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五十一章 小王爷的旗帜

“这里是粮票发行银行总部大楼,是第一家粮票银行,最后分离出去能源开发粮票银行,农业发展粮票银行,工业促进粮票银行,交通建设粮票银行。”

各行省的官员们,参观北平的建筑。

“哗。”

工作人员熟练的拉上铁栅门。

几名官员好奇的望着狭小的空间。

操作蒸汽机上下梯的工作人员开始操作,顶层的鼓轮转动了起来,把轿箱拉上升。

刘达脚一软,差点就摔倒了。

上下梯倒不算稀罕物,可不用人力的上下梯,让人们啧啧称奇。

“粮票发行银行总部大楼,是第一家使用蒸汽机上下梯的单位,整个北平,目前只有不到十家单位使用这项新工程技术。”

“这个系统有三十四个大小部件,拽引轮、导向轮、机座、导轨支架、导轨、补偿链、绳缆等,操作工配有四人。”

这架最原始的上下梯,除了在动力使用机器外,主要作用还是要靠人力。

“使用成本太高了。”

刘达忍不住说道。

上下梯直达顶楼,在顶楼已经有先一批的官员抵达,他们站在楼顶上,眺望北平城。

“不可思议。”

“北平的变化令人震惊啊。”

“这就是北平模式么,大开眼界,大开眼界。”

官员们在护栏边上。

因为是最高的建筑,他们可以看到大半个北平城,甚至看到天际线处,朦朦胧胧的新城区。

越是靠近新城区,那里的街道规划的越笔直和宽广,一栋栋的房子拔地而起,还有不少的大厦。

地面车水马龙,从楼顶望下去,各个看得新奇无比。

“这就是北平城的公车系统吗,原来是这么规划的。”有名河南布政司的官员,看着城市里的铁轨。

“在公车台等候的时候,还觉得铁道马车少,从高处看才能发现,竟然有这么多铁道马车。”

“只有北平才能如此,换做其余的地区,哪里有这么多百姓会乘坐公车呢。”

“北平模式让人口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人们有了对公车系统的需求,而北平模式又让人们的口袋里有钱,所以才有眼下看到的车水马龙。”

北平布政司的官员,向同僚们自豪的介绍。

千言万语不如眼见为实。

如果在北平城中,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到了这座最高大厦的楼顶,整个北平的面貌映入眼帘,谁也说不出话来了。

刘达内心一片空白。

北平的报纸他看了不少,各种的吹嘘,什么煤炭产量多少多少万吨,什么钢铁产量多少多少万吨云云。

刘达虽然知道厉害,但也不过是心里的印象,到底有多厉害呢。

眺望着北平城,刘达震惊的不知如何形容。

公车系统需要的铁,建造高楼大厦需要的铁,到处使用的蒸汽机需要的煤。

“难过说北平去年一年,从江淮地区采购了数百万匹的布料,多少人认为是谣言,如今看来却不是虚言啊。”

洪武二十五年,朱棣带领大军得胜归来,第二年,朱元璋向军户们赏赐了二十余万匹布料。

这年是北平从江淮地区得到布料最多的一年,没想到短短的五年时间增长了好几倍。

“我看北平的街道上,穿着补丁衣裳的人难以见到,穿新衣服的人倒是不少。”

“北平四五百万人口,加上其余的用项,又不实行征收制,在本地生产布料以外,从江淮地区采购了数百万匹的布料,倒也符合常情。”

“不止。”

“在各行省还有无数的工人,这些工人虽然不在北平,但也是和北平一样的待遇。”

楼顶上一批一批来到的官员,已经有了五六十号人,三三两两的围在一起。

“大工厂,小衙门,哼,这是燕世子说的,诸位,你们能接受吗?”有官员小声说道。

“不接受又能如何,你看看这北平。”官员在空中指了指。

他们神色暗淡。

差距太大了。

现实就是现实,肉眼看见的东西还能作假。

“光富裕有什么用,还要看民心。”

“只论富裕,当年宋朝的国都有百万人口,不也是被轻易的攻破了,所以教化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杨镛不以为然。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官员的认可。

北平要搞大工厂,小衙门,势必削弱了他们的权利,特别听说北平的一些改制。

从各工厂建立的组织,有的竟然比官府权利都大,这还得了,许多官员无法认同。

“诸公,参观时间到了,下一步歇息,用过午饭后,下午的北平综合大场的中秋盛典就开始了。”

