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儒王守仁(大章)

"明公也知道世间有个王守仁?"

王守仁被张华识破真正的身份之后,微微吃惊。

他改名为王知行,盘下长安城一座荒芜的书院,弘扬心学。

陆王心学,陆是陆九渊,而王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对外自称陆九渊的徒弟,所以王守仁的门生以为王守仁是宋人,但实际上王守仁是明朝中期的大儒。

不过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他自称是陆九渊的徒弟,倒也不能说王守仁欺骗了众人。

"看来我猜测的没错,毕竟先生是提出'知行合一';之人,化名王知行,也不奇怪。"

张华在得知中天阁书院的教书先生名为王知行之后,中天阁书院又夹带私货,传授陆王心学,他心里已经有所猜测。

古华夏,两位心学大儒,陆九渊、王守仁,其思想不仅影响古华夏,而且影响东亚周边国家,对东亚文明的塑造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虽然明清统治者更加认可朱熹的理学,但心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流派。

张华知道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论。

因此张华看到王知行这个名字,心里已经笃定王知行就是王守仁。

当然,也不排除有王守仁的传人使用王知行这个名字。

于是张华单独留下王守仁,确认其身份。

王守仁不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还在明朝兵部、刑部、吏部、都察院担任大臣,又率兵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可以说是全能人才。

古华夏能文能武的人不少,但同时还是诸子百家掌门人的人物,可就少之又少了。

王守仁已经成为长安城诸子百家的儒家心学流派的权威。

张华认为此次文举,发掘隐居在长安城的王守仁,才是最大的收获!

王守仁开山立派,已经不是常人的范畴,他的思维也远超常人。

见张华识破他的身份,王守仁也在推断张华的来历。

张华既然知道王守仁和他的理论,那么必定来自于更后面的朝代。

明朝之前的人物,不知道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论。

"..."

张华和王守仁都在互相观察对方,两人在暗中较劲,看是否能够对上电波。

张华相当好奇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的能力。

有资格被称为集大成者的人物,在诸子百家之中,那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比如韩非就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韩非子。

这些集大成者,天赋也相当逆天。

如果张华没有记错,心学讲究的是"吾心即是宇宙",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

张华率先打破殿内的沉默:"何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守仁淡然答道:"山涧之花,如若不看,便是一片死寂,若看此花,则此花明艳,故存在即被感知,此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因为理在心中。"

"..."

张华听了王守仁的见解,心里暗道,这不是量子力学吗?

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未观测此花时,此花并未真实存在,按波函数而归于寂灭,观测此花时,则此花的波函数发生坍缩,它的颜色一时变成明白的实在。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未必是错误的理论。

即使在张华的时代,人类对世界的了解,还极其有限,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学科的终点,都是哲学。

"先生为何隐瞒姓名,隐居于长安城?"

以王守仁的名声,只要王守仁想要出仕,张华随时可以给予高官厚禄。

王守仁轻轻摇头:"伴君如伴虎,立功就会遭到忌惮,就会有人煽风点火。立功也不是,不立功也不是,如此一来,又有什么意思?不如归隐,传道受业解惑,也算是立言了。"

"先生此言差矣。常言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先生不可继续隐居。此乃圣贤之道。"

张华没有否认王守仁的见解,在文臣武将立功之后,君王确实有可能进行清洗,但张华对王守仁进行道德绑架。

越是奉行圣贤之道,越容易被道德绑架,否则会有违儒家学说。

"..."

王守仁沉默不言。

他知道张华在道德绑架,但王守仁既然出现在这里,说明他的内心已经倾向于出仕。

王守仁的心学讲究的是修心,王守仁知道自己心里的想法。

张华给了他台阶。

王守仁深吸一口气,作揖道:"知行合一,如果知而不行,那就落了下乘。在下愿出仕,尽快统一天下,以免生灵涂炭。"

"我不喜得到通过科举的士子,但喜得到先生辅佐!"

