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23章风口浪尖

历代王朝更迭 第123章风口浪尖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9 13:40:58 来源:笔趣阁

被韩国派出去,请求秦国救援的使者的名字叫陈筮。

陈筮,战国时期韩国人,生卒年不详。历经韩国的三个君王,可谓三朝元老,然而他依旧是个小官,在韩国相国门下做事,略有才能,为韩国相国所知。

在赵国和魏国联手进攻韩国时,韩王便向臣下咨询,该派遣谁去向秦国求援。于是,韩相国想到了陈筮。韩王对相国十分信任,便委托他全权代理此事。

听闻陈筮抱病多时,韩国的相国连忙来到陈筮处,对陈筮言道:“世事艰难,国家危急,小病不足虑,希望你能够为了国家大事计,到秦国走一趟。”(《史记·韩世家》)

陈筮闻言,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既然相国能够亲自来到府上请他,那就代表整个韩国都对这件事情很重视。所以陈筮欣然答应,并向相国保证,不成功说服秦国,誓不还乡。当时人人都畏惧秦国,谈秦色变。陈筮这一次出使秦国,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陈筮来到秦国后,直接前去拜见秦国当前的掌权者——穰侯魏冉。魏冉知道,赵国要出击了,但是为了攫取最大化的利益,宣太后等人还是认为,应当从韩国获取一些好处。于是,魏冉胸有成竹地说道:“韩国的事情应该很危急,不然何以会特地派您来呢?”陈筮说:“此言差矣,韩国没有任何危急之处。”魏冉没有料到,这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人,来向强大秦国求援,竟然敢如此傲慢,遂生气地说道:“您这样没有诚意,如何为你的国君做使者呢?众所周知,你们韩国的官员为了向秦国求援,可谓车马不绝于道。他们都向敝国报告,韩国遭到魏国和赵国联军的入侵,情况危急。您来了却说不危急,这又作何解释呢?”

陈筮闻言,不慌不忙地说道:“韩国危急了,就不会前来找秦国帮忙,而会改变立场投靠其他国家。”陈筮这句话的用意很明显,因为韩国的情况不那么危急,所以他才能够来这里了,否则早就向魏国和赵国投降了。秦国最害怕的就是三晋真正地合为一体,到时候互相呼应、铁板一块,秦国再想图取这些地方,就难比登天了。魏冉自然知道其中深浅,见陈筮如此说辞,忙将面色一缓,急忙说道:“秦王的面你不用见了,秦国这就发兵援救韩国。”

此次陈筮到秦国求援,虽历时不长,却足见其出众的外交才华,竟然连一向老奸巨猾的魏冉也受了他的激将法。魏冉问陈筮韩国的形势是否危急,自然是别有用心。然而陈筮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这不禁让魏冉感到奇怪,便想一探究竟。陈筮趁机指出当前的形势:韩国的形势之所以不危急,是因为韩国会在危急时刻改变立场投靠赵国或者其他国家,这样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化解危机。其实,魏冉之所以答应韩国,固然有害怕失去韩国这样一个盟友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则是秦国早就谋定而后动的战略——引诱赵国出战,为秦军打击赵国找到理由。

然而,秦国上下都知道,赵国可是块硬骨头,名将赵奢、廉颇,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铁骑,可都不是易于之辈。此次作战如果魏冉出战,秦军也许只有五成的胜算,而如果是白起领军,则无论是在谋略上还是在士气上,秦军都会上一个台阶,胜算就会高出许多。

此战是白起蓄谋已久的一战,为了能够彻底地打败赵国,他一直在研习兵法,苦练士兵。在出战之前,秦国的四个掌权者:魏冉、宣太后、秦昭襄王和白起,对魏国和赵国联军的战略意图分析得一清二楚:让韩国背弃秦国,投降赵国,这也是陈筮的意思。

俗话说,救人如救火,既然决定了派遣白起前去援救,那么速度就成了援救的最大问题。如果去晚了,则韩国势必会降了赵国。虽然三晋之地的统治者们各怀雄心,但是其中的平民百姓却有着共同的根基,很容易结成同一力量。

“兵贵神速”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到了行军打仗之时,这速度二字就非易事了。当时赵魏十几万大军已经攻破了韩国的军事重镇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离韩国的都城郑(今河南新郑)不到百里之遥。白起所部在咸阳,离华阳还有千余公里的山路,崎岖难走不说,而且还恰逢雨天。于是白起再次拿出了其看家本领:命令部队脱去上衣,只带着盔甲一路急行军。10万人马只用了8天时间,便神兵天降般地直奔到华阳前线。

而另一边的魏国和赵国的联军,则满心以为胜券在握,所以很缓慢地往韩都郑前去。这次带兵的是魏军主帅芒卯,《战国策》中涉及了关于他的四篇文章,具体的信息不详。有人评论芒卯是个能使诈的将领,能在危险时刻挽回局面,或许还能获得小利,但却没有大才,此次带兵,便是孟尝君田文所举荐。后来田文还因为此事,被魏王免去了丞相一职。

