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九百五十九章:刘邦的胆子

大秦之帝国再起 第九百五十九章:刘邦的胆子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5:59 来源:笔趣阁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机会!”刘邦脸上表情似狰狞又似忐忑,几乎是咬着牙齿后槽,说道:“若是能借这个机会控制住乌孙,我们将会有天大的功劳!”

天寒地冻的,乌孙是一个游牧族群,可是并非没有城池,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乌孙本族基本上没有多少人住在城池,基本是游动放牧姿态。使节团留在乌孙领地,原本是被安排在一个乌孙人的小城,后面局势越来越乱,勃西靡鉴于那座小城里月氏人比较多,深怕乱起来会让帝国使节团发生意外,也就与刘邦参详之后另外安排地点。

帝国使节团新的驻扎地是在乌孙王庭,这里拥有最强的保卫力量,可见勃西靡还是相当重视帝国使节团的安全,只是另外那些中亚的使节团和商旅就没有帝国使节团的待遇了,他们只能是被安排在乌孙王庭的周边。

自匈奴、呼揭、丁零集结大军逼迫向乌孙,乌孙南部又有冒顿不断侵袭,实际上乌孙的整体国情真的是有点不妙,前期的困难还是军事上面的压力,后面内部也逐渐呈现不稳的迹象。

“各大小乌孙部落,收到勃西靡征兵命令之后的反应不太一样。”余樊君对刘邦的说法非常感兴趣,分析道:“一些血缘关系上与现任乌孙昆莫比较近的部落相应了勃西靡的号召,一些血缘关系远的部落因为勃西靡对他们有恩也相对配合,可是有不少部落是一种糊弄的姿态。”

乌孙是游牧族群,按照文明等级的划分,实际上乌孙是处在原始制度社会,族群中除了王之外,王子、王女的地位其实也比较明确,往下则是官职模糊,大部落联盟之下的各部落氏族长既是下阶层的首领,管理文治的到了首领往下就是各种小头目,但是小头目并没有什么官职。

在军队方面。乌孙与其它很多原始制度社会的族群一样,共同的王就是军事最高指挥,各部落的首领是下一阶层的指挥,但是要看每个部落能够集结起来的战士多寡。首领也会从手头的兵力来区分大小,通常战士比较多的部落首领也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这种现状下,其实每一个游牧部落的共主都会面对一个相同的局面,能不能让各部落听话,看共主平时的威势能不能压住。也是看共主用什么样的手段笼络。

“不止一名乌孙的部落首领找到我,”刘邦很注意看在场的人脸色,主要是看韩信,似乎要将韩信脸上的表情变化尽收眼底,说道:“他请求帝国能进行扶持,答应若是成为新的乌孙昆莫,必定以帝国马首是瞻。”

韩信没有什么表情变化,甚至是笑了笑。

“想必诸位也被乌孙的首领找上门了?”刘邦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啧啧”了几声感概道:“面对风雨飘渺的局势,果然是不能奢望每个人都能共渡难关。现在的勃西靡就是面对这样的情况。”

事实上勃西靡还是能大体控制整个乌孙部落,只是近年来勃西靡迈的步子有点大,偏偏又发生诸多族群进逼乌孙国境的情况,着实是倒霉透顶。

乌孙与帝国有了接触,出使帝国的时节向勃西靡汇报了帝国的强大,是在各方各面的强大,勃西靡也就起了向帝国看齐的心思,于一些制度上在乌孙内部进行了改革。

乌孙的原始部落制度是在与帝国进行接洽之后有了改进,最先改革的是关于暴力机构,在军队中划分出了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的职位。统军的将领原本是设定为来自王庭的指派,可是执行下去受到太多的抵制,后面其实是各大小部落的首领兼任各级军官,不过总算也是迈出了第一步。

勃西靡其实还有意学习帝国的文官制度。只是乌孙不像帝国是定居状态,另外看到军事改革只是开个头就有点进行不下去,牵扯到关于文官制度建立,历来文官改革最是牵动利益,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将地方利益大部分集中向中央,哪里又是那么简单就能从原始制度向着封建制度演化的呢!