张华亲自走下台阶,扶起王守仁。

招揽王守仁这种级别的人物,并不容易。

王守仁最强的不是统帅,而是智力。

"先生与我前去痛饮一番,我对心学,很有兴趣。"

张华与王守仁在宫中对饮,谈论心学和兵事。

"先生的思想虽然违背常识,世人以为是邪说,荒诞不已,但有一定道理。世人多数是芸芸众生,不会考虑这些事情,更不会思考宇宙万物。"

张华与王守仁提及量子力学,王守仁诧异,高看张华一眼。

就连王守仁招收的弟子,也未必会思考这些事情,更多的是为了出仕罢了。

各地的诸侯和领主,考虑的也是如何扩张势力,罕有张华这种懂得哲学和量子力学的人物。

王守仁意外之余,向张华全面阐述自己的思想,认为张华开创的"量子力学"与自己的"心学"有相似之处。

两人相谈甚欢。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守仁在离开宫殿前,依然依依不舍,认为与张华相见恨晚,更恨自己没有提前出仕。

"先生暂且回去书院休息,我必有重用。"

张华亲自送王守仁离开,王守仁再三作揖,认定张华是明主。

在宫殿外面,天色已晚,百人将李显忠还在耐心**王守仁出来。

此时李显忠看到一队禁卫军护送王守仁出宫门,还有一人在与王守仁交谈,于是李显忠上前。

"止步!"

禁军大将许褚担心刺客接近张华进行刺杀,于是大步向前,挡住李显忠,恐怖而磅礴的气势从许褚身上散发出来,隐隐可听见虎啸声,地板出现裂痕!

以许褚恐怖的武力,任何刺客想要靠近张华,都相当困难。

"在下长安外城守军百人将李显忠,是王知行之友,前来接应,并非刺客。如冒犯大将军车架,请治罪!"

李显忠看到虎痴许褚出现,立即反应过来王守仁身边之人很有可能是张华,赶紧请罪。

"百人将李显忠?"

张华想了想这个名字,不曾听闻,似乎不是什么名将,也就不在意。

"伯安,此人既然是你的朋友,那么就由他接你返回书院吧。"

张华没有给李显忠治罪,而是让李显忠接走王守仁。

王守仁说道:"明公,李显忠乃是将才,请明公提拔此人。"

出乎张华的意料之外,王守仁看好这个百人将,认为李显忠值得张华提拔。

可以被王守仁看中的人,绝不会是什么寻常人物。

张华也就听说过项羽、韩信、吴起等名声赫赫的名将,对一些朝代的二三流武将所知有限。

不过王守仁这些熟读史书的人物就不同了,他们知道前朝有哪些名将,如数家珍。

张华又多看了百人将李显忠一眼,李显忠孔武有力,眼神凌厉,多是一员猛将。

难道此人也是一员名将?

张华问道:"你是何时之人?曾担任什么官职?"

李显忠猜出张华的身份,于是答道:"在下乃是大宋绥德军青涧人,曾与西夏、女真交战。"

张华皱眉,明明是获得提拔的机会,李显忠的回答却相当简短,张华无法获得详细信息。

罢了,张华只要知道李显忠的名字,李显忠又在夏军效力,在领地石碑就能查看其能力。

"今后你不用担任百人将,提拔为军司马。"

张华直接提拔李显忠。

"多谢主公!"

李显忠也知道,王守仁受到提拔,自己也会因此直接得到重用。

但李显忠更加希望通过军功,也就是自己的实力,得到升迁。

王守仁与李显忠离去,张华这才返回宫中,查看王守仁和李显忠的能力。

【英雄】:王守仁

【等级】:45

【统帅】:92【武力】:69【智力】:99【政治】:85

【第一天赋】:言出法随(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的意志可以改造天地万物,逆转因果、阴阳,意志对外界的影响越大,王守仁的精神消耗越是巨大)

【第二天赋】:快速成军(王守仁用几个月时间进行训练,可以让乡勇、衙役、轻步兵等低阶兵种,提升一个品阶,属性也将获得提升,且整编为一个完整的军团)

【特殊兵种】:无

【来历】:明代思想家、文臣,心学集大成者。

"言出法随...!"

张华第一次见到如此逆天的天赋。

如果不是对精神负担太大,那么言出法随可能是最逆天的精神天赋!

