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长平长平 > 第123章 撤离长平

长平长平 第123章 撤离长平

作者:楚秦一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6 09:23:23 来源:笔趣阁

王龁问道:“河内军何在?”

蒙骜道:“河内军万人,仍据黎城。赵军大至,四面围之,而未之战。”

王龁道:“赵军卒至,实出意外。关中援军将至,十日可至。”

蒙骜道:“彼赵援者,括也。今括已亡,夫复何援?彼既曰援,当多粮秣,而战士少。乘其疑惧而击之,破之必也。”

王龁道:“计将安出?”

蒙骜道:“潞城至黎城才五十里,其道狭,吾以精锐万人击之,内外夹攻,破之必也。至于铜鍉之兵,多出疑兵以惑之,待其退而追之,必破之也。”

王龁道:“善。与汝卒万人,敢击黎城否?”

蒙骜道:“愿奉将令!”

要从全军十万人中凑出一万精锐,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伤病,就算没有伤病的,在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斗后,精神也都有些恍惚,甚至疯癫。好在蒙骜已经在调整全军防线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将兵员分成了三线,其中最精锐的一线士兵选了三十个营,被用作机动力量,集中使用。被派往三城驻守的三千人,就是从这三十个营中派出的。第二天点军毕,蒙骜就从这三十个营中挑选了十个营,再从其他军中挑了精神状态尚好,但有些伤病的十个营,组成一支出击部队,大张旗鼓地在北山下整队。蒙骜亲自带着前队出发。走了一半路程,天已经暗下来,蒙骜即就地宿营。后续部队陆续跟上安营。第二天出发,当天到达路城城下。路城的守军已经为他们在谷口设置好营地。蒙骜派出巡哨占领两侧的高山。

不等全军到达,蒙骜即带着几名大夫上了山,黎城谷地内的赵军部署尽收眼底。到处星星点点的火堆,既暴露了他们的位置,又暴露了他们的兵力。谷地狭小,没有什么可以用巧的机会,只能一波平推过去。但蒙骜想,如果打败了赵军头几个营,赵军就会崩溃吧!剩下的时间就是追击了。

第二天,蒙骜带兵又前进了二十里,前面的巡哨没有遭遇到赵军巡哨,蒙骜一下子紧张起来。他让部队停止前进,尽可能占领周围的制高点。再命巡哨往远处哨探。下午哨探回报,已经巡哨到赵军营中,营中空无一个,只有空营!蒙骜大惊,率领一营突入赵营,果然是空营。他将冤枉爬了高山的部队全都调回,完全占领了赵军的阵地。叫开黎城城门,里面是河内的秦军。向他们询问情况,他们毫无作战经验,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说赵军在城下频繁调动,似乎是在作攻城的准备。他们提心吊胆,紧守城池,不敢他顾。蒙骜十分无奈:小心准备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他继续派出巡哨哨探,果然在三十里外发现了赵军后卫的身影。蒙骜不明情况,不敢继续追击,就在黎城周边布置好营地。同时派人向长平报告。

他派出报告的人刚走,就有军使来传达王龁的指令:铜鍉方向的赵军已经退走,黎城方向的赵军也可能退却,令蒙骜不必追击,尽快将黎城河内的部队撤回。

蒙骜向黎城守军传达了王龁的命令,第二天黎城守军就开始后撤,蒙骜在原地等了一天,见赵军还在继续后撤,也就遵命撤回上党。

在蒙骜向黎城推进时,王龁已经命令还在东岭的南郡秦军撤往高都。南郡在上党损失极大,斩获不多,但靠着拼力抵抗赵括最后的冲锋,获得了“盈”的评价。南郡的士兵多数受伤,正在高都养伤。所以南郡兵撤往高都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

前往铜鍉的是王龁自己的亲营。他带着亲营登上屯留北面的高山,就发现铜鍉的赵军已经开始向太原方向撤退。待赵军退尽,王龁派人到铜鍉找人打听,原来赵军内传言,秦军在长平集中了百万大军,赵军四十余万已经被全歼。王龁听了暗自好笑:长平能容纳多少军队,到现在赵军还没有认识。

两路赵军退去,河内秦军和蒙骜的秦军都已经返回,王龁宣布了秦王的教令:关中军全体留守上党,其他各营有愿移居上党者,皆得一爵,有田有宅。

北地、上郡的秦军有大约两三千人愿意留下,南方各郡的秦军还是愿意回去:北方冷冽、干燥的空气,他们可是受够了,早日回家吃一碗稻米饭,浇上些鱼汤,成为大家心中的呼唤。

王陵接管了上党的防御。上党十七城最大、最重要的城池就是长平以北,由群山环抱的四座:长子、屯留、路城、襄垣。现在这四座城池几乎没有人烟,田园和宅院都已经长满杂草。王陵在这里留下一万关中兵屯田。