乌孙是在各个方向都有敌军逼近的危机之下试图改革。勃西靡也是从帝国那边的一个文士那边得到提示,说是危机越大内部应该是会越团结,细细一想觉得有道理才会进行改革,可是勃西靡没有料到的是乌孙的文化底蕴和华夏那边不一样。

华夏是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才从原始制度走到封建制度,长久的演变中已经产生了适应的向心力,也及时所谓的族群归属感,遇到危机情况的时候团结是一种类似于本能的东西。

乌孙一直没能产生自己的文字,实际上称不得有什么文化底蕴,各个部落平时也是游动放牧,哪怕是首领都难得能聚在一块,只是在有征战的时候才会受到召集会合,何况是哪怕受到召集了都不一定能在预定的时间会合。

游牧族群说向心力其实有点虚,那是人文和文化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他们讲求的一般不是什么“名正言顺”的统治,看得是谁的拳头比较大,谁强大谁就是“共主”,一旦“共主”变得弱小,下一个拳头大的首领就会成为下一任的“共主”。

要是帝国这边能够全面支持勃西靡,勃西靡得到帝国的全面支持或许能够强行将改革进行下去,可是帝国凭什么要支持勃西靡?

“所以他不是打起了联姻的主意了嘛!”刘邦咧着嘴:“难兜靡不止一次找到我,次次都是奉上大礼,就是求我能够在陛下那边说点好话,娶了她的姐姐。”

其实哪怕是吕哲愿意,娶了乌孙的王女,那也是与乌孙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代价不足以没有全面支持乌孙吧?

勃西靡肯定也了解到这一点,他不知道从哪里得知帝国极度缺乏优秀战马,从一些渠道中获取了河套马、陇西马、赵地马、辽东马、中原马,好几样的马种与乌孙的马比较起来,事实情况就是乌孙的马要比帝国那边拥有的战马好上不止一倍,更重要的是因为地域相近的关系,乌孙的马种对于帝国也是适用。

乌孙马一般被称呼为西极马。能够在草原、戈壁、寒冬等等的地形和气候下不被影响,帝国自然是渴望有大量的西极马,这也就给了勃西靡另外一个筹码。

“他们前前后后无偿赠送三万多匹西极马给陛下,这其实是一个诱饵。”韩信总算是开口了。说道:“三万多匹西极马,有将近一万匹是经过训练的战马,目前禁军装配了三千匹,组成了一个千人规模的具装重骑。余下的八千多匹,第一骑兵军团和第五骑兵军团进行平分。也各自组建了两支用西极马配置起来的具装骑兵二千人队。”

西极马长得高大,且身高也相对高,比较重要的是负重能力不差,短途的冲锋能力也强,还真的就是适合作为具装重骑的坐骑。

一匹马从出生开始,需要大概一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成长为可训练的程度,又需要大概一年到一年半才能训练成为一匹合格的战马,作为具装重骑的马训练周期可能还要更长一些。

帝国拥有两万可以作为种马的西极马,很是谨慎地安排到陇西郡和河套各郡进行牧养,可是哪怕能够繁殖。最少也需要五年才能培育出一批新的西极马出来,数量确实被限制在五万以下,毕竟母马的孕期是十一个月,且不是每匹母马每年都能怀孕,能在五年之内培育出五万实际上已经是被良好照顾了。

按照计划,帝国可是要在十年之间组建十个骑兵军团,每个骑兵军团至少会配置五千具装重骑。一名具装骑兵不可能只拥有一匹能够配置马甲的战马,最少限量也是需要二匹,甚至是三匹,而这还是战马的需要。不算辅助型的驮马。等于是一校的具装重骑至少需要一万的西极马和相等数字的驮马。这个数字还是基本的需要,没有算上战时的损耗和各种意外的损失。

