不是儒家自己创作的,似乎……似乎也是剽窃的吧?

为什么会谈到这些?是吕哲已经有计划的在设立学堂,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

好为人师是每个学派的共性,能把自己学派的知识传播下去,为自己学派找到优质的继承人,这都是每一个学派都在做的事情。

吕哲设立学堂的目的自然是想要吸引众多学派来自己治下传播知识,借此寻找到有用的人才,更是为了早早培养出出身治下的一帮文人。

他们上了宫城的城楼是为了选出一块地作为学堂修建地,按照吕哲的意思,所谓学堂一定要占块好地皮,建筑也应该修建得雄伟。

对外的门面啊,由衷地表达出对文事的重视,这一点吕哲还是懂的。

武学堂嘛,这个就没必要大张旗鼓了,只是会在军中设立,吕哲连教案都在闲暇时写出来了,会由一帮他亲自培训的武将向下讲学,不求培养出绝世的名将,就是想要让基层的军官多多学到知识,系统化的培养出一帮基层军官出来。

“最近涌入南陵的人不少,特别是列国过来的人尤其多,这点要多多注意一下。”吕哲不怕细作,但是不想南陵城最后搞成乱七八糟的。

列国战事不断,吕哲在南郡广建兵堡体系,南郡成了一个不破铁桶的名声随着十五万秦军攻伐无果传遍天下,南陵城被建立得异常雄伟也成了各国津津乐道的消息。

一个防御强悍的郡,一座雄伟不会被破的城池,听着就非常有安全感,列国有点身家的人谁会不愿意搬到能保障身家性命的地方?

再则,吕哲重视商务的名声也已经随着大肆收购物品在商贾之间流传,既然南陵城的买卖好做,搬过来也有更多的机会,那迁移过来的人也就更多了。

“那个……只要有人过来传播知识主上就愿意资助,这个是不是太……”燕彼觉得这件事情太夸张了,有钱也不是那么花的。

吕哲有钱,有花不完不知道该怎么花的钱,不想复制什么稷下学宫,可是弄座百家学堂算什么。

“是啊,连商家这种逐利的市侩之徒都公开接纳,名声不好吧?”叔孙通是一万万个不赞成啊,特别是儒家的死对头,现在衰弱到不成样子的墨家竟然被吕哲高看,这件事情必须阻止。(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