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五百一十二 ‘黄先生’的火车之行

“黄先生,票已经买好了。”

江宁火车站。

等车大厅内,一名老者和一名汉子坐在长条木椅上,看上去像随从的人,手里拿着三张火车票。

火车票上写着江宁到广德,一**号蒸汽机火车。

不久。

站台的工作人员来大声喊道,“一**号蒸汽机火车到了,需要上车的乘客抓紧时辰上车。”

每个站的模式不同。

小站的话,乘客们会直接到站台去等,应天府周边的火车站,虽然才通车几个月,但使用率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

出现了不少的人,手里的火车票已经写的很清晰,却仍然有上错火车的事情,所以促成了报站人的岗位。

‘黄先生’站起身,他身旁的晚辈接过车票,三个人如常的去排队,仿佛很普通的事情。

的确是普通的事情。

无论乡绅还是百姓,都在这里排队,通过检票后进入站台,然后在站台继续检票。

‘黄先生’的随从和晚辈,紧紧的护着‘黄先生’。

在排队的前后,同样有不少穿着各色衣裳的人,站台的检票人员忍不住嘀咕。

“今日这趟线路的乘客格外要多些。”

“每个月的乘客使用量都在增长,没什么稀奇的。”

一边工作一边闲聊。

排队的人们只关心去赶往站台,谁也顾不上谁,有挑着担子的,有扛着麻袋的,还有提着箱子的。

从不同的穿着和行礼,就能分辨出每个人的身份。

是借助铁道小规模商品流通的商铺活计,还是码头的短工,走亲的百姓,又或者读书人,还是地方的乡绅等,每个身份的区别很大。

特意买来的蒸汽机火车票,‘黄先生’格外顺利的坐上自己的座位。

“挤什么挤?”

一个汉子大骂。

“得罪了,还望海涵。”‘黄先生’的晚辈拱手道歉。

周边几名汉子悄无声息的靠了过来,随时防备意外的发生。

那汉子愣了愣,没想到对方会主动道歉,再看了看对方护着的老人,看上去七十上下的年龄。

汉子没有做声,收起了脸上的不满,扛着自己的大麻袋去了别处,寻找他的座位。

见那汉子走了,周边不少人又恢复了正常的动作。

“黄先生,我们的座位在这里。”

随从找到了他们的座位,‘黄先生’和他的晚辈走了过去,靠窗的座位让给了‘黄先生’。

座位是对坐型。

中间是过道,两边各有两排的座位,等于一个卡子有四个座位,左右两个卡子就是八个人,合计七十二个座位。

“大伯,有个座位是外人。”

“挺好。”

‘黄先生’新奇的看着窗外,站台上还有人在往里进,各色各样的人。

‘黄先生’的晚辈知道‘黄先生’不会怪罪。

本来剩下的一个座位,会有他们自己人买下,结果已经卖了出去,正在思考要不要动用权力的时候,灵光一闪。

果然。

‘黄先生’不但没有怪罪,脸上还很满意。

没多久。

剩余的靠着过道的座位来了一个人,穿着长衫,带着一副眼镜,双手提着箱子艰难的走动。

“我来帮你。”

“很重的。”

“喲,这么重。”

‘黄先生’的随从真没有想到,原本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身体娇贵,没想到箱子的确沉。

“这里面装的什么呀。”随从轻描淡写的问道,一边把对方的箱子塞入自己这边的座位底下,挡住了那位读书人。

“都是书。”

那读书人笑着感激对方,对方闻言后才顺势进去,把座位让给了读书人。

随着大部分人坐上了自己的座位,车厢里不但没有安静,反而逐渐的喧哗。

每个卡座的人们闲聊起来。

什么身份不身份的,那些外向的人们不以为意。

各地的精彩故事在这小小的车厢里出现,哪怕再内向的人,也会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车厢,仿佛整个世界,每处角落都逃不开,一个个的名字出现。

读书人是个安静的性子,不过他所在的卡座太独特了。

三个人都不说话,显得与车厢内格外不同,结果他多想了,最老的那位竖着耳朵听了片刻,才仿佛刚发现他一样。

“先生贵姓啊?是哪里人,要去哪里。”

“回老先生,在下免贵姓陈,祖籍江西,现居北平,准备去浙江了。”读书人客气的说道。

“是北平来的啊。”

“北平是个好地方。”

“咱姓黄,今年七十有一了。”

“喲。”

“您老人家高寿,不过这么大年岁了,还往外地跑,可不太好啊,您家是做什么的。”

还不等读书人回答,隔壁的人不请自来。

‘黄先生’也是个自来熟的性子,三言两语就成为了车厢里最靓的老人。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故事,‘黄先生’嘴里一个接一个。