帝国目前的骑兵,看兵种的不同,每人配置的战马数量也是不同。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每个骑兵军团所拥有的战马绝对不会低于十万,具装重骑和突骑兵因为兵种的特例,是每人至少三匹战马的配置,余下的各个兵种视情况而定。

目前帝国到底有多少马匹不太好统计,军团拥有的战马是七十万左右。七十万的战马来组建六个骑兵军团其实已经有点窘迫,更不用说其它军团其实也是需要战马来配置斥候和必要的骑兵队伍;被适用于运输线和必要的车驾畜力的马匹。数量是五十余万,以至于牛、骡子、驴也是大范围适用。

“所以我才说是好机会啊!”刘邦有那么点垂涎三尺的意思:“乌孙全国上下可是有将近一百三十万的马,要是算上牛羊等物……那就更多了。”

乌孙要内乱了,帝国本土只是从情报上来得到相应的判断,使节团可是身在乌孙国境,后面更是被安排到乌孙王庭,哪能不清楚这点?

刘邦已经用自己的名义向帝国本土发去公函,十分肯定地报告乌孙必定是要内乱,询问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又或者是应不应该立刻离开乌孙。他是向本土进行询问,实际上是认为乌孙的内乱是一个大大的立功机会,很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笔。

乌孙昆莫一族,也就是靡姓王族对乌孙的统治呈现不稳的状况,刘邦认为很有操作空间,或是支持靡姓王族,或是挑选另外的部落首领扶持,总该是能找到利益点。但是,他认为最有利的莫过于通过扶持傀儡来达到间接对乌孙的控制,因此是比较倾向于拉拢和扶持靡姓王族之外的部落首领,只不过在没有得到本土的命令之前难以下手罢了。

“正使的想法是好的。”陈余难得没有抬杠,他也没有抬杠的必要,刘邦要是能干成总会有他的功劳,因此哪怕再不喜欢刘邦也只能是倾力相助。他提醒道:“那些部落首领频繁送礼,勃西靡没有道理不知道,本土没有命令送抵之前,正使要按耐住。”

“呵呵,哪怕是勃西靡没有发觉,我也会故意让他发觉。”刘邦深知待价而沽的重要性,也接受了陈余的好意,说道:“让勃西靡有危机感,他们才会更加拉拢我们,大的好处没有得到之前,一些好处先占总是没什么坏处,特别是在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前提下。”

陈余可没有骂刘邦是市井姿态,以目前的现状来说,刘邦这么做完全正确,那些人看到刘邦这样的态度只会更加卖力的拉拢,对帝国日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军方的态度是,没有接到陛下的命令之前,按照之前的命令行事,不会参与到正使的任何行动。”韩信说的军方是驻扎在乌孙领地的八万骑兵:“何副司令想必也与正使有过沟通?”

刘邦点头,有点无可奈何道:“军方完全听命与陛下,这是国家幸事,可就是……就是太刻板了。”

八万在乌孙的骑兵是西域派遣军的序列,他们的正式番号归属在征西军团编制下,现任指挥官蒙恬还在关中,目前负责指挥的是何怿。因为暂时的序列是西域派遣军,与之草原派遣军同样设立司令和副司令职衔,何怿正是副司令。

按照刘邦的想法,何怿其实不用全力以赴地在乌孙南部与冒顿打生打死,该是留下必要的兵力,抽出一部分的部队用保护使节团的名义前来乌孙王庭,可刘邦只是那么一提,结果是被何怿毫不客气地一阵痛骂,说是陛下都没有绕过太尉署和将军府调动军队,刘邦的胆子竟然肥到这样的程度。

“使节团的正规军只有一万出头……”刘邦有那么点渴望地看着韩信:“对那些雇佣军和商队的护卫操练有成效吗?”

韩信默默点头,他算是看出来了,刘邦胆子确实大,军方那边求不到助力,刘邦是将目光盯在了非军方编制的武装团队身上,说什么都是要大干一票。(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