"不愧是心学集大成者,仅仅言出法随这么一项能力,王守仁已经可以成为众多诸侯的座上宾。"

张华看到王守仁的"言出法随"天赋,震撼的无以复加。

张华不清楚王守仁的言出法随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一句话就可以瓦解千军万马,那么王守仁的天赋可能举世无双。

"王守仁的能力应该达不到这种层次,一个人的意志,还无法承受移山填海、将千军万马变为虚无带来的反作用力。"

张华在与王守仁闲谈中,判断王守仁的天赋还不至于逆天到移山填海,毕竟那样太过骇人听闻了。

在很久之前,张华就听说过,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言出法随就是出自于这个原理。

只是王守仁在改变天地万物的同时,也要承受反噬。

换而言之,很多事情,王守仁的天赋也无法做到。

另外,王守仁的第二天赋"快速成军",可以临时将一群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还算可以的军队,用于镇压突发的叛乱。

虽然王守仁的天赋不多,但仅仅一个"言出法随"天赋,就足以让王守仁成为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一行人之一。

"王守仁擅长用兵,又智力超群,拥有'言出法随';天赋,正好可以担任军师。"

张华一直以来,以李绩、陈宫、阎象为军师,但李绩是十六卫军团的主将,需要单独带兵,不可能时刻出谋划策。

这个时候,张华补充王守仁、谢艾进入自己的智囊团,他的智囊团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格。

张华又查看王守仁举荐的宋将李显忠的英雄属性。

"这个李显忠,果然是一员猛将!"

张华看到李显忠的武将面板,露出果不其然的表情。

能够被王守仁重视的武将,根本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英雄】:李显忠

【等级】:59

【统帅】:82【武力】:91【智力】:67【政治】:19

【天赋】:逆境死战(李显忠军团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斗持续越久,战意越加高昂,战斗力越强)

【特殊兵种】:无

【来历】:南宋名将,因关中被金兵攻陷,先降金,后投西夏,不远万里归宋,破西夏铁鹞子,败女真拐子马,曾与虞允文阻止金帝完颜亮灭宋,收复淮西,隆兴北伐时,因友军作壁上观,北伐失败。官至太尉。

张华粗略看完李显忠的武将面板,陷入沉默。

李显忠,一个张华不认识的名将,但在南宋却是名将,与当时名震天下的西夏铁鹞子、女真拐子马有过交锋,先后败之,可以说是忠臣。

然而,即使是忠臣,在北伐的时候,还是因为友军掣肘而失败。

南宋不缺少名将,仅仅投靠张华势力的南宋名将就有吴玠、李显忠。

除去这些名将,还有韩世忠、**、刘琦、虞允文、孟珙等人。

但每次南宋都选择了偏安一隅的风格,每一次北伐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直到蒙古帝国兴起,南宋再也挡不住北方铁骑的兵锋。

实际上,金朝后期动荡,是南宋为数不多统一的机会,不过南宋还是没有抓住机会。

张华感慨一番之后,认定这个李显忠也是一员猛将,可以重用。

王守仁慧眼识人,让张华没有错过李显忠这么一员猛将。

"李显忠可以进入禁卫军,与吴玠组成大**团。"

**不弱,只是被朝廷和文武内斗拖累。

另外,缺少战马,也是**的弱点。

但在张华势力,这些都不是问题。

战马?

张华多的是。

关中、河洛和河东,所有大大小小的马场合计在一起,超过一百座。

张华缺少的是武将,来多少要多少。

"李显忠这个军团天赋,确实厉害,越战越勇..."

张华先后招揽王守仁、李显忠,险些错过了这些文臣武将。

看来还是有人对科举不感兴趣,也不想毛遂自荐,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中天阁书院因为科举,一举成名,王守仁成为张华的幕僚之后,张华仍然允许王守仁以王知行的名义招收门生,扩大心学的影响力。

张华允许诸子百家争鸣,以促进思想进步,心学也是重要的一个流派。

虽然心学还是儒学的范畴,但它探讨的东西,与孔子、朱熹的儒学已经有不小的区别。

再者,王知行在中天阁书院招收门生,与我王守仁有何关系?

