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14章 良知

明渣的逆袭 第14章 良知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6:47 来源:笔趣阁

早上一进学堂,王和垚就觉得有些异样,学子们窃窃私语,有人摇头叹息,有人愤愤不平,似乎在谈论着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

姚江书院虽然文风自由,很少禁言,但大清以异族统治汉民千万,朝廷治下文法森严,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诗文获罪,姚江书院的诸般言论,也自是戴着镣铐起舞,难得随心所欲。

见不得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有疯言疯语,立刻就是铁与血的屠戮。

姚江书院七十多弟子,不知是形势使然,还是追慕孔夫子七十二门徒古风,但人心难测,良莠不齐,难免是各色人等,贤劣不一。

姚江书院的第三代主讲史标,字显臣,是书院创始人之一沈国模年龄最小的弟子,也是如今姚江书院的第三代主讲。和前任主讲韩孔当开放的教学理念不同,史标严禁学院师生针砭时弊,纵论时局,以免被官府猜忌,惹祸上身。

姚江书院授课的都是一方大儒,声明在外,主讲史标亦是余杭名士,连海内名儒黄宗羲也对他礼敬有加,这也使姚江书院名声大噪,誉满江南。

姚江书院主讲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辅以四书五经,学生有考取功名者,也有皓首穷经者,个人志向,学院并不强求,至于学子是不是只是来姚江书院“镀金”,学院也不在乎。

这倒是合乎学院的宗旨——有教无类。学子来学堂读书缴费,学习先贤“良知”理念,学堂得以正常运转。

毕竟,靠各方捐赠不是长久之计。

不得不说,在西方自然科学大迈步的时候,东方的古国已经落后和被抛弃了。

“老黄,到底怎么了?”

王和垚在位置上坐下,轻声向一旁的黄俊森问道。

“你还不知道啊!”

黄俊森凑过头来,低声细语。

“杭州城,满城的鞑兵,糟蹋了一个良家女子。女子自尽,家里人去知府衙门告,知府衙门不予受理。女子的兄长又去巡抚衙门闹,结果被鞑兵打瘸了腿,关进了大牢……”

王和垚目瞪口呆,心头压抑。

满清入关,平定天下,在大江南北各重要城市大建满城,用以旗人官兵居住,广州、杭州、南京、荆州、西安城等等。京城更是内城归了旗人,汉人全被驱逐到了外城。

清顺治五年,因杭州为“江海重地,不可无重兵驻防,以资弹压”,清廷决定划定杭州城西北,西临太湖一带,作为八旗大兵的驻扎地。杭州旗营驻防3000余人,以旗兵为主,可谓江南重要的军事驻地。

此时是康熙十二年,江南才平静不过十几年,天下初定,旗人地位超然,欺负汉人,那是常有之事。此次杭州城旗人作奸犯科的事件,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事,怎么会传到了余姚?”

王和垚按捺住心头的愤怒,继续问道。

“李治廷,受辱自杀的女子是他表妹,也是他的未婚妻子。他父亲虽然是余杭县的典史,但也是帮不上忙。”

王和垚不由得一惊。他转过头去,果然,粗壮高大的李治廷坐在位子上,耷拉着头,一言不发。

王和垚暗自思量,这个小胖子,还是有些人情味。

“见过主讲!”

史标迈步走了进来,学生们一起站起身来行礼。

“坐下吧!”

史标轻轻摆了摆手,目光在无精打采的李治廷身上转了一圈,开始讲起课来。

““良知”一词始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史标正在释疑解惑,李治廷忽然站了起来,高大的身影雄壮魁梧,像一扇门板一样。

“主讲,你说人人都有良知,那为何旗人糟蹋人还能安然无恙?他有没有良知?杭州城的官员颠倒黑白,他们有没有良知?衙门的那些皂隶、捕快、官军,他们胡乱抓人,他们有没有良知?”

李治廷愤然的话,让王和垚一惊。

这小子,有些血气,还像个男人!

“这……”

史标迟疑了一下,随即板起脸来。

“李治廷,这里学堂,不是衙门。莫谈国事,莫谈政事!”

“史主讲,你说这话的时候,你可有良知?”

李治廷不依不饶,继续发问。

满堂的学子观望,史标下不来台,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李治廷,你到底要做什么?不想听课了就出去,别影响他人!”

“李治廷,别说了,快坐下来!”

李治廷旁边的姜德笏,赶紧站起来,要拉着李治廷坐下。

“我说错了吗?杀人放火者逍遥自在,良善之辈无怨可伸,这是什么狗日的世道!”

李治廷甩开了姜德笏,面红耳赤。

“李治廷,不准放肆!给我出去!”

史标立刻变了颜色,手指着门外。

“出去就出去!”

李治廷提起书袋,拿着书本,气冲冲出了教室。

姜德笏无奈,悻悻然回了自己的位子。

“告诉你们,莫谈国事,莫谈国事,你们就是不听。姚江书院是做学问的地方,不是让你们来放肆!谁要是再谈外面的是是非非,立刻滚出书院!”

