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11章 麻雀虽小

明渣的逆袭 第11章 麻雀虽小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6:47 来源:笔趣阁

朝阳染红了东方的天际,金黄的霞光洒在偌大的教场上,清风徐来,温暖一片。

天空一碧如洗,鸟儿叽叽喳喳,在枝头歌唱,远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空气清新,正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光。

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在于军队之训练有素,而军队潜力的根本,则是在基层的军官身上。

军官从哪里来,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培养,参加实战,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军队的根本。

“讲武”室,是一间新“腾”出来的营房,原来是莫吉祥和其他巡丁居住,现在通铺彻底拆去,二十个平方米左右,七八张高矮不一,新旧各异的桌子,同样是新旧不一的原木长凳,组成了“讲武”室的学员课堂。

一个小方桌的“讲台”,黑漆刷成的“黑板”,一盒成人手指长的熟石膏混粘土制成的“粉笔”。

这便是“教官”王和垚的讲武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板一眼,都和后世的军校极度相似,高仿程度神似。

也许,以后的“讲武堂”、军校,就是以此刻的大岚山巡检司“讲武堂”为最初版本了。

“今天是开课的第一天,我先给大家画一副地图,大家都认一下。”

王和垚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

“大家都知道,黑板上这些地方,都是那里吗?”

很快,一副“中华盛世图”的略图画了出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位标注的清清楚楚。

“这是黄河吧?”

赵国豪懵懵懂懂,指着“几”之型的黄河说道。

“这个应该是长江吧,南京城和京口我都去过!”

郑思明指着弯弯曲曲的长江,做了地名指认。

“郑思明、赵国豪,你们两个,这是第一次犯规,不做惩罚。下一次,回答问题前,要举手放在桌子上,我这个教官允许后,你们要站起来说教官,然后回答。”

王和垚用细木棍轻轻敲了一下桌子,孙家纯眼睛一瞪,想要反对,被同桌的郑思明拉住。

这是规矩,不是耀武扬威,可不能坏了规矩。

“学员们,你们要记住,这是规矩,就跟军规一样,任何人不能违反,包括我自己。不要以为我们是草台班子,就散漫懈怠,将来有可能,你们都要带领千军万马,征战沙场。你们想想,到了战场上,要是将士们不听指挥,各行其是,那可就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王和垚看了一眼沉默的一众巡丁们,手中的细木棍“教鞭”指向了下一个地方。

“这是吐蕃,那这里又是那里?记住,要举手回答!”

果然,这次没有直接二不挂五回答的,而是纷纷举起手来。

“刘文石,你来回答!”

刘文石站了起来,刚要说话,王和垚眼睛一瞪,刘文石恍然大悟,赶紧重新组织语言。

“教官,这里是河西,前明时归陕西布政司管辖,如今是甘肃布政司!”

“很好,坐下!记住,要说:是,教官!”

王和垚赞许地看了一眼刘文石,想不到这个年轻的书呆子,在地理上还有几把刷子。

“是,教官!”

刘文石坐下,迎来周围人一片赞赏的目光。

郑思明脸上暗暗发烫。他只看得懂一部分,中华大好河山,疆域实在是太大了。

况且,王和垚的地图虽然画反了,但反而更清晰,也更准确。

“安静!课堂之上,不准喧哗!”

王和垚脸色一沉,等众人都安静下来,这才继续问道:

“那么,有谁能回答我,河西四郡是何时入我中华版图的?又是谁收复了河西走廊?”

郑思明心中一动,立即举起手来。

他熟读经史,尤其喜爱《史记》。这个,可是在他的掌握之内。

不过,河西走廊,还是第一次听到,也够清晰明了。

“郑思明,你起来回答!”

果然,王和垚的教鞭,指向了郑思明。

“是教官!”

郑思明站了起来,慷慨陈词,中气十足。

“教官,汉武帝元狩二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汉武帝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因四郡地在黄河以西,自成一体,故称“河西四郡”!”

“很好,请坐!”

王和垚点点头,等郑思明坐下,这才继续说道,开始了他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各是一时英雄。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我大汉武功之强,疆域之广,令后世望尘莫及,唯有唐太宗李世民可与之媲美。卫青、霍去病转战万里,马踏燕然,封狼居胥,当年何等的荣耀!万国来朝、宾服四夷,汉人,又是何等的骄傲!”