李显忠被任命为军司马之后,又被张华提拔为折冲校尉,加入禁卫军,与吴玠一起组建一支新的军团。

吴玠与李显忠都是南宋武将,双方的作战风格相近,配合更加默契。

南宋有诸多名将,全部南宋名将组成的军团,都足以令天下撼动。

王守仁的中天阁书院门庭若市,但王守仁仅仅招收了五十个他认为有潜力的门生,至于更多的门生,他也教不过来。

而且,今后张华若是带兵出征,王守仁必定要随从出征,为张华出谋划策,没有闲暇教导大量学生。

王守仁最为擅长的是智谋,在战场上以智谋取胜,符合军师的定位。

王守仁闲暇时,就在长安城传道授业,担任王知行的角色。

当有战事,王守仁又成了军师将军。

"我被大将军提拔为折冲校尉,奉命与吴玠成军。吴玠乃是名将也,我也服其勇猛,即使担任副将,也丝毫不觉得委屈。但从今之后,我与先生相见的时间就不多了。待有闲暇,我们再煮酒论英雄。"

李显忠与王守仁结为知己,因为王守仁的举荐,李显忠被张华提拔为折冲校尉,距离李显忠担任百人将,不到一个月。

"你且去吧,想必今后征战,我们二人,必定会有配合。"

王守仁为李显忠送行。

王守仁成为夏军的军师,而李显忠为吴玠军团的副将,两人今后征战,确实会频繁配合。

"却也未必。依我来看,接下来,夏军必定东征西讨,可能会分为几个战场。天下,实在是太大了。"

李显忠却认为自己以后未必与王守仁在同一个战场。

只要关中彻底统一,夏军必定会向四方出击,东征西讨。

一向在洛州种田的范仲淹,在从长安城回到夏城之后,开始招募士兵,明显有插手关东的倾向。

在张华攻略关中之时,范仲淹一直奉行消极防御的原则,无论关东群雄如何攻伐,范仲淹都作壁上观,不予理会,只要守住洛州,保证张华没有后顾之忧就好。

甚至在崇祯皇帝朱由检被努尔哈赤的后金国击败时,范仲淹也无动于衷,为张华守好发家之地。

如今张华占领关中大部分地区,关中变成了大后方,而范仲淹镇守的洛州成为前线,范仲淹终于改变原则,开始备战关东。

张华对范仲淹这个洛州刺史相当满意。

范仲淹的天赋"防线构筑",可以让统帅的将士获得生活技能"中级筑城术",加快修建军事建筑的速度,同时提升边塞士兵训练时获得的经验,最适合担任守边的任务。

范仲淹也做到了在他镇守期间,洛州没有失去一座镇子。

当然,这也与关东群雄相互争斗,没有精力去攻打地势险要的河洛有关。

等到关中群雄逐鹿,出现一个霸主时,河洛就未必安全了。

因此,范仲淹奉张华的命令,改变消极防御的策略,变更为积极防御。

所谓积极防御,就是在敌人打来之前,提前消灭敌人,达到防御的目的。

你死了,就无法威胁到我了。

这也算是一种防御策略。

王守仁刚刚加入张华势力不久,但王守仁对张华势力的战略方向也有所察觉。

张华占据关中这么一处丰腴之地,兵多将广,在次年必定会开始一轮新的扩张,只是目前王守仁也不知道张华钦定的扩张方向。

李显忠在离开之前,向王守仁问道:"以先生推测,夏军接下来会向何地扩张?"

王守仁淡然答道:"虽然我还不知主公内心真正的想法,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在新一轮的扩张之前,主公必定会出兵攻克陈仓。"

王守仁负手看向空中,天降大雪,长安城银装束裹,一片祥和,可见各处人家,炊烟袅袅。

如果不是王守仁清楚四周形势,还以为自己生活在治世。

但王守仁知道,张华积极罗网关中、河东各地的名将、名臣,志在天下,占据关中,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长安城的宫殿,一只白狐从窗外闯进来,爬到张华的书案上。

张华先后击败完颜宗望、周亚夫两个军团之后,难得休息一段时间。

然而领地各处的情报传至张华这里,张华依然要日理万机。

其中一封来自黄河以北的折子,让张华忧心忡忡。

"小白!"