长平丹水两岸是适宜耕作的区域,现在这里已经被战火完全摧毁,需要重新开垦土地,修建住宅。北地、上郡留下的两三千人(连着赐给他们的几百妇孺)就沿丹水而居。

铜鍉、黎城,以及更远的涅氏,是通往太原和邯郸的必经之路,各派一千人驻守。这里没有遭受太大的兵灾,还维持着基本的人口。这里的驻军主要承担军事工作。

沿少水河谷,有一系列的城池。尽管长平发生了一系列战事,但他们似乎还不明白事态,王陵必须派兵一一加以收复。

至于更远的阏与、轑城、榆社等地,则无力占领,只能放任不管。

南郡军在高都修整两天,带上伤员往孟津而去,在那里过河后,还要再穿越千里,才能进入南郡。到南郡后,还要走上好几天,才能到达各自的县乡邑。

在南郡军离开高都的同时,巴蜀的秦军开始分批经端氏-翼城的大道退往河东,而北地的士兵则退往高都。他们过河后,将取道殽函经函谷关入秦。这两支军队虽然途经的道路不同,但都将取道咸阳返乡。道路最远的巴蜀军,要在路上走漫长的三个月。

上郡最近,虽然最远时也要走上千里,但如果近的,只要从皮氏过了河,就算进入了上郡。他们将最后离开。

长平的秦军在离开,而蒲坂津口则集中了大批从内史各县赶来的刑徒。他们在渡过黄河后,被安排在蒲坂周围安营。当司马靳和皮绾赶到蒲坂时,蒲坂已经到达了上万刑徒。按照咸阳的命令,这些刑徒都已经配备好各级官员。临时出任五大夫、公乘的官员们早早就来到了蒲坂,接管自己的部队。

从长平之战起,蒲坂就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军队运输、往来,负担极重。根据皮绾和司马靳商议的办法,从蒲坂过河的秦军,休息一天,集齐队伍后,就立即向皮氏前进。司马靳率领亲营直接前往皮氏。

秦国的动员效率极高,五万刑徒从征发到渡过黄河,到达皮氏,不过十天时间。

从秦征发刑徒开始,诸侯就密切关注着这支军队的动向。现在发现秦军集中到皮氏,诸侯皆惊:这明显是长平没打过瘾,还要打太原!

司马靳让皮氏令通知汾上诸城,准备五十万石粮食,给秦军炒粟。

韩国的平阳守阳成君阴谋挑起的秦赵长平之战,最终打成现在这个样子,秦国不仅没有被削弱,还得胜的猫儿威胜虎,强势更胜从前,阳成君自然不敢有一个“不”字,全部应承下来。汾上韩人不会炒粟?好办,河东给技术指导,汾上只要出女人就行。

汾上各县,分派的粮食和女人都被集中到平阳,由阳成君亲自监督,炒粟!但有质量不过关者,惟阳成君是问!阳成君稍稍问了问秦军的动向,皮氏令毫不隐讳地回答说:“将定太原!”阳成君听了,全身发凉。

在皮氏修整了三天,汾上的韩人已经可以望见山上巴蜀秦军的身影。司马靳下令全军依次出发,前锋一万人,沿汾水而上。汾水周边,城邑众多,商贾云集。大军所过,秋毫不犯,行五十里,即在城邑安营。城邑长老们也识得趣,主动以酒肉劳军。

次军一万人,由司马靳亲自率领,沿着先头的路线前进。如此五天,皮氏五万人尽起,而前锋已经到达平阳。司马靳也于第二天率领后续一万秦军到达平阳。但其余三万秦军,没有再继续北上平阳,而是从新田渡过汾水,转向翼城方向。而从山上下来的秦军,则转向涑水河谷,向安邑方向前进。

前线军队调动频繁,挤占了几乎所有的道路。秦王让大家不必着急,等北地军过河后,再从孟津过河。他还趁着北地军过河的空闲,把李冰和蒙骜召到轵城,好生慰问了一番,并与二人再次商议未来的行动。

赵军的伤营无人过问,伤病士卒中,有自己好了些,能挣扎行动的,秦军允许他们自行返回,但不给粮食,赵卒能不能活着回去,全靠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其他的人冻饿交加,健康人尚不能耐,何况重伤病者,尽皆死去。暂时还没走的上郡军被请求协助焚尸,十万多具尸体又烧了好几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