王和垚摇了摇头,看向了一众巡丁,轻声一笑。

“下面,都是我汉家子弟吧?”

众巡丁你看我,我看你,无人吭声,只有几个人点头,以示回应。

“汉家子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就是,祖宗十九代,都是汉人!”

王和垚说完,话锋一转,指向了北面的一处。

“李行中,你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

“教官,这似乎是……京师!”

李行中支支吾吾回答了出来。

“是,这就是北.京城!这是燕山月似钩的燕山,这是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它的旁边,就是茫茫的大海。”

王和垚的话,让下面一下子炸了锅,许多手都举了起来。

“赵国豪,你来回答!”

“教官,当年李自成就是在这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吴三桂就是在这放清军入关的吗?”

“正是,当时吴三桂在这放清军入关,并在云南将前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父子斩杀。旗人以区区几十万人,统治了七八千万的汉人,的确是世间一大奇迹啊!”

王和垚的话语里,不易觉察的无奈和悲凉。

明末清初,历史上道德水准最低下的年代,或许没有之一。

赵国豪坐下,另外一个学员黑娃又被王和垚点了起来。

“教官,吴三桂是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陈圆圆反的李自成?”

“首先,吴三桂的正妻姓张,生了个儿子叫吴应熊,也就是吴三桂的世子。至于陈圆圆是什么地位,你们可想而知。你要是父母一家人的性命控制在李自成手里,你会不会反李自成,投了清军?”

王和垚轻声问了出来。

“当然不会!为了一个女人,把全家人性命搭上,脑.子有.病啊!”

黑娃直言直语,王和垚赶紧让他坐下。

关于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他不想再纠缠,也不敢让这些家伙继续深挖,不然就成了狗仔队的年度总结大会。

“这是北.京城,前明时内外城人混居,因为都是汉人。甲申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驱逐,改为旗人居住。而汉人,则是全部住在外城。”

王和垚的话,让下面的巡丁一片寂静。

“杭州也有满城,居住在里面的旗人高人一等。我的那个同学李治廷,就是县主簿李四爷的儿子,他的未婚妻被杭州城的旗人给糟蹋了,大舅子去闹,反而被杭州巡抚衙门给打断了一条腿,最后花了三千两银子,赎了回来。”

王和垚侃侃而谈,继续给巡丁们上眼药。

“李四那么厉害,全余姚县的百姓都怕他。他怎么不去报仇啊?看起来,他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啊!”

赵国豪眼珠一转,大声问了出来,都忘了举手。

“问的好!不过,违反了举手回答的课堂规矩,到学堂后面站着听课!”

王和垚板起脸来,赵国豪灰溜溜跑向了学堂后面,靠墙站的笔直。

“杭州满城有三四千旗兵,李四爷当然不敢了!”

王和垚看了看七嘴八舌的众人,敲了敲桌子,终于回归了正题。

“这是黄河,这是长江,这是淮河,这是秦岭山脉,这里是西域,这是万里长城,这是遥远的人迹稀少的大漠,这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中华疆域之大,幅员辽阔,大好河山,可惜啊……”

王和垚的失落看在眼中,下面的许多巡丁都是一头雾水。

前面歌功颂德,后面垂头丧气,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大好河山,可惜沦为腥膻!”

下面有巡丁愤愤说了出来。

好一个神助攻!

王和垚看向了郑思明等人,众人都是摇头否认。

“谁说的!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王和垚假装发怒,随即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正气歌》几个字来。

“乱谈国事,今天这第一节课,罚你们背诵这首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儆效尤!”

王和垚看向了下面,扬了扬粉笔。

“谁会《正气歌》,上来写下来,教大家一起诵读!”

刘文石不由得一愣。前面莫谈国事,后面又是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王教官,可谓是用心良苦。

王和垚话音刚落,郑思明举起手来,接着上了讲台,接过了王和垚手中的粉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

郑思明领读,下面的巡丁们一起读了起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王和垚也跟着和众人一起诵读,面色凝重,一本正经。他和郑思明的目光相对,下意识各自分开。

有些剧情,必须商量好了才可以推进。何况,正气歌如此之长,他一时之间,还真背不下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郑思明这个真正的学霸出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