最后话题被‘黄先生’引到了那名读书人的身上。

“北平最高的大厦有十三层,加上钟塔和水塔,接近二十丈呢。里面的茅房是水冲的,否则传统的茅房,那得多臭啊。”

“北平城里各主道都有铁轨,使用马拉火车,并且有了第一辆蒸汽机公车,最开始乘坐十八个人,如今坐站两用可以运输三十好几人呢。”

“人们早上在北平城南起床,乘坐公车去北平城北工作,假日就会去北平城东游玩,还有北平城西的赛事,因为北平城西有许多大矿,矿上的人们踢球得多,赛事激烈,人们都喜欢去看。”

“在北平,最被人羡慕的是种地的。”

读书人刚说出来,人们开始了怀疑。

“这位先生真会骗人,天下还有羡慕种地的。”

“岂有此理。”

人们你一言我一眼,读书人急了。

“北平施行的是大片井制,主要以军户为主,种地的是平均每户一百亩土地的军户,一般人想要去种地还没资格呢。”

“那岂不是成为了地主?”

有人惊讶的说道。

“不是地主,他们自己种地呢。”

“一百亩地,只靠一户人家如何种得来。”

“北平以麦为主,有播种的推镰车,有收割的七脚耧车,有手摇去壳的风扇车,还有靠水利去壳的水砻等等,又有化肥和农药。”

读书人讲述着北平的农业模式,听得人们啧啧称奇。

“这么多器具价格不便宜啊。”

“一般人哪里买得起。”

人们摇头晃脑。

读书人笑道:“这就是大片井制度的好处,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又有了使用机器的需求,因此才有了农机的大发展。”

“你们想一想,如果一户人家才几亩地,十几亩地,靠着人力就能耕种,谁又舍得去买机器呢,就算想要去买也买不起。”

“北方和南方不同。”

有乡绅说道:“当年的北平行省人口才不到两百万,还是从各地移民了多年的数量。”

“所以北方有大量的空地,南方没有啊,南方人口多田亩少,如何能做到大片井制度。”

读书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不赞成那乡绅的说法。

随着这里的交谈,人们越来越多的围了过来。

火车上就是如此,没什么变化。

一直到更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兴起,才改变了这种风俗习气。

“工业可以啊,发展工业,把更多的人口吸入到工业中,种地的人少了,就可以分到更多的田了。”

读书人的说法,并没有说服车厢里面的人们。

因为他们没有见过。

就好像说天上是没有神仙的,因为人们没有见过,他们无法理解天上为何没有神仙。

‘黄先生’插话了。

“陈先生去浙江教书?”

“是的,每个省府要办学校,北平抽掉了许多人,我被分去了浙江。”读书人笑道。

说起了教书育人,读书人来了兴致。

他一脸的崇拜。

“我们的先民啊,每代都在发展,例如声韵的发展,数学的发展,都是有脉络可循的。”

“最初的先民,他们不知道世间无数的‘草’有什么作用,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产量高价值高,哪些产量低价值低。”

“所以夏商周的先民们,他们尝百草,到了秦汉三国,分出了百谷,然后隋唐的先民们定出了五谷,到了宋朝的先民,奠定了南稻北麦杂粮轮作的农业根基。”

“犹如天文,每代的天文都在发展,并且越来越精确,从年差一月到年差十日,到我大明,已经是年差一个日。”

“我们大明的年历不准了?”人们不可置信的说道。

“技术报上已经说了,我们大明的年历年差一日。”读书人笑道:“不过既然发现了错误,很快就有更准确的年历了。”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他就知道万历时期的新历提前两百年问世了,误差减少为年差一个时辰。

这个历法,丝毫不差的出现在十六世纪末,西方新制定的西历中。

有人解释是传教士在大明发明出来的。

那么换个角度想,西方本土的历法能力,不如区区几名传教士,需要他们万里之遥来到大明,然后发明出新历法。

历法的准确,能代表数学,天文学,航海学,运用技术等等综合文明水平的高度。

中国的历法变化,每个时期的改进,都有大量的文字记载,包括天文观测记录的详细数据。

正因为有大量的文字记载,经历过了时间长河的洗刷,仍然有部分记载保存到后世。

而西方一直使用的上千年前的历法。

例如利玛窦离开欧洲时,欧洲的天文学处于“两无”阶段:一无天文台,二无天文观测数据。

来到了大明,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厉害的天文学家。

而西方同时期新历法的出现,一下子就有了巨大的突破,没有任何的详细记录,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过程,只有结果。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例如。

后世的言论是汉人乃元朝以后才有的观念,再未来可能就是没有汉人这个说法,只不过是拼凑到一起的罢了。

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前者的说法,在后世的数十年前,当时的人们同样也会无比震惊。

又例如最开始的初期。

人们的共识是晚晴误我中华。

最后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中华文明必然的结果。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懂得自然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