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港岛旧事 > 382 上沪帮立旗

港岛旧事 382 上沪帮立旗

作者:萌俊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7-07 00:26:23 来源:笔趣阁

“很简单。”

邵毅夫道:“宁波人要求变。”

李惠利皱起眉头。

“怎么变?”

邵毅夫道:“潮汕佬会有枪,宁波仔也要有枪,潮汕佬有人才。”

“宁波仔也要出人才。”

董郝云、王传霖、陈廷华等人都收敛起表情,神态逐渐变得郑重,邵毅夫继续道:“论钱,没人输给潮汕佬,但是潮汕佬手中有警队,上克总督,下制江湖。”

“依靠警队势力生意什么生意都敢做,大到航运贸易,细到粮食油品,黑的鸦片军火,白的银行金店当年潮汕佬没握住枪的时候,宁波商会一点都不怕潮汕人。现在潮汕商会制霸警队,宁波帮、八闽帮、客属商会,一个个都得在潮汕佬面前收声。”

“我们宁波人不是没有当差的,也不是没有社团,但没人重视底下的人,导致商会生意都受到影响。”

董郝云、王传霖、陈廷华皆端正姿态,知道邵毅夫不是在开玩笑,而是有了一个很成熟的方案。

“邵生。”

“你的意思是”陈廷华出声道。

“支持警队的宁波人,培养宁波仔当差,花钱捧宁波社团的坐馆,联系南洋,台岛,日韩的宁波商会,壮大社团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邵毅夫道:“出资让学生仔到英国留学,进修,不管是当警察,还是律师,医生。”

“创建慈善基金,救助宁波籍的小孩读书,花二十年苦功,换一百年利益。”

董郝云、王传霖、陈廷华面色都显得震惊。

这一套打法在潮汕商会、八闽商会中不稀奇,是早年商会一直在做的事,但宁波商会到港岛发展的时间更晚,至今不到二十年,一直都没有转换过心态,将港岛当成真正的家乡。

这也是宁波商会一直不如潮汕、八闽商会的原因现在邵毅夫的宏图伟业不止于此,还道:“另外,宁波商会的旗号太少,整个宁波才多少人?”

“在港岛的又有多少?”

“整个港岛有五十万潮汕人,一百万广东人,有没有十万宁波人?没有吧!”

邵毅夫伸出一只手,振声道:“却有五十万上沪人!”

“大多数宁波人早年都在上沪淘金,同样是十里洋场,宁波人能在上沪打下一片天,一样能在港岛打出一片天。最早一批逃港的人许多都是上沪富商,江湖大佬,有些人不是上沪人,也不是宁波人,但父辈在上沪工作,自然也亲上沪。”

“我们要打出上沪旗,成立上沪商会,团结全部上沪逃港者,才有可能在港岛扎下根同潮汕佬拼一拼。”

董郝云一帮人都面露思索,可却无人反对,看来邵毅夫的话深得人心。

虽然,这些人里有亲华派,有英资派,但政治立场不能改变家乡冲突,在矛盾还没爆发的时候,他们是愿意一致发力,把宁波社团的蛋糕做大。

邵毅夫又端起碗,舀了口粥,感叹道:“我们出来闯,不是为了只喝口粥的,回报家乡,捐资助学,也不仅仅是为了与人争,是为人生奋斗!”

“东方银行的邱德更,环球航运的包钰刚,都是宁波帮的人才,为什么现在跟潮汕帮走的近,替潮汕人赚钱?因为,我们宁波人在上沪被赶出来,已经失了气志,容不下人才。”

陈廷华再也忍不住,当即叫道:“好!”

“邵先生。”

“我愿意出资支持上沪商会的成立。”

董郝云也在深思熟虑的后点头:“既然能回报乡民,壮大商会,没什么好反对的。”

“是。”

“邵先生,你着手去办,要钱,要人,我们都肯出力。”李惠利也道。

邵逸夫当即面露喜色,端起粥碗道:“谢谢大家。”

“不用。”

董郝云道:“都是为商会。”

为商会,其实就是为了自己,捐资助学,培养宁波帮的人才,其实也是在为商业铺平道路,算是一种投资,但却能为整个港岛的宁波人开出上升通道,起到正面效果。

于民有利。

自然会受人支持。

在此之前,邵毅夫都没有捐助过学校,发展慈善事业,现在为了与潮汕帮争锋,反倒一步踏进慈善行业,赢得一生中最重要的名望。

一周后,宁波商会即将改组为上沪商会的消息便传遍华人商界,邱德更、包钰刚等人开会时没收到消息,但作为宁波商会的理事,在正式改组的时候肯定会获悉情况。

这次宁波商会打出上沪旗,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出身上沪、宁波的商界老板们却普遍很支持,态度积极,看来确实是一个深得民心的举措。改组事宜也进行的很快,短短半个月时间,宁波会馆的牌子便收起来,换成上沪会馆。

何定贤收到消息的时候,心里一惊,但随之释然:“以前总听人讲港岛商界上沪人力量大,以前还以为是指上沪移民,这个松散的团体,未想到是真有人打出上沪商会的旗帜。”

“邵毅夫真的是不简单。”

一个商界泰斗级人物能简单的了吗?