一个灵动的少女从窗户爬了进来,找寻逃走的白狐。

"香香,我说了许多遍,今后要走大门,不得爬窗。"

张华发现孙尚香直接爬窗户,一脸黑线。

"原来小白在这里。"孙尚香抱起书案上的白狐,瞥见折子的内容有孙策的名字,于是好奇问道,"莫非这份折子与我兄长有关?"

"你的兄长,一切都好。"

张华漫不经心收起折子,不让孙尚香细看其中的内容。

"木兰、玉儿几位姐姐已经备好菜肴,我们一起去吧。"

孙尚香挽着张华的手臂。

"你且先去,我还有一些事情需要料理。"

张华让孙尚香暂且离开。

在孙尚香抱着白狐离开之后,张华的笑意逐渐凝固。

他刚才向孙尚香撒了一个谎。

孙策的情况不妙,十分不妙。

孙策得到周瑜相助,击败河北诸侯袁绍之后,出兵围困袁绍的邺镇,结果另外一个河北诸侯介入孙策与袁绍之争,并且在邺镇附近大败孙策,导致孙策损兵折将。

邺镇一战,孙策损失三万主力兵马。

孙策的实力已经不如张华,一次大战损失三万精兵,对孙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张华在芦苇地之战,损失六万精兵,却能够接受,一是因为张华的领地人口众多,二是张华取胜,占领半个河东,还活捉了数万俘虏。

但孙策不但损失三万精兵,而且战败,无法弥补损失,这就相当不妙了。

孙策兵败,对张华来说不见得是一个好消息。

一直以来,张华不必担心黄河以北的诸侯进攻河洛,正是因为孙策势力起到了藩篱的效果。

因此一旦孙策这一股势力被消灭,那么河洛就要面临河北诸侯的兵锋。

可以击败孙策、周瑜这一对组合的诸侯,就连张华应付起来都够呛。

"是否要支援孙策?又如何支援孙策?孙策又要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张华快速权衡其中的得失。

张华与孙策都在有意地隐瞒孙尚香这一件事,只希望孙尚香可以无忧无虑。

张华身为关中霸主,却必须处理好这件事情。

"必须扶持孙策,让孙策和周瑜为我牵制河北那个逆天的家伙,为我争取足够的时间..."

张华踱步,最终还是倾向于扶持孙策,让孙策与河北群雄死战。

"再过一段时日,必须拿下陈仓。"

张华又将目标放在关中最后一座没有被夏军攻陷的城池——陈仓。

只要打下这座城池,彻底统一关中,张华就可以开始插手其他地方。

阴山,天寒地坼,狂风呼啸,鲜卑部落,不少毛毡帐篷被狂风撕扯,魏军将旗猎猎作响。

天降大雪,大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不好过,每一年的寒冬,都有几十万匹、上百万匹战马被冻死。

鲜卑部落的大帐,一个年轻的鲜卑武将进入温暖的毛毡帐篷中,除下堆满积雪的衣袍:"此次大雪,我们拓跋部落至少有五十万头牛羊被冻死,只能尽量保住战马了。到了开春,粮食不够,部落有灭亡之灾。"

坐在主位上的鲜卑领主声音沉闷:"我们拓跋鲜卑部落,控弦之士不下十万,奴隶军十万,岂能坐以待毙,等到开春,南渡黄河,去关内抢粮。"

"关内诸侯林立,其中一些人物,即使我们遇到,也要拱手称臣,怕是有去无回。"

"不,正是因为关内诸侯林立,正好逐一击破。"

"在我们南边,就是闯王李自成的地盘。李自成在众多关内诸侯之中,算是容易对付的了。佛狸,你怎么看?"

众多拓跋鲜卑武将看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其别名。

拓跋焘向拓跋鲜卑部落的领主拓跋珪请命:"待冰雪融化,孙儿愿率十万控弦之士,败李自成,尽夺其粮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