对于秦军的来援,芒卯并不是没有任何预料。只是他认为,秦军就算来援,也绝无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达,所以当10万秦军如幽灵般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芒卯大惊失色,丢下部队落荒而逃。

军中无大将,自然混乱不堪。军心大乱的赵魏联军,见白起大军如入无人之境般,在联军中所向披靡,不断地收割着他们的人头,只能各自为战、只求能够保住性命。

转眼间,联军13万人马,都做了秦国的刀下亡魂。其实韩赵两国名为联军,实际上也是各自为战,因为将士之间的配合需要一段时期的磨合。为了不影响战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此次战役中,打着联军旗号的13万人马,其实都是魏军。如果是赵军,也许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击溃,尤其是在赵军大将廉颇、赵奢等人的指挥下。

白起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赵国的精兵强将一较高下。只可惜,这一次带兵的赵军将领,竟然不是廉颇,而是贾偃。

眼看着魏军败得如此迅速,贾偃大吃一惊。此时贾偃只能率领大军死守,只要赵军能够支撑到廉颇大军的到来,两面夹击之下,定然能够击溃秦军。贾偃也颇有领兵作战的经验,见白起大军来势汹汹,他不慌不忙地在黄河岸边布下阵势,秦军先锋胡阳几次猛攻,都惨败而归。

几日以后秦军隐约地看见,黄河对岸的廉颇大军即将到来,激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将士的脚步让大地摇晃。此一战对白起来说,是他一生第一次正面和赵军交手,廉颇成名早过他,是他向往已久的对手。

如果让贾偃的大军顺利支撑到救援到来,敌军以逸待劳,秦军势必会大败亏输。既然强攻不成,那就只能智取。

白起用计,向来是连环出招,让敌人应接不暇,此次也不例外。

第一招,白起派遣使者前去赵军营中,向贾偃招降。贾偃自然不会就范,一见使者,差点就违背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其实白起也没有指望贾偃会率部投降,这不过是他的疑兵之计,旨在为第二招打掩护。

第二招,就是让4000轻骑兵在双方谈判时,悄悄掩到赵军的侧翼,只待两军处于胶着状态之时,再趁势冲击赵军。到时,赵军必然会惊慌失色,军心一乱,大事可期,成败在此一举。

果然,就在秦国和赵国的军队于正面厮杀不停时,轻骑兵出动了,他们都没有携带任何盔甲,而以血肉之躯直接冲击赵军的阵营。不久,赵军就出现了变乱之相,开始缓慢地向后撤退。白起依照计划,命令军队在包围魏军时故意留下一个缺口,其后设长矛,其他三面竖起盾牌,将赵**队逐渐往黄河的方向逼去。很快,赵军将领贾偃弄明白了秦军的诡计,但是为时已晚,赵军退到黄河边后,就没有了退路。秦军向没有退路的赵军强攻,赵国士兵一个个被挤入滚滚的黄河之中,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就被黄河水冲走了,两万浮尸差点堵塞了黄河河道。

主将贾偃见大势已去,不堪受辱,于是拔剑自刎。

而对岸,廉颇大军正好赶到,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河岸这边的白起。

此一战,白起大军再次大获全胜。自白起出师以来,魏国连番损兵折将。在伊阙一战中损兵16万,不久又被魏冉斩首8万,如今再被白起灭掉13万,整个魏国,已经无人可用。

从当时的战略局势看来,魏国是东方六国的脊梁所在。眼看秦国马不停蹄,欲要扩大战果,趁势灭掉魏国。

天下危矣!

赵惠文王只能马上联合燕国,以救援魏国。这时魏安釐王再次决定以土地换取和平,于是将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给秦国。这一次,魏王虽然还是沿用了老伎俩,但还算是明智之举。因为秦国已经认识到,赵国虽然损失了两万人马,但是其精锐并没有被消灭。赵国正在策划各国合纵共同打击秦国。于是,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决定见好就收,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在第二年,秦把所占韩、魏的南阳与楚的宛,合建为南阳郡。

但是魏国并没有参加赵国的合纵,而是借机投入秦国的怀抱,赵国的图谋就这样化为泡影。而秦国则终于打破了渑池之后的盟约,可以顺理成章地打击赵国了。但在此之前,秦国还需要对付其后方最后的一个隐患——义渠国。

此后的事情,前番已有介绍。秦国宣太后以铁腕手段,诛杀了和她相好了数十年的义渠王,秦军顺势灭掉了义渠国,平定了西北边患,秦国有了征战天下最为巩固的大后方。而赵国,已经站到了与秦国大军战斗的风口浪尖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