邱德更坐在茶几旁,身着长衫,手里握着茶盏,笑道:“照我看来,邵先生也有点迫不得已的味道,院线方面争不过东方集团,南洋方面大老板的影响力又愈发强大。”

“要是再不出招,以攻代守,不提港岛的生意,南洋的生意都有可能受影响。”

何定贤笑笑不说话,心里其实很明白邵毅夫的难处,毕竟,南洋院线、游乐场等生意也很依赖政府关系,随着南洋局势愈发不稳定,将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窗口期。

这于何定贤、邵毅夫二人而言是一个平等的机会,谁都不会放过,可争夺的焦点却在港岛。

另外,邵氏兄弟成立以后,电影票房其实很好,收入也比东方电影高。邵毅夫做电影行业一辈子,制片能力其实是很强的,特别是现在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十分能打。

否则,邵氏黄梅戏电影、功夫片电影也不可能长红二十年。

邹怀文出走成立嘉禾的时候,其实邵毅夫都已经年老体衰,精力,想法开始走下坡路了

多少有点偷袭老人家的意思。

东方电影培养了一批青年导演,年轻艺人,其实在邵氏面前是个后生仔,偏偏提前圈了许多地,把院线和一元片市场占据,靠着商业模式也挺赚钱。

可惜,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软实力很重要,起到以小博大的效果。东方电影要不是有跟国际电懋合作,恐怕在电影市场上跟邵氏叫板的资格都没,只能当一个小喽啰。

“内地首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已经在去年开映,第一次尝试将地方戏曲融入电影艺术当中,根据公司的消息,邵氏的王牌导演林翰祥正在拍摄邵氏首部黄梅戏电影《貂蝉》,东方影业和电懋合资拍摄《精忠报国》,一个是三国时期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宋朝的历史故事,到时候就看谁能踩中黄梅戏第一股风潮了。”

在东亚最火的黄梅戏电影,初创者却是内地的制片厂,这点其实挺多人都会意外。邵氏能够将黄梅戏电影大兴起来,一是其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二是有一大批资深导演。

何定贤手下的导演目前只能拍小片子,要拍投资超二十万港币的大制作,必须请电懋的当家人来掌镜。陆运涛精益求精的态度,导致他提前比邵氏开拍,但估计得比邵氏晚几个月上映。

好在,只要主动去跟上黄梅戏的这股东风,就算赚的如邵氏,也顶多是老大老二的区别,早早能甩开长城、凤凰等一派老牌公司。

邱德更在介绍银行业务进展的时候,何定下一边听,一边则思索起来:“宁波帮都打出上沪商会的旗号了,潮汕帮还在固步自封,谨守迂腐的族系,这样不行。”

“落人一步,不追上,就会步步落人。”

“大老板。”

邱德更见何定贤心不在焉,忽然出声提醒。

何定贤回过神来,笑了笑,抱歉道:“唔好意思,走神了,你继续。”

他暂时放下心思,洗耳恭听。

一个月后。

上沪商会正式成立,当天港岛各大商会会长,泰斗纷纷登门祝贺。随后,上沪商会做了两件带给何定贤浓浓危机感的事情,第一件是成立上沪商会慈善基金,宣布与东华三院达成合作,计划两年内成立两所小学,一所中学,第二件事则是请出上海青帮大佬,曾经杜老大手下四大金刚之一的“顾嘉堂”出面,收海定社坐馆“吴阿庆”为弟子。

虽然,让吴阿庆成为青帮中前二十四字辈,“学”字辈的弟子,并不能真正提高吴阿庆的江湖实力,但江湖地位,名声十分好听,更能彰显商会对于吴阿庆的看重,意义极大。

青帮早年原定二十个字辈,后添“大通悟学”四个字辈,大字辈中最出名的为上沪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杜月笙”则是“悟字辈”,顾嘉堂是与杜一个时代的人,同为悟字辈,弟子自然是“学”字辈。

到学字辈为止,称之为前二十四字辈,后来又添“万象依皈,戒律传实,化渡心回、普门开放、光照乾坤,带法修行”二十字辈,称之为后二十四字辈。

吴阿庆成为学字辈的人之后,毫无疑问在成为青帮中辈分第一,为将来在江湖上发展社团,结交青帮人士有重大利好。

至于扶持宁波籍的差人,律师等公职人员的事情,倒是口风很紧,没有流出确切的消息,但于商界大佬们而言,前两件事做了,第三件事用屁股想也想得到,上沪帮肯定会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