史标愤愤而谈,下面的学子一片寂然。

王和垚听的火冒三丈,这样的人也配当讲师?他这样把学生教出来,岂不是都成了毫无血性、服服帖帖的犬儒?

中华文化中“虽千万人吾往矣”、“舍生取义”的气节,岂不是被消磨的干干净净。

王和垚忍不住就要发作出来。

“主讲,学生只是说些心里话,就被你驱逐出学堂,这岂是师者所为?做学问就不问世事,这不是和阳明先生的“知善知恶”之理背道而驰吗?”

王和垚还没有说话,一个瘦高的白脸学子站了起来,懒洋洋问道。

满堂的学子,包括王和垚,目光一起看向了小白脸。

“邵廷采,你又要作甚?”

史标的脸色,不自觉又青了几分。

“为学重在经世,谈理终归致用,读史以救当世之失。莫谈国事,莫谈政事,你我所学,又为那般?”

邵廷采不徐不疾,又飚出一段话来。

王和垚暗暗点头。这人倒是有些学识。

不过,书生造反,十年不成。没有读书佩剑,明清的文人,只是文人,距离“士”之标准,相差甚远。

“邵廷采,你呀…!”

满堂学子注视之下,史标苦笑一声,幽幽一句。

“邵廷采,你平日里对宋明忠烈、晚明恢复事迹,皆是极意搜罗表彰。难道你不知道当今是何时何世?难道你真不知会以言获罪吗?”

这个邵廷采,从姚江书院第二代主讲人韩孔当受业,又问学于同乡海内大儒黄宗羲。康熙初,尝从毛奇龄游。幼读刘宗周《人谱》,服膺王阳明学。年二十岁时,为县学生,屡试不第。耻为应举之文,从黄宗羲问乾凿度算法、会稽董玚受阵图,兼通刺击之法,和一般的江南书生相比,算是个另类。

此人如今已经二十五岁,犹自性烈如火,难怪他科举不顺。

就他这个性格,一张大嘴,一旦当官,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主讲,士子应当关心国事,为社稷民生着想,而不是皓首穷经,浮言虚誉无所用,学以致用才是根本。”

邵廷采鞠了一躬,拿起书袋,飘飘然离开。

王和垚不由得莞尔。这小子放在后世,绝对是毒舌网红一枚,粉丝无数。

又有几个学子站起身来,告礼走了出去。王和垚暗暗嘀咕,自己正好肚子疼,是不是也应该站起来。

这个时候,出去的人越多越好,行为越激烈越佳。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民族意识,今天正是机会。

“戴有祺,也要出去?”

史标不可思议地看着这个性烈如火的外地生,又穷又倔。

“主讲,你我皆是汉人,想我汉人数千年文化,文明灿烂辉煌,何曾有过辫子?何曾不谈国事?说起来,你我都是亡国之人,亡的不止是国,亡的是我中华数千年之文明。”

戴有祺怪眼一翻,朗声而谈,毫不留情。

“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史标满头大汗,急声说道,声音不知不觉大了起来。

“莫谈国事,不过一血淋淋的屠刀而已,又有何惧?想我汉人数千万,又岂惧百万之建奴?道德沦丧,寡廉鲜耻,不过是汉人中的败类打败了汉人而已。做都做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一片瞠目结舌和冷汗直流之中,戴有祺鞠了一躬,拿起书袋,抬头挺胸离开。

好一个……暴烈男!

但愿你二十年后,还是这个暴脾气!

“戴……”

史标想要叫住戴有祺,话却卡在了喉咙里面。

他叫住戴有祺,又能和学生说些什么?

难道他要和戴有祺当堂争辩,来一个师生大赛?胜之不武,败则颜面尽失。

至少,戴有祺说的那些话,他可不敢。

“王……和垚,你为什么要出去?”

史标惊讶地看着站起来的王和垚,循规蹈矩的好好生。

“主讲,我吃错了东西,内急。对不住了!”

王和垚书袋都没有拿,捂着肚子跑出了学堂,后面传来一阵哄笑声。

“不知所谓!”

史标没好气地说了一声,目送着王和垚离开。

“黄俊森,你也要出去?”

又有几个学子离开,看到黄俊森也站了起来,史标惊讶地问道。

前前后后十几个学子出去,他这个主讲,今日可谓是颜面无存了。

“主讲,我得了肛痔,凳子太硬,隐蔽处太痛,我站起来活动一下。”

黄俊森的话,让学堂里的学子,又是笑了起来。

“有辱斯文,不知所谓!亏你还是个秀才!”

史标脸色一沉,转过头去,继续讲课。

不过,今天这些学子的举动,已经让他大为震惊了。

尤其是那些平日里一言不发,今日一开口,便是石破天惊。

满清入关三十年,屠刀之下,仁人志士死伤殆尽,蛰伏待机者寥寥无几,原以为中华元气大伤,现在看起来,民族的魂魄仍然还在。

就是不知道,屠刀挥下时,还有没有人能如此慷慨激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