北平布政司的官员说道。

神色各异的官员们,由组织者安排乘坐上下梯。

中午。

北平综合大场外的广场,已经成为了“汪洋”。

为了保障安全和秩序,三营新军和从各地卫所中调动,合计一万余人出动。

一队队的士兵巡逻,并且把守各街道,保障人流不发生拥挤。

每隔五百米就有士兵们组成的“门槛”。

通过每段的“门槛”来放行,以避免拥堵。

还有排成各条的士兵,用身体阻隔出宽广的应急通道。

反倒是北平综合大场的内部,里面的秩序反而要好一些,因为修建建筑的时候,就有充足的计划。

人们根据门票上的进场门号,去各处的通道排队进场,这些通道通往每段的地区,成功的分导人流。

每段的观众区,都会有宽松的通道隔开。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提前入场。

不少的工作人员也在场外大声喊话,让观众们提前入场,避免同一时间进场。

“二十万人的活动,还是有些经验不足。”管事们观察后说道。

“应该在大场外修建栅栏,人们从栅栏排队,这样就能避免拥挤了。”

“此次活动意义不同,所以抽掉了如此多的军士帮忙组织秩序,以后办活动可没有这么多充足的人手,如何形成有效的秩序,在规划上还需要调整。”

几名管事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

“广场外就应该施行分区,每大区用栅栏隔开,从源头上来杜绝,可以减少许多工作。”

“走,去场内看看。”

几名管事掏出工作牌,证明了他们的身份,可以从为工作人员单独准备的通道进入。

这套通道靠近后台。

后台一间间的大厅,更是忙成了一片。

二十万人的观众,各地的文武官员,演出人员们谁能不感到振奋,谁又不担心自己出错呢。

有各个剧院的节目,也有来自学校的节目。

主持的工作人员也很紧张,趁着开场前的时间,抓紧和同事进行演练。

谁也没工夫搭理管事,好多人并不认得他。

管事负责的是大场的内外秩序,快步经过各大厅,来到通道的尽头,进入了大场内部。

四面八方的观众席上,已经有了几万人的样子。

在观众席的甬道下,铺设了数万口大缸,当做传声的设备,周边宽厚的高墙,则形成回音壁。

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

哪怕两个人分别站在两端,其中一个人靠着墙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反射前进,传到另一端。

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工作人员有人笑称是“天人感应”。

所以大场的宽厚墙壁,里面虽然有包间,但也被称之为“回音壁”

这项技术的优势是场中央的声音,在墙壁形成反射,保证了声音的传播,劣势是观众席上的讲话,也会被放大。

地面的石砖铺设也是有讲究的,与广场中央舞台上的三音石相互映照。

解决了观众席说话回声大问题,保障了舞台上的声音,大过观众席上的回声。

还有舞台上的层叠建筑技术,被技术人员取名为蛙鸣叠声技术,这是唐朝的技术。

回声壁和三音石则是明代的技术,空缸传声则是很早就有的技术。

比起后世西方学者宣传的古罗马遗迹的扩音技术,古中国的扩音技术,不但有古人文字记载,还有出土的实物,和现存完好可以证明的古迹。

这就导致,刚入场的工作人员,耳朵里满是观众席传来的喧哗声,像噪音一样的吵得他头昏眼花。

几万人的交谈,在各项传声技术中,犹如巨大的嗡嗡声。

随着进场的人越来越大,这个声音越来越大,反倒是外面听不太清楚。

“小王爷!”

“是小王爷的旗帜。”

在不经意间。

朱高炽进入了自己的包间,墙壁上二十米处的位置,悬挂了燕子旗和世子旗。

各家的家眷们也悄无声息的,被工作人员们引入了各个的包间。

文武官员们的包间,围绕着朱高炽的包间。

这些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主意,人们纷纷望向朱高炽所在的位置,悬挂的显眼的旗帜。

“威!”

各个角落里休假的军士们,第一时间纷纷起立,严整的伸出手,向旗帜的方向行军礼。

“哗啦啦。”

不约而同的掌声,激烈的响起。

整个大场激动了起来。

“万岁!”

“小王爷万岁。”

“大明万岁。”

好几万人热切的大喊。

那些外地官员们,面色苍白的听着一声高过一声的浪潮,犹如巨浪般的震撼人心。

朱高炽笑着在包间玻璃窗前露出了身影。

点燃了大场的激情。

刘达忍不住看了眼杨镛,杨镛目瞪口呆,被民众自发的欢呼吓得措手不及。

连小王爷万岁的口号都有人敢喊出来,大逆不道啊。

杨镛露出茫然的眼神。

如此万众齐心的场面,谁能说北平没有民心。

这就是民心。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大道可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